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素帖-5.彌勒菩薩問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圓覺經之彌勒菩薩發問】

 

(前面世尊回答金剛藏菩薩,希望他要跳脫世間法的邏輯,避免陷入偽命題,其中多次提到輪迴。因此彌勒菩薩接著發問,希望世尊進一步說明輪迴的性質?以及要如何斷掉輪迴根本?此外,認清輪迴本質之後,如何修行?如何度諸眾生)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之中,立刻從座位起身,俯身而頭至佛足為禮,然後順時針繞佛三圈,直身而跪,雙手交叉於胸前合掌,問佛說:無比慈悲的世尊啊!您為菩薩們打開那深藏的智慧,讓大眾深切領悟輪迴的道理,辨別正見與偏見,能夠賦予末法時代的所有眾生在修道時有正確的判斷,不至於懷疑害怕,在完全解脫的過程之中有堅定的信心,不再又落入輪迴世間,只看到因果循環的妄念。

 

 

世尊!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

於諸輪迴有幾種性?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

 

世尊!

如果菩薩們和末法時代的眾生,想要進入沒有虛妄的佛性之中,要怎麼樣從根本斷掉輪迴?

在各種輪迴中,有幾種性質?

從修行到覺悟,有幾等差別?

菩薩重回煩惱勞苦的塵世,應該用什麼適合的方式來教化眾生,使其增長智慧?

 

 

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只希望您不嫌棄,大發救世的慈悲,讓修行的所有菩薩和末法時代的眾生們,能消除眼前的障礙,重現智慧,照耀出如明鏡般的真心實相,圓滿覺悟佛性中最上層的正知正見。

把這些話說完之後,行五體俯地的大禮,這樣重覆了三次,最後,世尊才開始解答。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時,世尊告訴彌勒菩薩說:問得很好!先生們,很慶幸你們能為菩薩們和末法時代的眾生們詢問有關佛深藏難懂的微妙道理,讓菩薩們能清淨慧眼,也讓所有末法時代的眾生永遠不再輪迴,能夠用心悟到真實的境界,並能安忍久駐於無生無滅之中而不退轉,你們現在仔細聽著,這就為你們解說。

這時,彌勒菩薩高興的承受指教,和大眾們靜默聆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先生們,所有眾生打從不知道多久以前,由於有各種恩愛和貪欲,因此產生輪迴,就像各世界的所有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都是因為淫欲而各自得到自身性命,所以要知道愛是輪迴的根本,因為有許多東西會助緣增長愛性(執著性),所以能夠讓生死不斷延續。

因為愛性而起欲望,因為欲望而創造生命,眾生所愛旳生命,還得回溯到欲望。因為愛念產生的欲望是起因,因為愛念產生的生命只是結果。

因為在欲望層次出現一些不順,這些不順的情況與愛念背道而馳,因而產生憎恨和嫉妒,造作各種惡業,這才又產生地獄道、惡鬼道。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認知到上述欲望的本質,就可以厭棄欲望,就不愛走入造作惡業的畜生、餓鬼、地獄等三惡道之中,捨棄惡行、崇尚善行,才會進入天、人、阿修羅等三善道,又出現天人的相貌。

(善惡因果是欲界天的世間法,決定你在六道輪迴的哪個位置)

又如果認知到欲望是因愛性而起,可以厭棄種種的愛,放棄私愛、樂於施捨,但棄愛樂捨帶有執著,還是會滋養著愛性的本質,於是就在「有為法」的範疇之內,即使產生許多為善的果報或增長了修行果位,但這些都未脫離「善惡二元」的輪迴邏輯,不屬於無為法,無法成就徹底解脫輪迴之道。

所以,眾生如果想要從生死輪迴之中解脫出來,要先斷除貪欲,並且消除愛性引起的渴望。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先生們,菩薩用種種變化示現於世間,不是以愛為本,而是用慈悲來讓你捨棄愛,菩薩是用慈悲替代貪欲而進入生死輪迴之中。

如果末法時化的眾生們能夠捨棄各種欲望,並且去除憎恨和恩愛,就能從輪迴之中解脫出來,加上用心修習佛的圓滿清淨境界,就會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云何五性?

 

先生們,所有眾生由於受到貪欲的影響,在看不清真相的情況下產生煩惱,會有五種不同覺悟性的差別,分別為菩薩定性、緣覺定性、聲聞定性、三乘不定性、無三乘性,這五性是因為兩種業障而產生深淺不同的差別。

是哪兩種業障呢?第一個叫理障,又名所知障,是遮蔽你正確認知的障礙,主要是「想不透」;第二個叫事障,又叫煩惱障,是眼前諸事不斷煩惱著你,而你又放不下這些煩惱,主要是「做不到」,因此不斷生死輪迴。

那什麼又是五性呢?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先生們,如果上述的二障沒有消除,佛性就顯現不出來。

如果眾生能夠永遠割捨掉貪欲,先做到了放下諸事煩惱的事障,但還沒有解決「想不透」的理障,此時能夠到達聲聞或緣覺的境界(聲聞緣覺性),但不能達到菩薩的境界。

先生們,如果末法時代的眾生們想要涉入佛的圓滿覺悟的領域,先要發願斷除二障,這二障受到控制的話,就能悟入到菩薩境界(菩薩性),如果不只控制住了二障,還能讓二障永遠消失,就會進到佛不可思議的圓滿覺性,完成所謂的菩提(覺悟)和涅槃(解脫)。

先生們,所有眾生都可以證悟到圓滿覺性。你要接近智者,按照他成佛前的修行方式,那時你的修習就會出現頓悟,也會漸漸有成效。如果你走上佛最上層解脫的正確修行道路,不論你的根性好壞,都會修成佛果。

如果眾生們雖然想找智者,但遇到的卻是有邪見的人,就無法正確領悟,成為外道種性(無三乘性),但這是外道邪師的錯,並不是眾生的錯,以上就是五性的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先生們,菩薩只是用「無比的慈悲」做為他進入世間度化眾生的方式,讓眾生能夠逐漸領悟,突破理障;乃至於他會用各種形相在眾生的逆境和順境之中出現,和眾生在一起面對困難,突破事障。菩薩用各種變化來影響眾生重現佛性,都是憑藉著菩薩最初發願追求自性清淨所產生的力量。

如果末法時代所有眾生都增強了追求圓覺自性的心,也要像菩薩一樣發清淨大願,應該這樣說:希望當下的我能夠安駐圓滿覺悟的自性(即佛性),尋求智者,不要追隨外道和二乘修行者,要依照清淨大願修行,逐漸斷除各種障礙,障礙都清除了,願望也圓滿了,就可以登上解脫的清淨階段,證悟到真正的圓滿覺悟,那是一個怎麼裝飾都裝飾不出來的不可思議境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這時釋迦牟尼覺者又用連句的偈言把上述的含義重點說明一下:

彌勒菩薩你應該知道,所有的眾生,得不到真正的解脫,都是因為貪欲而墮落於生死輪迴之中,

如果能斷除憎恨、恩愛和貪瞋癡,不再種下因為差別心而產生的種子,就都能成就修佛這條路,

把理障和事障永遠消滅,求得智者的正確開悟,隨順著菩薩所發的大願,最終就能完全解脫,

各處的菩薩們,都是因為廣大慈悲的願力,而進入生死輪迴之中示現,

現在的修行者和末法時代的眾生,應該時常訓練自己斷除對愛的想法,就可以重現圓滿覺悟的自性(佛性)。

 

    avatar-img
    2會員
    168內容數
    這是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週記。取名雙塔,有兩層含意,一是指父母,一是指南北兩座工廠,在兩座人生的塔裡,處處都是道場,我希望記錄下來,做為紀念以及終生精進的資糧。這個過程,不乏庸俗與分別心,但願分別過後,實為不二。 雙塔(上)的主軸在於雙親、兩岸與兩廠。而雙塔(下)是從新冠疫情開始,是身與心的探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梅銘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圓覺經》是十二位菩薩向釋迦牟尼佛發問的問答,核心在幻與覺,而覺只是幻的開始,只有層層離幻,才能到達圓覺境界。開始閱讀佛經之後,大部份的譯文堅澀,有時憑空跳躍,因此嚐試自己能用更白話口語表達,避免用看不懂的詞彙去解釋看不懂的佛經。以上嚐試,不置可否,僅供參考。 
    圓覺經中,十二位大菩薩向世尊發問,這是第二位發問的普賢菩薩  (世尊前段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的發問時,談到一切如幻,大行普賢菩薩因此對幻境中的修行產生迷惑) 本段的重點有,一是指虛空自性不動,二是以幻修幻,提到層層遠離的概念,並以兩木相因為例。  
     《圓覺經》是十二位菩薩向釋迦牟尼佛發問的問答,核心在幻與覺,而覺只是幻的開始,只有層層離幻,才能到達圓覺境界。開始閱讀佛經之後,大部份的譯文堅澀,有時憑空跳躍,因此嚐試自己能用更白話口語表達,避免用看不懂的詞彙去解釋看不懂的佛經。以上嚐試,不置可否,僅供參考。 
    圓覺經中,十二位大菩薩向世尊發問,這是第二位發問的普賢菩薩  (世尊前段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的發問時,談到一切如幻,大行普賢菩薩因此對幻境中的修行產生迷惑) 本段的重點有,一是指虛空自性不動,二是以幻修幻,提到層層遠離的概念,並以兩木相因為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菩薩所問經》,七地以下的菩薩整天聚在一起。這些師兄弟都是菩薩,整天都在起顛倒、懈怠、散逸、疑惑:「我到底要修下去,還要不要修下去?我要不要發心,還是不發心?我這樣修會不會成就,還是不會成就?」整天都在想這些。
    Thumbnail
    《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佛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金剛經》裡的每一分都是緊密相連的,佛作是問,是延續〈正信希有分第六〉而來。那麼佛陀為何這麼問呢?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加契入《金剛經》,而不是單純誦念,單純的依文解義。   筆者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菩薩所問經》,七地以下的菩薩整天聚在一起。這些師兄弟都是菩薩,整天都在起顛倒、懈怠、散逸、疑惑:「我到底要修下去,還要不要修下去?我要不要發心,還是不發心?我這樣修會不會成就,還是不會成就?」整天都在想這些。
    Thumbnail
    《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佛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金剛經》裡的每一分都是緊密相連的,佛作是問,是延續〈正信希有分第六〉而來。那麼佛陀為何這麼問呢?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加契入《金剛經》,而不是單純誦念,單純的依文解義。   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