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被大時代沖刷的那一代人|巨流河

真的是第一次感覺自己如此戰戰兢兢得寫下讀後感。

光是看著書封上血色的炮火煙霧,就感受到這個時代下自身的渺小,而齊邦媛老師,又是如何一路從遼寧鐵嶺,輾轉流離至台灣生根,老師的前半生也見證了當時大時代下的血和淚,歷經了痛徹心扉的生離和死別。


他的溫柔和堅毅見證了當時流亡學生的處境及態度,以及以一名女性知識分子的身分,他以何等的心態渴望報國,以及如何讓文學得以延續。


當我們接觸歷史課本時,實在很難想像什麼是「侵略」,而屠城又是什麼樣的概念?警報聲在你四周響起時,作為學生的你,該去向何方?


如書裡所提,這是生逢太平時代的人難以想像的畫面。而我也很難想像,在那樣兵荒馬亂、生死一線的時代中,如何維持絃歌不輟?

不論逃難至哪裡,學校一直都在,老師和學生之間有共同的生命苦難,一樣流離失所,也同樣失去的回家的路,他們之間的連結更強烈,這也是我們的時代裡,很難共感的感情,而這也是我看到最後也覺得很心酸的部分,因為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遷台的關係,半世紀的離別,那些曾一起度過的戰亂歲月彷如前世。


書裡最讓我緊張的便是流離的過程,老師的雙親也在照顧離鄉的學生、親友,八年的抗日戰爭,無數性命嘎然而止、無數家庭被撕裂破碎,跟著老師的文字,看見人民之間互相扶持,以及共同抗敵的決心。


確實很不容易,想想自己的國中、高中時代,讀書可以是純粹的心靈折磨,但對當時的流亡學生而言,讀書可能是救贖,也是幽暗日子裡,引領自己繼續向前的燭光。


在書裡提及的許多人物裡,我對張大飛(老師的義兄)的故事最為心疼,在當時的時代裡,能互通書信,給予彼此寬慰,讓我很感動,有點悲劇式的浪漫情懷,但我不想形容得太輕巧,因為戰爭太過無情,把一切的可能都截斷了


最後想提的部分是,在1949這樣的大時代裡,離家的人們並沒有回家的時刻表,也買不到回程的車票,他們的「離別」極有可能就是此生最後一面,雖在台灣落地生根,但那種「斷裂感」恐怕是難以向後人說明白的吧。


而後兩岸開放,即使踏上故土,闊別半世紀的家鄉,已失去回家的方向感了。

我想,我作為讀者的心情是想理解前人的來時路,以及看見老師在台灣文學上的奉獻和心意。


較多元的分享內容可以參考我的Instagram,因為喜歡講話所以也開了Podcast~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Ladyboo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