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韓國清州國際工藝雙年展「物的地理學」 臺灣參展者選件的過程與意義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年來在大型國際展覽中隨著少數族裔、弱勢社群、地方知識與社會參與成為關注的焦點,其中以地方的技術與故事,透過工藝或是集體手工製作的方式成為物件或事件展出已經成為國際雙年展中的櫥窗之一。以「工藝」為主題的韓國清州雙年展今年邀請對當代藝術議題與工藝皆具豐富策展經驗的康在永擔任策展總監,為疫情後的人類世提出了反人文主義的親生物性思考。

去年韓國策展人康在永受邀擔任「2023韓國清州工藝雙年展」總監時,來訊息希望提供一些臺灣藝術家資訊的同時,即提出了「物件的地理學」(The Geography of Objets )的策展主題。策展概念裡面包含了親生物性、網絡、新的物/我/自然的關係美學等思考。 當時尚未具體理解整體會呈現的內容,但由於三位策展人現地調查的時間緊湊,而且也必須對於這個部分準備資料並為日後的臺灣作者進行論述。初期試著從地理、臺灣風土與工藝表現的進行介紹並在此範圍挑選了12名作家,再由韓國的策展團隊討論選取三位,並親自進行工作室拜訪同時選定展出作品。

在疫情之後,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受到檢驗,超越人文主義的可能是什麼?成為思考的交集。居家期間人們回到生活本身,做飯、做手工藝,盡可能在限制下與自然共處,面對食材、栽種植物與自己的時間。這期間階段性的失序讓人回到自然與其建立新的關係,也讓自然回到內心擴大了日後物質創造的可能。正如「2023韓國清州工藝雙年展」評審委員所言康在永的提案「是傳達關於冠狀病毒大流行後,人類應該追求什麼價值觀的信息的合適人選。」

臺灣一直就是一個連結不同地質、生態、語言、種族、物質文明的節點,也成為這些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儲存、交融、轉化與傳播的載體或神經叢。臺灣島流傳至今的工藝主要來自幾個脈絡:南島語族原住民的物質文明,明朝以來亞洲大陸東南沿海移民的生活與宗教習俗衍伸的日常所需、日本殖民時期的調查與輔導的手工藝,國民政府帶來的清朝宮廷工藝,現代學院教育與社會教育下的美術工藝。本次受邀參展的三位創作者各自不同的創作背景,巧合地展現了不同階段臺灣工藝發展的面向,以及現在這三位藝術家一位女性、一位男性都從事創作30年以上,一個家族具有120年的工藝製作歷史,同時有一位藝術家以家族手藝剛獲得2022年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他們的共同展出為此次的雙年展呈現了臺灣工藝與當代社會的獨特共相。

1970年代誕生的鄧文貞接受學院美術訓練、留學法國七年,出生於東部花蓮居住於臺中,不定期駐村於國內外。近年發現自己的血緣與原住民有關,開始專注於原住民歷史與神話主題,在原住民編織與染色的傳統技法上,加入個人的閱歷,展現了作者豐碩情感、包容性高而不斷嘗試變化的女性特質。

來自陶瓷小鎮鶯歌的卓銘順從小就在泥土堆中長大,家中務農而開始打工就在親戚家的陶瓷工廠,讓他既有對自然的崇敬也有對於陶瓷材料的熟捻。居家創作同時帶小孩期間,讓他將自我與自然對話的陶作,擴大到透過陶作促進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遊戲與互動。對於先秦古典美學的深入浸淫也影響了他的自然信仰與創作宇宙觀,讓他的作品開展出物我關係的新維度。

新興糊紙文化的前三代傳承華人的生命信仰儀式道具,在即將面臨結束之際,第四代的藝術家以當代的眼光與表現手法,重新演繹了家族與個人的際遇,療癒了自身也拯救家族於無形,將「新興糊紙店」轉化成推廣教育的「新興糊紙文化」傳承了家族的手藝,繼承傳統的文化知識,同時開創出新生代的藝術世界。

開始接受、學習並將不同脈絡的文化進行消化與融合,是當前臺灣各方面文化的共通現象。從到處向外追求探索求新求變,再回到存在身邊事物以當代的眼光與自身的經歷,交疊出新的敘事表現與集體投影。這個特質在工藝上透過此次的選件過程,也充分凸顯了這個文化共生混融的特質。

面對生命與文化繁衍無常,謙遜的工藝總是施予人類的膠著與援手,一處棲息之地無分物我、無論新舊、無忌時間,就地接受轉化即開創自由。





avatar-img
4會員
22內容數
如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庫頭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次交流期間新認識幾位「夫人」。這些夫人各自原本就事業有成,但是得知其另一個夫人身份時,更發現不同種面向的有趣。原先就認識了約20年的一位策展人,好像也是幾年後才知道她是某位具影響力的國際策展人的夫人,而他之所以選擇她,聽說是因為她很獨立,什麼事都能獨立完成。我認識的她確實也是如此,格局特別大沒有什
久違策展之依然艱難之作 策展人此次的展覽是繼2001年〈曾愛真1955-2000〉特展,22年之後的久違之作,久違之後依然是個肩負挑戰重任的擔當。當年陶藝家曾愛真的紀念展,印象中也是在一個突發狀況的情況下臨陣接手。這次的展覽從展覽入口的主題面板造形設計,就能發現這展的拮据不同以往,或許還有各種限制
一直覺得街角門前的小花盆們,是現代都市密集生活中與自然聯繫的一種集體潛意識,不然怎麼獨棟的家戶都有咧!即使有花園的也都是。 像一支天線伸向衛星,這些盆栽們橫向伸向一個遠處召喚的原始蓋亞森林…… 差一點就想用這概念做一個作品,還好那個聯盟取消了,不然也挺費事的 「花園在路上」是十年來一直從事的園藝活動
如果你也是那種餓不死的? 也不是真正生在貧戶到可以有動力奮發圖強,也不是想都不用想就是要往功名利祿直奔,那你就是那種餓不死的?想想那些餓不死的時間,祂們是想讓我做什麼?我們不都一直這樣在想嗎?想來看去都沒有一樣像自己,不是嗎? 那種給你一堆時間資本的條件,沒有外在社會價值的動機干擾,而我們就只看到不
臺南巷弄好適合穿越劇 男主騎摩托車停在巷口 女主走進巷內找一家店 提著安全帽探著頭轉彎 兩個彎後抬頭看見木造 圍欄上近午的日光刺眼 低下頭凝神在一面磚牆 回身剛剛的白門司康店 剛拍下照片怎麼就不見 男主繞了半個街區找車位 後悔出門前沒帶到的手機 就該不怕麻煩回頭去拿的 好吧我真是悶到才會這樣
人生不都這樣嗎? 過去曖昧的年輕同事來訊息,本來不想回的。 但是一個瑣事激怒,就回了…… 助攻的,永遠是隊友。 這好適合當一個小說的開頭 某人來問 lounge 我本不想回 因為這個電台有一些殘存的時光關於我們在內 但俗務的對話 讓我進入自取其辱的境地 所以繼續羞辱自己成為別人的假秘書 我本是音癡不
這次交流期間新認識幾位「夫人」。這些夫人各自原本就事業有成,但是得知其另一個夫人身份時,更發現不同種面向的有趣。原先就認識了約20年的一位策展人,好像也是幾年後才知道她是某位具影響力的國際策展人的夫人,而他之所以選擇她,聽說是因為她很獨立,什麼事都能獨立完成。我認識的她確實也是如此,格局特別大沒有什
久違策展之依然艱難之作 策展人此次的展覽是繼2001年〈曾愛真1955-2000〉特展,22年之後的久違之作,久違之後依然是個肩負挑戰重任的擔當。當年陶藝家曾愛真的紀念展,印象中也是在一個突發狀況的情況下臨陣接手。這次的展覽從展覽入口的主題面板造形設計,就能發現這展的拮据不同以往,或許還有各種限制
一直覺得街角門前的小花盆們,是現代都市密集生活中與自然聯繫的一種集體潛意識,不然怎麼獨棟的家戶都有咧!即使有花園的也都是。 像一支天線伸向衛星,這些盆栽們橫向伸向一個遠處召喚的原始蓋亞森林…… 差一點就想用這概念做一個作品,還好那個聯盟取消了,不然也挺費事的 「花園在路上」是十年來一直從事的園藝活動
如果你也是那種餓不死的? 也不是真正生在貧戶到可以有動力奮發圖強,也不是想都不用想就是要往功名利祿直奔,那你就是那種餓不死的?想想那些餓不死的時間,祂們是想讓我做什麼?我們不都一直這樣在想嗎?想來看去都沒有一樣像自己,不是嗎? 那種給你一堆時間資本的條件,沒有外在社會價值的動機干擾,而我們就只看到不
臺南巷弄好適合穿越劇 男主騎摩托車停在巷口 女主走進巷內找一家店 提著安全帽探著頭轉彎 兩個彎後抬頭看見木造 圍欄上近午的日光刺眼 低下頭凝神在一面磚牆 回身剛剛的白門司康店 剛拍下照片怎麼就不見 男主繞了半個街區找車位 後悔出門前沒帶到的手機 就該不怕麻煩回頭去拿的 好吧我真是悶到才會這樣
人生不都這樣嗎? 過去曖昧的年輕同事來訊息,本來不想回的。 但是一個瑣事激怒,就回了…… 助攻的,永遠是隊友。 這好適合當一個小說的開頭 某人來問 lounge 我本不想回 因為這個電台有一些殘存的時光關於我們在內 但俗務的對話 讓我進入自取其辱的境地 所以繼續羞辱自己成為別人的假秘書 我本是音癡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生活即工藝,工藝即生活」,台灣擁有許多傲人的傳統工藝,每一項工藝皆承載著文化的底蘊與智慧的傳承,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台灣豐富多彩文化的縮影;透過文化與技術的堆疊累積,造就了增加美感的工藝品,隨著時代變遷,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的工藝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建立可使人們親近工藝的環境非常重要。
Thumbnail
該展覽於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舉行,策展人郭俞霈邀請來自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的知名設計師參與,展示南洋與臺灣的多元文化交融。展覽將於2024年10月2日至20日盛大開幕,展現多樣的藝術作品,旨在促進文化融合及對永續發展的關注,鼓勵觀眾思考文化間的關聯與影響。
Thumbnail
【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今年又來到遠得要命的朱銘美術館看展了! 此次的觀展重點是《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該展借用「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中的「流形」為題,聚焦臺灣當代雕塑藝術。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陶瓷與玻璃學系碩士的藝術創作者邵慈,從四月中開始在台中中友百貨舉辦名為「保持可愛」的陶偶創作展。當我們從2字頭跨進3字頭之後,可愛還能不能保留住 ? 該不該保留著 ?
Thumbnail
台東藝術館目前的展覽。由魚刺客與2019年來臺駐村的巴丹島藝術家進行策展。透過海洋意識策展行動,藝術家以實地田野經驗與思辨後創作作品,以情感且具想像力方式喚起並連結臺東故事的多元面向。展出作品呈現島嶼聯想、生態守望、沉默身影、夢回部落四個子題。藝術家風格不同,展現多元性並透過作品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台灣藝術家陳怡潔於公於私對臺南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南藝大」完成藝術博士學位,跟著愛好美食的爸媽也常會想起這裡的牛肉湯和玉米;更不用說這次為了『靈動的目光』光雕創作,尤其 「眾神之都」之稱的臺南府的廟宇,卻是走它千遍也不厭倦。    於是
Thumbnail
《藝術很有事》第五季拍攝藝術家康雅筑與李屏宜,她們的創作媒材和主題,都與自然有關,各自著手的編織、版畫創作,也都有繁複的工序和長時間的製作過程。我們特別邀請她們與談,探討媒材、職人精神、性別、駐村...和她們創作的關連。 時間:2023.11.25 (六) 地點:高雄內惟藝術中心
Thumbnail
臺灣藝術家康木祥以獨有的「鋼纜藝術」享譽國際,近年作品大多採用汰換之鋼纜進行"廢材再生"創作。風格線條圓融流暢,展現其對生命的熱忱與嚮往。 目前於"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橢圓廣場中央,現正展出作品《安靜Serenity》, 呈現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對話。展期至𝟐𝟎𝟐𝟒.𝟎𝟒.𝟎𝟕。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生活即工藝,工藝即生活」,台灣擁有許多傲人的傳統工藝,每一項工藝皆承載著文化的底蘊與智慧的傳承,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台灣豐富多彩文化的縮影;透過文化與技術的堆疊累積,造就了增加美感的工藝品,隨著時代變遷,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的工藝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建立可使人們親近工藝的環境非常重要。
Thumbnail
該展覽於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舉行,策展人郭俞霈邀請來自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的知名設計師參與,展示南洋與臺灣的多元文化交融。展覽將於2024年10月2日至20日盛大開幕,展現多樣的藝術作品,旨在促進文化融合及對永續發展的關注,鼓勵觀眾思考文化間的關聯與影響。
Thumbnail
【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今年又來到遠得要命的朱銘美術館看展了! 此次的觀展重點是《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該展借用「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中的「流形」為題,聚焦臺灣當代雕塑藝術。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陶瓷與玻璃學系碩士的藝術創作者邵慈,從四月中開始在台中中友百貨舉辦名為「保持可愛」的陶偶創作展。當我們從2字頭跨進3字頭之後,可愛還能不能保留住 ? 該不該保留著 ?
Thumbnail
台東藝術館目前的展覽。由魚刺客與2019年來臺駐村的巴丹島藝術家進行策展。透過海洋意識策展行動,藝術家以實地田野經驗與思辨後創作作品,以情感且具想像力方式喚起並連結臺東故事的多元面向。展出作品呈現島嶼聯想、生態守望、沉默身影、夢回部落四個子題。藝術家風格不同,展現多元性並透過作品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台灣藝術家陳怡潔於公於私對臺南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南藝大」完成藝術博士學位,跟著愛好美食的爸媽也常會想起這裡的牛肉湯和玉米;更不用說這次為了『靈動的目光』光雕創作,尤其 「眾神之都」之稱的臺南府的廟宇,卻是走它千遍也不厭倦。    於是
Thumbnail
《藝術很有事》第五季拍攝藝術家康雅筑與李屏宜,她們的創作媒材和主題,都與自然有關,各自著手的編織、版畫創作,也都有繁複的工序和長時間的製作過程。我們特別邀請她們與談,探討媒材、職人精神、性別、駐村...和她們創作的關連。 時間:2023.11.25 (六) 地點:高雄內惟藝術中心
Thumbnail
臺灣藝術家康木祥以獨有的「鋼纜藝術」享譽國際,近年作品大多採用汰換之鋼纜進行"廢材再生"創作。風格線條圓融流暢,展現其對生命的熱忱與嚮往。 目前於"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橢圓廣場中央,現正展出作品《安靜Serenity》, 呈現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對話。展期至𝟐𝟎𝟐𝟒.𝟎𝟒.𝟎𝟕。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