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隨筆︱十月 x 拾閱 x 文學獎登場

十月,拾閱。因為閱讀與創作,讓采風的十月何其豐碩,有諾貝爾文學獎和台灣文學獎金典獎文壇盛事相繼登場。

早些日子,《中時文化副刊》刊載一篇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冷知識,專訪已故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遺孀陳文芬,透過一問一答的方式,輕揭諾貝爾文學獎內部提名與評審機制的神秘面紗。

這些問題既有趣又同時反映了我們長久以來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好奇,以致於陳文芬女士分享時,我覺得我好像在偷聽什麼藝文花邊八卦(笑)

然而,有些事一旦知曉了它的秘密,卻教人對桂冠抱持的這份盲從與迷思相形廉價。

像是書商所謂的「入圍(或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是銷售話術。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名單與評選是閉門作業,且保密50年,外人根本無從得知,何來入圍之說。

此外,每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前,媒體總不免提及熱門人選「村上春樹」,像這類不過是配合博彩公司起舞,一个童乩,一个桌頭,其實入圍或熱門與否,外人何從得知;他日,當作家不再在博奕上榜,說的只是可能不值這個價了,與他的創作成就絲毫無關。

特別的是,陳文芬女士談到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審的18名院士會在夏天讀書的事。

院士們會在每年二月瑞典學院接受推薦提名信函時,先整理出大約250人的「長名單」,接著在二月到五月之間,先選擇出20多人的「中名單」,最後留下5~7位的「短名單」,待六月夏天放長假時,這18名院士就在夏天讀書,到九月再討論進行投票,並於十月揭曉諾貝爾文學獎。

夏天,院士們專注的沉浸在書海裡,想來是多麼愉快的暑假。當然,在短短3個月內,要看完短名單上作家們的書,閱讀速度自然不能慢。此外,一想到作家作品能被院士們精讀,或說被誰細細閱讀著,是作家在這世間很幸福的事吧!

每每得知這些棲息在字裡行間寫作的人其創作和閱讀習慣,我就像採花蜜的蜂,自是快樂不已。

【專訪陳文芬】中時副刊/諾獎背後的爾虞我詐

台灣文學獎金典獎,不知從幾年設立起的?據報導,今年(2023年)共有191件作品參加徵獎,最後30件入圍作品包含:小說15件、散文7件、詩集5件及非虛構書寫3件。我想就從我一貫有興趣的事先談起,此次作家馬翊航擔任其中評審,他透露自己安排的閱讀計劃(笑)

馬翊航說,他是第一次參與金典獎的複審工作,在191本參加徵選的書寄達後,他為自己設下了非常嚴密的計劃:製作一份新的excel表格,標上閱讀日期、星級評等,事前進行至少三輪的自我預選。

191本書,要在多少時間內看完?又如何能消化和分析歸納,成一家之言呢?想來真不輕鬆。

特別的是,他的閱讀計劃很有意思!至少讓我(們)一窺作家是如何著手準備這趟書海行旅的。

此外,金典獎評審團綜觀此次作品,提到「今年也是散文的豐收年」,這頗讓人驚豔。因為現代文學創作裡,筆耕詩和小說的人居多,作品產量也以詩和小說最為豐碩,台灣文學宛如雙頭馬車往這兩極在跑,而散文長久來可能就有點被輕忽了。

寫作散文的人愈來愈多,散文的質量與能量重新被填滿,也是我打從心底開心的。畢竟,我是個鍾愛散文也愛寫散文的人。

曾有出版社總編輯透露自己面試時,會出這麼一道題給面試者:請你舉出近5年來,詩、散文和小說領域,國內各5位暢銷作家。

聽到他忽出這道題時,台下的我登時啞口答不出來,或許2023年金典獎這份名單,能解惑我並成為親近現代台灣文學的小徑。

【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名單與評語

【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馬翊航.複審觀察】那麼大的問題,放在那麼小的酒杯裡

我喜歡讀一些評語和賞析,這也是後來的事了。我覺得寫作的人多,然知音難尋。若有誰能將作家文字裡的意念吐露出來,就像古希臘人引導我們認識夜空的星座,為星光名狀,何其珍貴。

陳文芬女士引用馬悅然院士說過的話說,「諾貝爾文學獎只是北歐一個很小的國家,一個十八個人的讀書俱樂部選出來的獎。這不是在選世界文學冠軍,同時這個獎是每一年給某個作家,而不是給某一個國家。」

國內外十月文壇的兩大盛事,傑出的作家作品,有的在榜上、有的不在榜上,然而優秀作品浩瀚如星海,那些一時未能脫穎而出的,更吸引我探索。而且我知道,在北歐是無法看到南十字星的。

▲2023年台灣文學獎金典獎,30部入圍作品名單。(圖片來源/openbook)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