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很有意思的「中華帝國」演講,以及不同黨主席所反映的思維

今天(2023年10月21日)去臺大聽雷震基金會主辦的座談「全球臺灣抵抗中華帝國:臺灣的地緣政治時刻」,起初只知主辦方將邀請政要出席,因此有較嚴格的安檢,現場也才得知「臺灣民眾黨」(2019版)主席柯文哲、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政務委員羅秉成、副總統及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均有出席及致詞。說起來,是很有意思的場面。



吳介民/蔡柏宏攝

民眾黨主席及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提到,應當維持與中國間的「特殊關係」,而非以往說的「國與國關係」,正如我國對內事務在內政部,對外事務在外交部,而對中事務卻有陸委會一樣。他也說明,臺灣目前要思考取得「平衡」的可能,未來也應在「臺灣自主」、「兩岸和平」的基礎上,維護民主的生活方式,而在這個基準點上,宜強化自身以達嚇阻的力量,但也必須保持溝通,而不僅是叫囂「反中」。 

柯文哲/蔡柏宏攝

立委兼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則提到,柯文哲主席的「兩岸一家親」、「強國等距」等論點是刻意地討好兩方,且有意往戰略模糊靠攏,並不符合現實。同時也認為,時代力量常因支持臺灣主體的論述與民進黨相近,被視為「小綠」,但批評執政黨在內政、轉型正義等議題做得不夠時,卻又被貼上「中共同路人」等標籤。她強調,時代力量對外肯定抵抗侵略的立場,但對內則會強化監督內部政策、社會福祉等重要議題。

王婉諭/蔡柏宏攝

副總統、民進黨主席及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致詞中則以我國歷史、政權更迭為對照,從荷蘭、明鄭、日本,乃至過往國民黨「反攻大陸」的框架下,臺灣人經常不是主體。但就人權、自由及目前社會的進步來說,在在都來自一代又一代的臺灣人辛苦累積,應當維持這些價值與現狀。 

賴清德/蔡柏宏攝


爾後,才是今日的重點。中研院社會所吳介民老師的演講,以及臺大歷史系陳弱水老師與談,並有東吳政治系陳俊宏老師主持。

 

試著記錄幾個很有意思的點。

首先,目前中國帶來的影響,並不只是「臺灣問題」,而是「中國問題」,尤其中國在試圖重建「中華帝國」的框架下,臺灣被視為「有待收復」的領土,凸顯當今民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況下,這個「帝國」的存在,對東亞及世界局勢的潛在影響著實巨大。此外,冷戰後中國的大幅成長,從而有能力進犯臺灣,以及「不甘做世界的老二」等現況及思維,也都與臺灣歷來的經濟、政治、社會發展有重要關係。

 

2018年以來的美中科技戰/貿易戰,凸顯臺灣作為地緣政治下重要一環的特殊地位。但這並非首次,包含1950年代韓戰帶來的美援及圍堵策略、1970年代的聯合國2758號決議,加上80年代的一系列公報、對臺六項保證等,都凸顯臺灣的角色經常在地緣政治中,作為關鍵因素之一。

 

推進到後來,1990年代的美中交往政策、對中優惠的待遇,以及逐步形成的全球供應鏈中,臺灣、中國形成高度互賴的關係。更可以進一步說,「沒有臺資,就無中國經貿的崛起」。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對中投資的趨勢變動,似乎與國內政黨輪替無直接關聯,例如陳水扁政府時代對中投資比例大增,然而在馬英九政府時代則反而有撤出的趨勢。這看似彰顯臺灣近來投資、出口上高度仰賴中國,但就半導體出口而言,中國將之「武器化」,從而脅迫臺灣、以商逼政的可能性不高,正如近來中國臨時變卦,拒絕我國產品輸入的標的經常是農牧產品。而從歷來特定品項水果、石斑魚等農漁牧產品被禁止輸入的事件可得知,相對於半導體,農漁牧產品顯得可取代性較高,即使歷來因穩定輸入中國且價格良好,但也正因中國臨時喊停的不確定性過高,凸顯其脆弱程度也較高。種種經貿歷史及現況,其實也可理解為,臺灣在對中投資、貿易關係的發展背景下,「自己製造了有能力吞噬它的巨人」。

 

而中國的影響力持續擴大下,也使得美國等西方大國逐步調整對中策略,例如漸漸要求企業資源必須往對美友好的國家移動,政經因素上,則更明顯使得盟友必須在美國、中國之間「選邊站」。臺灣在此現狀下,看似作為被捲入近來「晶片戰爭」中,相對被動的一角,但也正因爲在代工的優勢,成為重要且具高度影響力的「中間人」。同時,在科技/貿易戰的角力下,臺海關係的穩定,也更明顯成為西方國家關切的核心利益之一。

 

然而目前可惜的是,在美國等西方大國高度關切臺海關係的現況下,臺灣常作為「他們如此討論我們,卻並未過問我們的觀點」,位處不真正具備完整主體性的尷尬地位。因此未來我國能否維持自由民主社會,從而逐步處理地位尷尬背後的因素,作為一個正常國家,進一步能在國際社會正常為己發言的主體,就更顯重要。同時,就討論臺灣現況來說,有些聲音把臺灣地位、臺海關係描述為「戰爭與和平」之間的選擇,事實上是個假議題。尤其,目前在國際社會上以文攻武嚇、國際法制上削弱我國作為正常主體存在的空間,步步壓迫、使臺灣「沒有出路」的角色是誰,應當很明顯。而要維持現況,並且能逐漸往正常國家邁進,則需要先好好地「生存」,並維持永續以及創造的實力。

 

爾後的座談,我這裡不特別著墨,僅特別記錄我很有興趣的一點。有聽眾問到老師所提「生存」的底線究竟在哪?陳若水老師則提到,國家至少得以正常運作,且賴以維繫運作的社會系統不能被殲滅、消失,尤其香港的「特別行政區」並不真正自主。而面臨中國壓倒性的影響力,若要真的走到「跪著委屈求生」,也同樣並非有意義的「生存」。




最後,雖然很主觀,但從中國的步步進逼、種種銳實力的擴張,以及對全球民主社會的威脅,再對應到前面的政要致詞,應該不難理解哪些論點是在胡說八道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