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日產文100> 14 - 學習上的城鄉差距(0926)


    早上送完小孩上課後,開車行經附近的大型開發區,在一棟又一棟新建案大樓之中,一處極具設計感的透天聯合住宅顯得異常突兀;和隊友聊著這幾間透天厝房價可能很驚人,相比之下鄉下顯得可愛親民許多。

    都市透天厝和鄉下透天厝,你會選擇住在哪裡?

    隊友:「鄉下房大價低住得舒服,生活需求部分只要容易取得都沒差。」

    我:「除了交通工具選擇性不同,似乎都可以。」

    藉此話題為媒介,討論到城鄉差距帶來的影響。




    城鄉差距,是個從小聽到大的名詞,身為出生於鄉下、在都市工作的台灣人,這幾年來感受很深。

    本篇就筆者家庭學習面來探討

    我出生在很普通的小康家庭,感謝父母給予的物質生活無虞。從幼兒園開始,放學後就是往安親班、補習班跑,上著各式課後班與才藝,有鋼琴、珠算、英文、數學、跳舞,但是沒一項專精 XD,只覺得為什麼別人都在家快樂玩耍,我每天下課後,甚至連假日都要到補習班報到;成為家長後才明白,當時其中很大一部份是為了配合父母的工作時間。

    可能有人會說,都市小孩也是如此,看不出所謂的城鄉差異。但是要明白,城鄉差異包含了所謂的生活環境影響,當時的社會風氣是讓小孩學習各式才藝,但是就像上段寫到,我沒一項學得專精透徹,而父母認為教育交給老師處理,放學回家後不必額外課後輔導。

    我們家從祖父母時代開始就在這個小鄉鎮成長、工作,在以前網路不發達的年代,眼界較窄的家庭,自然也認為從小到大在這裡生活也不錯,只要穩定不學壞就好;國小課後安親班只是個假議題,看起來似乎有學到東西,但我明白只是陷入寫功課、寫評量、訂正的循環,只要考試成績各科90分以上,看起來有達到表面上的學習效果,這筆錢花得就是有其價值。

    這樣的學習方式使我國中開始爆了,課業內容差異過大,我的成績一落千丈,只好到補習班加倍奉還;但是我開始覺得痛苦、想逃避,假日就是瘋狂打電動到半夜;父母收到成績單後退步說聲下次再加油,進步也沒另外給予口頭鼓勵,我開始對分數與名次無感,反正知道自己有守住父母希望的不學壞底限就好。

    高中考上附近的縣立高中,不好也不壞,然而我的眼界也在此時開始停止;同樣的填充式教育、教師不斷灌輸大學後就自由放飛、父母覺得考上公立就是好學校,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很可怕,悔恨怎麼沒有發展更開闊、更深層的思想,如果當初稍微走出不一樣的道路,現在是否就會變得不同?

    反正書不用讀太好,不要學壞就好。

    這一切從我大學時期開始改變,本人天生有點反骨,填大學志願沒有跟家人討論過,故意填到遙遠的台北,家裡每一個人都傻眼,覺得我怎麼會跑到這麼遠的地方。

    突然之間,發覺世界開始改變,高中時大家都在同一個城鄉,價值觀念相近、念著一樣的書,不會有很大的差異感;然而在大學,身邊同學家庭環境和以前我碰過的迴然不同,驚訝於原來電視上看到的富二代,就在我身旁;好朋友分享他國外遊學經歷,而我在這之前竟認為這些是我不可能會嘗試的事情。

    而在出社會後,存了一筆錢打算拿來出國留學用,由於家族從來沒人做過同樣的事情,家父十分不認同,覺得我悖離常軌、叛逆不道,甚至還冷戰了好一陣子。

    但我知道這是我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選擇之一,至今仍不後悔。




    回歸到原本話題,以前在鄉下的生活環境,緊緊限縮了我的眼界,「城鄉差距」不僅僅是經濟交通上的改變,在學習上面也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單方面以學習豐富度來探討,城市絕對比鄉下擁有先機,小孩學習廣度增加,擴寬眼界,進而定位學習上的偏好性,明確未來發展。

    資訊可以彌補城鄉差距帶來的差異感,然而效果有限,有文章指出,在理解力與吸收度上,城市小孩仍舊遠優於鄉下小孩;就個人經驗而言,家庭面上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果家人從小灌輸「不要學壞就好」、「考公務員有口飯吃就好」,然而家人也的確在這樣的環境獲得穩定生活,儘管網路資訊發達,潛意識裡還是深深地被影響著,久而久之思想也逐漸固化。




    此篇不是在批評我的成長環境(對,我是在發牢騷XD),但至今回想起過往經歷,仍對於當初眼界不開闊的自己深感可惜,現在回頭追起來非常辛苦;時常自問「如果當初...現在的....會不會更不一樣」。

    如今自己也成為了家長,理解培養學習環境需要靠彼此努力,每天工作下班後,除了處理家務,另外安排親子活動時間不是那麼容易,藉著自己的生活經驗,期許之後能為孩子帶來更多樣化的環境,為孩子指引一盞明燈,同時不限縮孩子自我發展,無論是在都市或是鄉下,家庭教育給予正確的方向才能為孩子帶來無限的可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