2023-09-1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重啟人生>讀後心得:接受衰退的必然,來一次中年的華麗轉身

    衰退,可能是比死亡還要可怕的事。死亡是一瞬間的事,而且死之後就沒有感覺了。衰退我們會有明顯的感受,而且還可能持續很長的時間。有句俗諺說少年得志大不幸,如果在很年輕的時期就創業成功,那再來的人生要做什麼?如果沒有辦法再取得更好的成功,那我們可以接受嗎?

    成功的詛咒

    達爾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22歲時搭上小獵犬號,27歲時發表了天擇說,50歲那年時發表了《物種起源》,但這也就是他的巔峰。在那之後還有二十多年的時間,雖有出版幾本書,但沒有明顯的突破,這也讓他的晚年鬱鬱寡歡。達到人生的巔峰,反而成為一種詛咒。

    我理應擁有會讓人快樂與滿足的一切事物,但我實際上感到人生萬分疲憊。 - 達爾文

    流體智力的必然下滑

    到了一個年紀之後,會感覺到腦袋沒那麼靈光。這不只是感受上的,而是實際上會發生的事。流體智力的概念為心理學家卡特爾(Raymond B. Cattell)於1963年所提出,是以一種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例如說記憶力、運算能力。這種能力會隨著時間大約在30歲達到頂峰,然後最慢在50歲左右開始衰退。

    晶體智力的耐久性

    與流體智力相對,晶體智力則是經驗的累積,比較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的狀況。晶體智力就像一座建築,逐漸建立起來一個知識體系。流體智力是有限的,會隨著時間而被消耗。

    在衰退前將重心轉移至晶體智力的成長曲線

    相對於達爾文的鬱鬱,巴哈則是成功發展第二曲線的例子。巴哈20歲就已經是成名的作曲家,但他也在40歲出頭,就被後浪超越,而這個後浪不是別人,而是他兒子C.P.E巴哈。但他並沒有執著在作曲上繼續挑戰,而是轉而往指導與教學的方向前進,後來還當了St. Thomas School 的音樂總監,並且留下了研究音樂可能的作品<賦格的藝術>。

    困境必然會出現,關鍵在面對困境的方式

    巴哈與達爾文有類似的人生經歷,人生都有獲得巨大的成功,並且在中年時分走下坡,但兩人回應衰退的方式並不相同。巴哈有成功的將重心轉移到晶體智力發揮的場所,並且對他人有良好的貢獻。人生的下半場,就是要從自己成功,轉變為協助他人成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