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巴黎生活紀事Day 37

    這一週風風雨雨的,但在索邦的語言課從原先的吃不消到現在跟上進度,能夠厚著臉皮回答問題,並且偶爾扮演包龍星暖場的角色,緩和緊張的課堂氣氛,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讚!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兩週前因著老師不停挑剔我的法文發音而感到深深的挫折,幾度想要放棄在課堂上發言。後來放了個假,轉念想一想,他也只是做好他的教職工作,如果我能聽進去他的建言,對我有益無害,何必逞著一口氣?況且只要繼續努力,照著自己的節奏走,進步緩慢總比放棄來得強吧?於是又重拾信心。果然過不過的去那個坎就是一個念頭之間,往正念的方向去準沒錯。

    來了法國後,很少聽英文的podcast, 怕會語言混淆,想專心把法文學好。昨天給自己放假,不想荒廢英文,聽了我最愛的“No stupid question",最新一集是“Are we getting lonelier?" 這標題非常吸引我,因為在台灣經常性的孤獨感,讓我總想要出走,飛出來之後,異地生活的孤獨感也沒有減少多少,這一起都讓我感到困惑。每每跟朋友提及的時候,我總能收到“你已經生活很好了....你不懂得感恩知足...."等等於事無補的批判語。也許這是凡人跟專家的區別?或是別人也身處在水深火熱中,所以對他人的同理心就少了?

    在昨天的討論中聽到深感認同的幾個要點。孤獨感可能來自於缺乏深刻連結的關係!這我能理解。常常覺得身邊缺少談得上話的朋友,可以有深刻的談話,或著能毫無顧忌暢談未來與夢想的對象。這年代,是否談夢想已經成了一種過時的話題?又是否夢想是年輕人的專利,中年後就該談退休計畫?我感覺自己還有個桀驁的靈魂,不輕易屈服於現實,仍然想要往前飛,對知識仍充滿了好奇心,想要孜孜不倦到老死。

    另一個孤獨感的來源可能是太過自我重心,總想著自己。我確實也付出不多的時間在朋友身上,多數的時間都拿來學習,缺少主動與人連結。這好像是個惡性循環,因為先入為主覺得很難遇到談得上話的人,乾脆就不要浪費時間,把自己鎖起來。也許我也沒有試圖踏入別人的世界,總是期待自己的世界被了解,可是,別人又有什麼義務要來了解我呢?也許應該多聽聽別人的故事。

    孤獨感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刻,只能面對它。

    現階段的我,把孤獨感當作一個禮物,一個與自己獨處的時光,讓自己習慣獨處,畢竟再怎麼熱鬧精彩的宴會也會散場的。

    la Sein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