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字「於」(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於(于)」這個虛字,現在依舊常見也常用,但有意思的用法其實不多,除了「由於」、「於是」、「至於」之類少數幾個幾乎不假思索的固定詞組用法,最常見的用法是跟另一個虛字「在」互相替換,譬如說,這篇報導裡面的「於」基本上就是「在」,至於說,為什麼用「於」而不是「在」,猜想只是作者的風格而已。

「於」這個字在漢語的重要性減低、用法式微的情況,學者說是兩漢時代就這樣了。中間的過程非常複雜,姑且想成,上古漢語發展到後來,發展出其他許多有意思的用法,虛字「於」的使用情況經過競爭與演替,使用的情況變少,於是逐漸被淘汰,到了現在,剩下一些固定的詞組跟某些結構特定的用法。

雖然結果如此,虛字「於」在上古漢語的千年歷史當中,也展現過很有生存實力的一面,譬如說,「於」在殷周之交,曾經超越國境,從一個文化傳播到另一個文化。

殷周關係學問很多,這裡只簡單介紹背景,簡言之,周武王姬發在牧野之戰打敗紂王並取代殷商的主導地位之前,雙方部族已經接觸很長一段時間,一般認為,周人是從周武王的爺爺季歷開始與殷商密切接觸。這段密切接觸的期間至少好幾十年,可能長達近百年,而且雙方關係是真的很「密切」,密切到周人會去替商王打仗、當商王的官、祭拜商人的祖先、政治通婚……其中當然有密切的語言接觸。

周人在聽命商王、替商王效勞的期間,除了學商人的語言,後來還把商人發明的甲骨文學起來,拿來寫自己的甲骨文,也就是周原的甲骨文。據學者研究,周原甲骨文的文字、語法、用例都跟殷墟甲骨文非常相近,所以有個看法是,周原甲骨文至少一部份是商那邊有讀寫能力的人替周王刻寫的。

兩套語文多近似呢?以「於」為例,有學者整理,殷墟甲骨文的「于(於)」的八個用法之中,周原甲骨文原封不動地搬用了五個,只有三個用法,周人沒有照搬。

這之後,「於」由不同文化的周人接手繼續使用,免於跟著商文化一起式微,並在上古漢語中持續發展。

avatar-img
23會員
21內容數
一介民科寫點科幻,還有聊聊重新學習漢字&漢語的想法,歡迎交流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麥康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於」是很常用到的字,像是對『於』、『於』是、還稅『於』民……,現代人大概天天會用/看到這個漢字。這個虛字在梅廣的《上古漢語語法綱要 (修訂二版)》書中,有相當篇幅的討論,看下來蠻有意思,在此簡單整理介紹。 上古漢語的「於」本來寫作「于」  上古漢語是一個時間跟空間範圍都很大的概念
「於」是很常用到的字,像是對『於』、『於』是、還稅『於』民……,現代人大概天天會用/看到這個漢字。這個虛字在梅廣的《上古漢語語法綱要 (修訂二版)》書中,有相當篇幅的討論,看下來蠻有意思,在此簡單整理介紹。 上古漢語的「於」本來寫作「于」  上古漢語是一個時間跟空間範圍都很大的概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2.6 之乎者也 — 之 十三 上古漢語中一個字或詞的語構位置決定了該字或詞的語構型。傳統語法中並置的名詞是最佳例證。假設有一合式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2.6 之乎者也 — 之 十二 本章的起點是北宋錢塘僧人文瑩所報導或虛構的一段對話﹕趙匡胤對趙普說,「之乎者也,助得甚事?」缺乏語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2.6 之乎者也 — 之 一 在眾多「之」字的用法中,有兩個常見的用法,不難處理﹔但即使結構簡單,還是有特殊的語構現象可供發崛。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四 分析上古漢語的一個難處在於我們不了解很多字的上古用法﹔上古漢語的使用者沒有系統化標點符號或甚至懶於使用標點符號也都形成閱讀上的重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一 上古漢語中的「乎」字大概有兩個主要的用法。 第一個用法應無爭議,比較難處理的是第二個。 先把無異議的處理掉。 第一個用法。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六﹕一個特殊的例句 - 1 Ya10 也是一個重要的句式。我們可以見到上古漢語使用者有別於歐語使用者的思考方式。「上古有湯至聖也﹔上古有伊尹至智也」包含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子,因此下文的討論僅用前句作分析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 之二 王力在《漢語史稿》第四十一節關於繫詞的產生及發展的論述中對「也」字作出這樣的觀察﹕ 「由這些例子看來,在名詞謂語後面,一般總要加上語氣詞『也』字,同時也就靠著這個『也』字來煞句」[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之」﹑「乎」﹑「者」﹑「也」都屬虛字。趙匡胤笑問:「之乎者也,助得甚事?」77 我們的回答是﹕茲事體大矣﹗ 我們從「也」字開始。 古文使用「也」字結尾的句式,多得不勝枚舉。例如 ——下舉的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2.6 之乎者也 — 之 十三 上古漢語中一個字或詞的語構位置決定了該字或詞的語構型。傳統語法中並置的名詞是最佳例證。假設有一合式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2.6 之乎者也 — 之 十二 本章的起點是北宋錢塘僧人文瑩所報導或虛構的一段對話﹕趙匡胤對趙普說,「之乎者也,助得甚事?」缺乏語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2.6 之乎者也 — 之 一 在眾多「之」字的用法中,有兩個常見的用法,不難處理﹔但即使結構簡單,還是有特殊的語構現象可供發崛。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四 分析上古漢語的一個難處在於我們不了解很多字的上古用法﹔上古漢語的使用者沒有系統化標點符號或甚至懶於使用標點符號也都形成閱讀上的重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一 上古漢語中的「乎」字大概有兩個主要的用法。 第一個用法應無爭議,比較難處理的是第二個。 先把無異議的處理掉。 第一個用法。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六﹕一個特殊的例句 - 1 Ya10 也是一個重要的句式。我們可以見到上古漢語使用者有別於歐語使用者的思考方式。「上古有湯至聖也﹔上古有伊尹至智也」包含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子,因此下文的討論僅用前句作分析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 之二 王力在《漢語史稿》第四十一節關於繫詞的產生及發展的論述中對「也」字作出這樣的觀察﹕ 「由這些例子看來,在名詞謂語後面,一般總要加上語氣詞『也』字,同時也就靠著這個『也』字來煞句」[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之」﹑「乎」﹑「者」﹑「也」都屬虛字。趙匡胤笑問:「之乎者也,助得甚事?」77 我們的回答是﹕茲事體大矣﹗ 我們從「也」字開始。 古文使用「也」字結尾的句式,多得不勝枚舉。例如 ——下舉的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