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松鼠之家- 失智症大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心健康,長壽才有意義」

沒想到我們也來到所謂上有老下有小的歲數,各種壓力諸如職場壓力、長輩們的老化與凋零、下一代的教養等等,需要有平靜的心態面對生命的喜怒哀樂。

近年家族陸續有長輩失智,親戚中恰好有人從事社工或心理方面的工作,好多年前他們曾經在一些場合發現長輩有些奇怪的狀況,就告訴我們這個是失智的行為,當時我們實在難以被說服,因為大部份時候長輩是很靈光,比如還很會算數以及罵人辭理精準,隨著時間流逝,確實他們失智已是事實了。

我們常常透過許多管道聽到失智這個病,似乎很熟悉,但當自己碰到至親疑似失智時,卻是如此陌生,而這正也是因為我們恐懼與無法接受的關係。初期的失智如溫水煮青蛙讓人沒什麼感覺,但當失智者的行為模式越來越不可控時,這種病卻如洪水般沖向你,想要一口呼吸都困難,有時候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太晚才正視這些問題,這是不容易的,但這僅僅是剛開始。

因為有需要了解失智症,才能掌握病程,經親戚推薦成大的神經科的白明奇醫生的門診,白醫師推薦失智方面的書籍,讓照顧者能對失智症有所理解,也懂得如何照顧自己避免失智症發生在自己身上。網路上白醫生有三本書籍,第一本已絕版,看診後我打給白醫生診間詢問應該從哪本看起,他說「松鼠之家- 失智症大地」。

失智症不是只有眾人皆知的失憶的阿茲海默症,目前已知的有:

1. 阿茲海默症

2. 血管性失智

3. 路易體失智

4. 額顳葉退化症

5. 帕金森失智

6. 頭部外傷失智

20年前這些奇怪的症狀一律被稱為老人癡呆,且當時的病學調查只有阿茲海默與血管性失智兩種,時至今日,因此醫生要能正確的診斷失智症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把阿茲海默症的藥給額顳葉退化患者,沒幫助且浪費醫療資源,甚至還有其他無法預測的後果,所以找到好的醫生看診是非常重要的!

失智症是有遺傳的可能的,大概從出生基因就底定了,而所有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的共同點就是不知不覺緩慢一點一滴的退化,發病前有可能回溯前十幾二十年前就悄悄展開,五大症狀是:

1. 記憶力變差

2. 熟悉的地方迷路

3. 妄想

4. 個性改變

5. 失去使用器械的能力

從被醫生診斷的那一天起,病人的病程可長達7-10年,或甚至更長,如何與失智者和平共處實在太重要,一個人甚至可能同時有不止一種失智症,真是令人傷心的一件事,而每一個失智者的行為模式都可能因成長背景、人生經歷等有所不同的表現方式。台灣失智人數在攀升,照顧失智者的家屬甚至會為此辭去工作,因此台灣政府在2017年推出長照2.0,讓民眾能透過政府的資源,減輕照顧失智者的壓力,當中的「失智共照中心」是重點項目之一,結合政府、醫事、長照及社福機構,預計設立20個以上,作為失智者與陪伴家屬的後盾。

由於當今社會尚未有藥物可以治療失智,所以「預防失智是一輩子的事」,研究已經證實失智是可以預防或是延後發病的時間點,讓退化速度變慢一點。預防的重點是「三動兩高」:

1. 頭腦要動

2. 休閒活動

3. 有氧運動

4. 高度學習

5. 高抗氧化

換句話說,就是要「持續運動、避免憂鬱、減少壓力、補充營養、加強社交活動與優質睡眠品質、曬太陽」。

這些內容均引述白明奇醫生的書,希望正值青壯年或中年的我們能從現在開始做起三動兩高,因為科技醫療的進步使得人類壽命均延長,就算不是遺傳性失智,也可能因為退化與生活方式使得大腦退化,我是一個很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只希望未來凋零時也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麻煩,所以一起正視預防失智症的撇步吧!

若你有推薦的失智書籍,也歡迎分享。

avatar-img
0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瞭如何避免失智症及管理認知衰退的方法,特別適合50歲左右的讀者。內容包含了對認知衰退症狀的釐清,以及十個重要的管理認知衰退的要點。作者透過故事分析個案問題,以及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問題,不妨先做好自我鍛鍊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積極面對問題。
Thumbnail
阿茲海默症是臺灣最常見的失智症之一,本文介紹了通過日常生活養成健康習慣,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建議通過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以及注意失智症可能的警訊,來提高預防失智症的效果。
Thumbnail
#預防" 老人痴呆症 " 的最佳方法 #無解病症,散戶勘破驚天騙局 #老年癡呆竟然也會傳染?#阿爾茲海默真的無法治癒嗎? ( 14 : 45是重點! ) #要持續和社會接觸 , 不能當孤獨老人!! 針對阿茲海默症(也稱為老年痴呆症),目前雖然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 但有一些治療、預防和減緩病程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失智症需要積極的治療。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其實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不正常的快速退化。雖然沒有任何治療可以終止或逆轉失智症的逐漸惡化,不過藥物對部份病人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以增進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Thumbnail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進行性的腦部疾病,該文章介紹了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包括優化免疫系統、避免慢性炎症、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頭部外傷、以及飲食和運動對大腦健康的積極作用。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瞭如何避免失智症及管理認知衰退的方法,特別適合50歲左右的讀者。內容包含了對認知衰退症狀的釐清,以及十個重要的管理認知衰退的要點。作者透過故事分析個案問題,以及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問題,不妨先做好自我鍛鍊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積極面對問題。
Thumbnail
阿茲海默症是臺灣最常見的失智症之一,本文介紹了通過日常生活養成健康習慣,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建議通過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以及注意失智症可能的警訊,來提高預防失智症的效果。
Thumbnail
#預防" 老人痴呆症 " 的最佳方法 #無解病症,散戶勘破驚天騙局 #老年癡呆竟然也會傳染?#阿爾茲海默真的無法治癒嗎? ( 14 : 45是重點! ) #要持續和社會接觸 , 不能當孤獨老人!! 針對阿茲海默症(也稱為老年痴呆症),目前雖然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 但有一些治療、預防和減緩病程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失智症需要積極的治療。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其實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不正常的快速退化。雖然沒有任何治療可以終止或逆轉失智症的逐漸惡化,不過藥物對部份病人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以增進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Thumbnail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進行性的腦部疾病,該文章介紹了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包括優化免疫系統、避免慢性炎症、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頭部外傷、以及飲食和運動對大腦健康的積極作用。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