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職場讀書人選書】它們不僅是歌曲 更反映了本省族群被殖民的心境—《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臺語歌曲如何發展成今日面貌,蘊含了什麼樣的記憶與心聲?探尋臺語歌的身世,揭密臺灣人的記憶。

raw-image

台語歌在近年來似乎成為一種潮流,但曾經被認為是不入流的語言,以台語進行演唱的歌曲,有很長一段的時間背負著負面標籤,其文化底蘊也受到貶抑。隨著本土文化受到越來越多重視,台語歌作為一種社會寫實的文本,重要性也開始被看見,儘管如今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界線已逐漸模糊,它們仍是了解台灣近代化歷程,與社會變遷的重要史料。

台灣近代化歷程中 少被重視的歷史紀錄

「聲音是歷史的一環。」誠如作者陳培豐在書中引述的文字,各個時代流行的音樂,某種程度上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氛圍。而和之前介紹過的《我們的搖滾樂》相反,他的這本《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寫的則是從日治時期到台灣經濟起飛的這段時期,台語歌曲的發展,與其主要聽眾——本省人,面臨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心境轉變。

從類似論文的結構,就可以預見它的內容有一定的深度,但尤其對於生長在1990年代的讀者而言,它精確地解釋了,我們的父母輩甚至祖父母們,是在怎樣的情境之下,鍾愛那些雖然演唱者總是面帶微笑,歌詞卻極盡悲苦的歌曲。在作者縝密的寫作之下,台語歌不再單純只是歌詞與旋律的組合物,而是時代的巨輪下,能夠區分同類與他者集體記憶、文化認同的符碼。

一本適合邊讀邊聽歌的作品

儘管都是成長時期曾聽過的歌,但作為《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的「配料」,那些曾經認為老派,或者直接引述作者所說——「不屑一顧」的歌曲,也變得不再濫情且油膩;就連過去認為無意義的「襯詞」,其實都隱含著威權統治下的本省人,對過往的鄉愁。

相對於電影研究,關於台灣歌曲研究的著作似乎相對稀少,但歌曲同樣也蘊含政治意義,甚至從流行音樂工業出現以來,就不斷被用來作為文化統合的工具。過往因為缺乏知識份子的支持,台語甚至其他非華語的語言及衍生物,往往無法獲得足夠的重視,如今社會風氣已然改變,也期待這本作品能夠成為先行者,激發更多、更廣泛的相關研究出現。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職場讀書人選書|每週書評更新📖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