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誕生》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我是一個熱衷做各類心理測驗的人,從PDP (Professional Dynamic Program)、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HBDI (Herrmann Brain Dominance Instrument),樂此不疲,從中探索自己的全貌何在。每隔一段時間,測驗出來的結果,也有一點差異,可能與職場的歷練與需求有關,或者反映了當時所經歷的過渡轉換,凸顯了某些主導特質。

但是,從榮格的人格原型測試中,我得出的結果很一致,從我剛進入社會的那一年,到我已經出社會屆滿二十年的現在,都停留在「孤兒」的人設階段。

我並不是研究榮格的專家,出於對「孤兒」的好奇,在網路上爬文研讀了好一陣子,看出了濃厚的興趣,慢慢找到另外一條觀看內在迤邐的蹊徑。

榮格的原型理論,是一個延展進化的歷程,每一組人格原型,對應著獨特的情緒陰影和生命課題,一旦能夠學習轉化傷痛,從軟肋中生出對自己的接納和溫柔,便會朝向下一個人格原型的任務邁進,最終領受生命賦予個人的定位和原力。

尋求定位和施展原力,和人類圖的核心訴求很相近,沒有人是完美的,但人人都是無可取代的。所謂的真英雄,其實是做回真自我。

於是,我從榮格的「孤兒」出發,作為第一場新書發表會的支點,娓娓道來的是如影隨形的被遺棄感,來自於課業與顏值的全面落後。害怕被遺棄、被孤立的心理情節,左右了我四十幾年的人生,我慢慢長成一個厭惡依附於任何關係或群體,卻又飢渴於認同歸屬的「孤兒」。

暴食,有段時間帶給我很大的替代性滿足,但隨著外界投射而來的偏差待遇,很快地轉換成為擺脫不掉的羞恥。於是我又耽溺於減重,長久以來,形同體重機的禁臠。

和大家坦承這這些,我不感覺扭捏,這原本就是我成立粉專的起心動念,希望留下真實又坦率的紀錄與書寫。不過,當血脈相連的親族坐在分享會的台下,當中還包括我媽,我就覺得自己實在勇氣可嘉。

我媽全程聽完了我長達1.5小時的心路告白。一方面,很可能是因為她選擇了一個離走道很遠的位子,出於謹慎又蹈矩的教師天性,為了避免進出干擾到其他聽眾,於是穩坐不動。

另一方面,我感受到我們之間的關係,透過我的這一本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我媽一直是比我更真實的人。從不害怕挑起衝突,也很擅長面不改色,應付那些說風就是雨的人情變故。想想,倒是我迴避甚遠且甚深,小時候,我最不想面對的事情,第一是數學,第二就屬我媽。前者,不會就是不會;後者,迎面必輸。

可是,我媽不是非贏不可。她只是希望我可以乖覺一點,她都走過證明前有山高水深的路,我何必浪費寶貴的時間去辛苦。

這些,是我寫完這本書,和我媽在對稿之餘、有過幾次深談之後,方才明白。如同我媽現在也終於了解,探索是自我覺知的必經之途,沒有母親能為孩子越俎代庖,所以,她送上了最好的祝福,一個印有聖經詩篇的紅包。

這個紅包,貴重的不是金錢,而是上面的那段詩文:「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那代表她接納我有做出選擇的自由,並祈念她心中萬能的耶和華,得以長遠地護佑我。

我媽的祝福,巧妙呼應我在新書分享會談到的另一主軸:第三次誕生。我終於要漸次剝離原生家庭的某些舊拘束,以自己的信念過活,為自己負責。「孤兒」長大的關鍵,是既安於自立、亦勇於互依,我歸屬於我自己,只要我不放棄自己,就不用害怕被遺棄。

我的誕生,曾經帶給我媽很多煩惱,很開心我們有機會再度面對「誕生」一次,認知到彼此的脆弱,肯定對方能以獨有的方式,來定義和揮灑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應該是親情的最高等級了吧,純然的相信,放下干預。

當然,也無比感恩周六來見證我「誕生」的朋友們。雖然心裡免不了緊張,我的身體是放鬆而開敞的,這也是「孤兒」的終極課題,在適切的時刻融入群體,無條件地給予他人支持。

謝謝你們,成為了那樣的群體,專注聆聽我的字句,耐心地等待我的簽名。每寫下一個名字,我就覺得自己離這個、我曾奮力抵抗並全力怨恨著的世界,又更接近了一步。

停滯不前又舉步維艱的「孤兒」,現正緩緩踏出baby steps,從深淵,找著了別有洞天的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場裡的人類圖的沙龍
186會員
306內容數
2025/05/02
以員工的身分來講,我一直很「享受」績效面談的時光。因為,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越慘烈的工作場域,越能激發我的鬥志昂揚。無論是為期多短或多長的績效評估區間,幾乎每一次,都把最佳評等收割入囊。
Thumbnail
2025/05/02
以員工的身分來講,我一直很「享受」績效面談的時光。因為,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越慘烈的工作場域,越能激發我的鬥志昂揚。無論是為期多短或多長的績效評估區間,幾乎每一次,都把最佳評等收割入囊。
Thumbnail
2025/04/19
這一陣子,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全拜最新閱讀的〈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一書所賜。 因為上班的時間比較彈性,早上,等先生孩子出門之後,我會利用清洗早餐杯盤的零碎時間,來替自己準備午餐和晚餐的便當。
2025/04/19
這一陣子,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全拜最新閱讀的〈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一書所賜。 因為上班的時間比較彈性,早上,等先生孩子出門之後,我會利用清洗早餐杯盤的零碎時間,來替自己準備午餐和晚餐的便當。
2025/04/11
「今天,成為自己」,是我籌備多時的podcast節目,也是歷經去年震盪起伏之後,我認真想為自己做的一件事。 開始時,我對這個節目抱持許多期待,就像是寫書一樣,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幫助到類似處境的朋友,更渴盼第一本書大賣特賣。
Thumbnail
2025/04/11
「今天,成為自己」,是我籌備多時的podcast節目,也是歷經去年震盪起伏之後,我認真想為自己做的一件事。 開始時,我對這個節目抱持許多期待,就像是寫書一樣,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幫助到類似處境的朋友,更渴盼第一本書大賣特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深刻探討了失去雙親對人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獨到的關於成年和孤兒的定義。作者以自身遭遇為例,認為經歷這樣的變化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奇妙的認知。此外,書中亦提及作者父親對宗教的強烈反感,以及如何走出哀傷的建議。本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心靈寄託。
Thumbnail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深刻探討了失去雙親對人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獨到的關於成年和孤兒的定義。作者以自身遭遇為例,認為經歷這樣的變化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奇妙的認知。此外,書中亦提及作者父親對宗教的強烈反感,以及如何走出哀傷的建議。本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心靈寄託。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