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善念就會得到善果嗎?

    關於念

    念,我們常會加一個「力」字,本身也可以說是能量。這股能量,一般就可適用於能量守恆的定律:在自然界中,如果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能量不會消失,只會轉化。但它並不是絕對的,某些例外狀況下,可以耗盡或散失。

    以上的陳述,並不牽涉到道德論或價值觀。

    問題來了。我推石頭滾下山,它會滾動,除了我的念力還加上了行動力,所以它會造成一些影響與結果。我是要推下去致人於死呢?還是不讓路人被絆倒呢?還是只是隨興玩耍一下呢?而這會影響它最終成為善、惡念(即好、不好;該、不該等等)。所以分辨點,應該是所謂「發心」,也就是我為什麼會發念及我想要它做什麼。

    關於果

    當講到果,涉及的就是「因果法則」。

    看到煙就知道有火。一顆芭樂的種子會有芭樂的果(不會長出蘋果)。

    因果法則說起來好像沒有很複雜,但落到現象界與生活中,與此生有記憶以來甚至更早之前的交互影響及各種詮釋之下,變成相當複雜。既然如此複雜,我們又怎能輕易的就說「因為我是欠了債,才來還」?那個欠了什麼的我,也不是現在的我,又要還給誰呢?對我來說是芭樂,哪知道變成了你的蘋果?

    其實,有果就有因,有因就有果本身只是一個定律,佛陀及許多先聖先覺所悟到的真理。或許其實他們也期待後人的驗證,而且如果我們真的在這個世界中找到特例,那更是所有人都會鼓掌的劃世紀發現吧!

    我們不妨先放到中性的陳述裡。


    所以,善念會得善果嗎?

    針對前述,一股念力直到散盡前會產生許多轉化而來的結果。

    但由於善惡在人間有相對性,所以我們所謂的善念(當然有可能是善的喔),卻不一定變成我想要的結果,但也不至於變成惡的。因為芭樂的種子比較不可能生成蘋果。但是有可能會因為地域條件不同,長成大芭樂或小芭樂,或不知怎的變成了土芭樂或泰國芭樂。


    其實古今中外各種經典裡,不乏何謂善惡之論。通常不太可能會鼓勵明顯不好而去做的事,雖然後來會因為文化或傳承而變成道德規範、社會規範。不過,因為研究太多太廣,不如看官深入經典看看聖賢怎麼說囉。

    我想說的是前述一個重點,就是發心。發什麼心呢?是「道心」。若投下一個意念想引發的結果是引領自己或他人到「知道」「求道」,也就是探索真理(從苦中解脫得大樂),那麼可以說就是善的。但那可能只是一顆種子,所以我們理論上要瞭解什麼是最適合它的條件,盡力去培育它。

    因此,找好的老師或可以引發善的果的益友,讀善書,或正面思考等等等等。基本上是比較可以創造出好的環境。還有,我會說,人並不是不能發脾氣或做一些相對怪異的思考或行動,而是在他的作為裡,是否有自覺的往實相的領悟發展?

    由於這個世界的相對性(對我是善的,對你不見得好),及如果我每日的作為都必然造出某些結果,會使生活多了很多不確定感與恐懼。所以,大部分的宗教都會先把善定義在不害人(免得害己)。但佛陀真正的出發點,最終還是愛。就像想呵護剛出生的Baby一樣,因為希望孩子能好好長大,所以他還是會因材施教。很多都是很好的生活戒律,也造就了很多人間菩薩,在很多方面成為阻擋惡的能量繼續轉化,甚至耗盡了暗黑的念力之力。這是一個清淨人間的好方法。我其實都不排斥,除非他人以強制的方式。這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回到自身的作為,想要了悟實相(合一),也可以是不斷擴大自己的心量(轉念,接受),直到心胸擴大到宇宙一樣大;或者假設人心中本來就有證悟的種子(因為我們都從『一』源頭而來),只要培育福田就可長出證悟的果實;又或者假設人的存在之初是一件乾淨的衣服,後來慢慢沾染變成各色與髒汙,如要恢復原本模樣,只要一塊一塊去污即可。

    其實方法有很多,但最終,我們現在最有利的也直接能夠認識的,就是我們自己。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心到底是什麼?

    這些結論可能有點跳痛,但其實我非常鼓勵親朋好友去深入一門宗教的道理,或先練習某些方法印證之後,若有好的老師道友一起學習,就會隨著一次又一次開闊心境、放開束縛,找到自由與幸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