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成長"手札|人生八階發展理論成長指引 (下)

那個媽媽-avatar-img
發佈於爸媽茶水間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媽媽的育兒手札|人生八階發展理論成長指引 (上)中解讀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從出生到小學時期的人生早期階段,接下來的階段又有哪些衝突和課題等著我們呢?考量這些階段,父母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角色,姑且稱之為"成長"手札吧。 


第五階段:認同與角色混淆(12至18歲)

青少年階段,通過對個人價值觀、信仰和目標進行深入探索,尋找自我感和個人身份。如果青少年在探索過程中得到支持,並有自由去探索不同的角色,他們很可能會在這個階段展現出強烈的自我感和獨立感

從孩童到成人的過渡,孩子必須學習作為成年人將要擔任的角色,重新檢視自己的身份,並試圖找出自己是誰

同時,這個階段,也是衝突不斷的階段,同儕意見、團體歸屬與認同、認識到多樣的價值觀,這些雖然有時候很衝突,卻也為「自我認同」提供生長的養分。有機會學習應對這些衝突有助於他們身份的發展,並培養成年所需的社交技能。

❤️說實在,那個媽媽我還沒體驗到孩子的這階段,不過我想對於身旁的大人來說,當青少年在消化、體驗、選擇不同價值觀時,提供指導意見也很重要,只是在某個界線內 (犯法、害人那當然不行) ,對於孩子的探索提供支持。

青少年執著於探索他們的興趣、價值觀和目標,有助形成自己獨特的身份,如果爸媽支持他們的自我發現,同時提供良好的溝通和理解,可以協助建立積極的認同感

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時期,都忙著念書考試,實在沒有自我追尋可言,只記得當時一個時期堅持不穿裙子,一個時期硬要穿膝上N公分的短裙,唉,這大概就是當年的探索吧。得出的結論是,穿什麼都好?。


第六階段:親密與孤獨(18至40歲)

第六個階段發生在年輕成年期,大約在18到40歲之間。在這個階段,建立友誼與愛情。主要的衝突集中在與其他人建立親密、愛的關係上。

在這個階段任務是能夠建立緊密的連結,並且對相互依存感到舒適。所謂親密,指得是能打開心胸與他人分享自己,以及願意為了這些關係做出個人犧牲。相反的,如果難以建立這些緊密的關係,也許是出於早期未解決的身份危機或對拒絕的恐懼。(我想,特別需要透過自我覺察,踏出這一步。)

❤️這階段父母好像就靠邊站了?應該是說,我想角色轉變為支持和理解,同時給予子女獨立的空間。當然,意見該給的還是要給出去的,只是必須以支持理解為基礎。

(題外話了。有沒有聽過這句話,「父母要你嫁的對象,妳未必要嫁,但父母不給嫁的,妳千萬別嫁」?)  


第七階段:生產力與停滯(40至65歲)

中年階段,個人更加注重通過事業、家庭和對社會的貢獻來為生活賦予意義。這裡的生產力是通過創造或培育會超越個人的事物,為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記。 

例如,育兒和工作都屬於生產力,藉由培養下一代和透過工作產出,貢獻家庭和社會,能讓這階段的中年人感到豐富,覺得生命有意義。相反的,如果不如期待,也可能會因為停滯,感到空虛不安。

❤️我感覺用心筆耕持續文字產出的格友們,都有理由感受到旺盛的生產力和生命力吧! 


第八階段:智慧與絕望(65歲以上) 

艾瑞克森說,這個時期,我們會反思自己的一生,或感到滿意和快樂,或感到遺憾。若是認為自己今生過上了想要的生活,就能在這階段發展出自我完整感。 

❤️要知道,艾瑞克森1950年代提出「人生八階」理論,當時美國的平均壽命也不過68-69歲,如今大幅提高。 

要我說的話呢,人生活到老學到老,在人生退休階段,不見得只能反思,現在到65歲還是健康、強壯、好學的人大有人在,學習和產出的時期可以推延到生命的最後一天,在世的每一天都能成為他人的祝福,那不是更有意義嗎?


結語

運用的框架,可以大致了解人生各階段的課題,不過,每個人際遇各不同,會遇到的子題也相異,但要知道,即便是某階段因為外在環境的因素,沒有解決的心理衝突,還是能在接下來的階段透過自我覺察,來與衝突和解,取得平衡。

還不夠美好,可能是時候未到。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因為篇幅太長,相隔半小時連發兩篇文章,實在有點抱歉啊,

感謝您閱讀到此,希望有讀到您想讀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那個媽媽的沙龍
107會員
50內容數
Hi! 我是那個媽媽!
那個媽媽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7
阿曼達陶德的故事,十三年前震驚全球,也持續提醒著我們網路霸凌與兒少性剝削的嚴重性。本文回顧阿曼達的遭遇,探討事件背後的社會議題,並提供因應網路犯罪的建議,包含尋求專業協助管道與相關資源連結。
Thumbnail
2025/04/07
阿曼達陶德的故事,十三年前震驚全球,也持續提醒著我們網路霸凌與兒少性剝削的嚴重性。本文回顧阿曼達的遭遇,探討事件背後的社會議題,並提供因應網路犯罪的建議,包含尋求專業協助管道與相關資源連結。
Thumbnail
2025/04/01
隨著黃子佼事件等負面新聞引發社會關注網路兒童安全問題,本文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及觀察,提醒家長應教導孩子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並提出具體防範措施及應對策略。文章強調網路潛藏風險,並呼籲社會共同努力創造更安全的網路環境。
Thumbnail
2025/04/01
隨著黃子佼事件等負面新聞引發社會關注網路兒童安全問題,本文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及觀察,提醒家長應教導孩子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並提出具體防範措施及應對策略。文章強調網路潛藏風險,並呼籲社會共同努力創造更安全的網路環境。
Thumbnail
2025/03/20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大腦發展至關重要,優質陪伴勝過長時間陪伴。文章從《從陪伴開始的全腦教養》出發,探討安全依附、高品質陪伴的重要性及具體實踐方法,並強調陪伴對孩子大腦神經連結、壓力反應、語言及社交能力、執行功能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3/20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大腦發展至關重要,優質陪伴勝過長時間陪伴。文章從《從陪伴開始的全腦教養》出發,探討安全依附、高品質陪伴的重要性及具體實踐方法,並強調陪伴對孩子大腦神經連結、壓力反應、語言及社交能力、執行功能的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看這篇好累喔!需要點時間去想想,先節錄最後面的幾段:   「三個鍛鍊愛的途徑或指標 因此,我們要從「自愛」走向「成熟的愛自己」,同樣要有三個要素: (1)內在(主詞與受詞)自我的距離與獨立。我們能不能檢視那種認同父母的愛的方式,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愛,以及那個嬰兒自我(有些人稱為內在小孩)的需
Thumbnail
看這篇好累喔!需要點時間去想想,先節錄最後面的幾段:   「三個鍛鍊愛的途徑或指標 因此,我們要從「自愛」走向「成熟的愛自己」,同樣要有三個要素: (1)內在(主詞與受詞)自我的距離與獨立。我們能不能檢視那種認同父母的愛的方式,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愛,以及那個嬰兒自我(有些人稱為內在小孩)的需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Thumbnail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本文探討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人生後期階段,包括認同與角色混淆、親密與孤獨、生產力與停滯、智慧與絕望等階段,並提出對應的成長和發展建議。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透過孩子的教養,媽媽經歷了身心靈的重大轉變,從而找到自己更好的版本。這篇文章探討媽媽所面對的生活挑戰,以及改變思維、增強心理韌性的方式。
Thumbnail
透過孩子的教養,媽媽經歷了身心靈的重大轉變,從而找到自己更好的版本。這篇文章探討媽媽所面對的生活挑戰,以及改變思維、增強心理韌性的方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