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的知音與推手|讀齊邦媛自傳《巨流河》

更新於 2024/04/01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一)文學人的歷史見證

齊邦媛(1924-2024)親筆自傳《巨流河》(台北:天下文化,2009年7月第一版),六百餘頁,近三十萬字,自家世、幼年、求學一直到教學、研究、行政……,娓娓道來,在一則則精采故事中,見證了一個大時代中傳奇女子的遭遇,內容豐贍,字斟句酌,值得讀者從不同角度一讀再讀。

齊邦媛生於東北遼寧鐵嶺縣,「巨流河」即遼河,是齊邦媛的「母親之河」;不過,它也是齊邦媛之父齊世英當年參加郭松齡將軍倒戈兵敗的傷心地。巨流河之役後,齊家展開近百年的逃亡,從東北逃到重慶、江南,二十三歲那年,齊邦媛來到台灣。如今「巨流河」成了齊邦媛人生的隱喻。王德威說,「《巨流河》最終是一位文學人對歷史的見證」。

此書從家鄉東北的巨流河開端,停筆於南台灣的啞口海,自一九二四年作者誕生起,止於二○○九年此書之出版,齊邦媛把自己過去的生活做一全面回顧。《巨流河》以一九四七年為分界,前半段寫大陸時期,後半段寫台灣經驗,此書可以說也是許多大陸來台「外省人」共同的記憶。作者於第十章「台灣、文學、我們」寫道,一九九五年,抗戰勝利五十年,她赴山東威海參加會議,站在渤海灣畔北望遼東半島,心想,再往北就通往她的故鄉鐵嶺。然而她是以台灣學者身份參加會議,不久就要經香港「回」台灣了,她不禁感慨:「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五十年在台灣,仍是個『外省』人,像那艘永遠回不了家的船(“The Flying Dutchman”)。」果真是「悵惘千秋一灑淚」。昔日飽受戰爭流徙之苦的唐朝詩聖杜甫「目擊成詩,遂下千年之淚」,同樣的,此「千年之淚」於千年之後也化作齊邦媛的淚水。與此同時,她又想到英國小說家福斯特(Foster)《印度之旅》的結尾:「全忘記創傷,『還不是此時,還不是此地』(“not now, not here.”) 。」讀之必然感觸良深。

(二)文學因緣

《巨流河》最值得注意的重點,應是作者數十年來之關懷台灣文學,以及如何孜孜不倦地向國際推介台灣文學。因為台灣文學對作者意義重大,是以書中特闢專章〈台灣、文學、我們〉,使讀者更清楚認知作者多年來對於台灣文學的熱心投入,以及在幕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自稱「終身在漂流中度過」的齊邦媛,「一生就做文學這件事」。她在台大講授文學,出任國立編譯館人文社會組主任,大幅修訂中學國文教科書,主持中華民國筆會季刊、編選《中國現代文學選集》英文版,作家黃春明、白先勇、楊牧、林懷民、陳芳明……等,都受到她的提攜照顧,堅定地走上文學這條路。

(三)開闊的文學觀

齊邦媛的文學成就,源自開闊的文學觀。齊邦媛認為「Romantic」具有複雜的內在意義,它所代表的既非唯美,亦非中古以降羅曼史(Romance)中虛構的奇情,它是一種對崇高(sublime)理想永不妥協的追求,強調創造力與情感抒發的浪漫主義其實是對前世紀死守刻板教條的新古典主義之反動,其回歸自然(return to nature)的呼求,強調大自然引導個人心靈對真善美的追尋與沉思。她認同德國作家泰恩(Taine,1828-1893)的主張,亦即「時代、民族、環境是構成文學的三要素」,此三要素決定文學作品之能否傳世。齊邦媛之評論作家作品,自始至終均本乎此,她不著重於藝術技巧的分析,而是挖掘、探討作品的思想內容,這也成為齊邦媛評論作品的重要特色。

關於小說和散文,她說:「好的小說是最有效的語文教材,它有情節和情境,而且有發展和結局,本身就導引讀者看下去、走進去,不知不覺接受了它敘述的語言。大多數好散文,用現代的觀點看,其實都有小說的格局。」雖然她的評論文章是愛護多於指責,肯定多於批判,充滿善意地提攜後進,但她對於一九九○年代以後的作家,感到憂慮,於〈霧漸漸散的時候〉說道:「新一代的作家教育程度高,他們有能力作各種試驗、採取各種策略,我所看到的是無限的希望,已經開始有一些集體的小成就,但也有些思緒高深奧秘,有些文字巧妙、玄虛,往往難懂他們說話的意義;而情節之稀薄無趣,常常像日日上演的電視綜合秀,不知何以至此?」上述之語,有如暮鼓晨鐘,怎不值得深加反省與警惕!

(四)關注台灣文學

對於素所關注的台灣文學,齊邦媛採取包容的態度,唯其如此,台灣文學才可久可大,她說:「台灣文學是什麼?它一直是個有爭論的名字。爭者論者全出於政治目標,有時喧鬧,有時噤聲,全靠當時局勢。他們當時不知道,文學和玫瑰一樣,它的本質不因名字而改變。台灣文學是自然的『發生』(happening),不因名字而改變它的存在。自從有記載以來,凡是在台灣寫的,寫台灣人和事的文學作品,甚至敘述台灣的神話和傳說,都是台灣文學。世代居住台灣之作家寫的當然是台灣文學;中國歷史大斷裂時,漂流來台灣的遺民和移民,思歸鄉愁之作也是台灣文學。」數十年來,她正是懷抱這樣的文學觀,致力台灣文學的推動,所以她讀台灣文學時,看到大陸來台作家如司馬中原、姜貴筆下那「震撼山野的哀痛」,認為此乃超脫所謂「抗戰八股」、「反共八股」、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學作品,兼具藝術形式與珍貴內涵,不被時間所淘汰;她獨創「眷村文學」、「老兵文學」、「二度漂泊的文學」等詞彙,成為台灣現代文學史上的特定指稱而被普遍引用。同時也指出,本土作家吳濁流、鍾肇政、葉石濤、鄭清文、李喬、黃春明、陳映真、王禎和、東方白……的文學作品,對於台灣時代的變遷有深刻的詮釋,一樣能激起千年之淚。

齊邦媛出任國立編譯館人文社會組主任,大幅修訂中學國文教科書,由此可以看見她推動台灣文學的苦心孤詣。她力爭將台灣文學收入中學課本,讓現代文學普及於下一代。《巨流河》記載了不為人知的內幕,讓人津津樂道。齊邦媛欣賞黃春明短篇小說〈魚〉所創造的意境,深具令人玩味低迴之處,於是大力推薦此篇編入國中國文第三冊。沒想到編審委員會的資深委員甚為反感,積極不懈的齊邦媛透過懇談,逐漸取得編審委員支持,詎料首次投票卻未獲通過。為讓此案復活,齊邦媛特地專程「跑票」,首先去尋求反對最激烈、最資深的編審委員洪為溥,他認為「這篇文章講小孩子騎腳踏車,在山路上將買給爺爺的魚掉了,回到家反反覆覆不斷地喊,我真的買魚回來了!相當無聊,怎麼講呢?」但齊邦媛毫不氣餒,鍥而不捨地表達意見,終於說服了老委員,同意大部分台灣中學生對於〈魚〉中祖父和孫子之間的感情應是很熟悉,且這樣樸實的情景會讓他們感到親切。結果,第二次投票通過了,讓她感動得熱淚盈眶。

(五)將台灣文學推向國際

再者,齊邦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英文版,將台灣文學推向國際,乃是齊邦媛文學成就的里程碑。

齊邦媛主編編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緣起兩次訪美期間,她在密西根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那樣有規模的圖書館搜尋詢問,都沒有看到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國大陸真正的文學作品。齊邦媛於《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序言指出,當時美國圖書館有的只是中共建國後的樣板文學,這些英譯本都有政治主觀極強的序,將作品時代背景、寫作動機加以扭曲,以達到中共政治宣傳的目的。實際上,當年中國大陸文壇除了抗議文學和備受攻擊的朦朧詩外,可謂寒蟬世界,而台灣的文學創作由於題材和內容形式的多樣性卻有自然的成長,無論是寫實或純藝術性的作品,反映的是政治不掛帥的真實人生。可是,在外國人眼中,台灣有文學嗎?齊邦媛望著圖書館放置中國當代文學的書架,空空蕩蕩,心中暗自想著,也許回台灣後,有機會可以藉著文學評介具體為台灣說些什麼吧!就是這一個長期存在的意念,所以她接受了國立編譯館編纂英譯台灣文學的工作。

返台後,齊邦媛開始大量閱讀中文作品,對台灣文學現象和環境了然在握,並撰寫文學評論,肯定優秀的作家及作品,深受文壇所倚重。接著,她本乎寬容的文學觀念,廣闊的眼光,主編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包括一九五○年到一九七○年之間廣義的台灣文學作品,以短篇小說方面為例,選譯了林海音、孟瑤、潘人木、彭歌、朱西寧、段彩華、王尚義、白先勇、王文興、黃春明、歐陽子、施叔青、奚淞、林懷民、李永平等作家作品,參與者以嚴謹的態度,逐字逐句翻譯,但求不違背原意,兼顧譯文的流暢。選集於一九七六年由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發行,這是第一部英文版的現代中國文學大系,國內外人士評價甚高,許多學校更採用為教本,至今仍為國外研究台灣現代文學的重要參考書,可以說開啟了台灣文學向外推廣的先河。

《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出版後,台灣文學逐漸受到國際矚目。齊邦媛隨即多次應邀至海外大學講學,為台灣文學發聲。此外,齊邦媛於德國柏林講學的獨特經驗,為她拓展出更寬廣的視野,「得以從美國以外的大框架歐洲,思索台灣文學已有的格局和未來的發展」。後來,她接任中華民國筆會總編輯,在筆會發行的季刊中繼續英譯台灣文學,應邀參與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台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畫,推介吳濁流、李喬、鄭清文、王禎和、朱天文、蕭麗紅、張大春、平路……等作家作品,包括幫助台灣文學在國際文壇找到身份,可謂貢獻良多。

(六)鼓吹設立台灣文學館

齊邦媛對台灣文學之關切,亦表現於「鼓吹設立國家台灣文學館」。一九九八年九歌出版社二十周年慶祝會,她有鑑於國家文學館恐將附設於文建會「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未能獨自設館,她感到不滿與憤怒,乃大聲呼籲,期望政府給台灣文學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絕不能與古蹟、文物、保存技術等混在一起,而且因為在台灣這樣的政治環境,只有文學是超然的,能夠不受政黨、經濟的影響,如果定名為「國家文學館」,無論台灣未來是統是獨,它畢竟有其文學的尊嚴,任何政治人物也沒有膽量推翻一個「國家」。此番慷慨陳詞,引起各方重視,她還在寫給詩人向陽的信上,勾勒心目中的國家台灣文學館:「這個館應該有一個進去就吸引人的明亮的中心,如大教堂的正廳穹蒼圓頂,或現代的展示核心,用種種聲光色電的技術,日新月異地說明文學是什麼?圍繞著它的是台灣文學的成績與現況,世界文學的成績與現況,在後面是收藏、展示。它不是一個死的收藏所,而是一個活的對話!進此門來能有一些啟發、激盪或更多的思索,至少不空心出去。」二○○三年,「國家台灣文學館」在台南兵馬營舊址風風光光地開幕了,好似在國際文壇、國內變局重重的迷霧中行走,不斷地尋求定位的「台灣文學」,終於有了安身立命之處,也了卻齊邦媛的一大宿願。

多年來,她熱情而堅毅地耕耘著文學的土地,至此可以說開花結果了。曾任國家台灣文學館副館長的陳昌明說,放眼台灣現代文學的研究,處處都有齊邦媛不可抹滅的影響。的確此言不虛。

(七)像母親般呵護台灣文學

教學與研究之外,齊邦媛長期從事文學英譯,這是項寂寞的工作,但一個真正對文學有理想的人,就必須耐得住這樣的寂寞。常有人問她:「你好好一個台大教授,為什麼不去寫論文而來做翻譯呢?」齊邦媛答說:「全台灣的人口等於北歐三國的總合,我們人口量與教育程度都高,閱讀的能力與趣味應該一年比一年提升,假如兩千萬人裡有兩萬人願意認真讀書,那就可以養得起一個很好的文學界。」她覺得,自己就像是鄭清文書裡所寫的,是「小國家大文學」的傳播者。

為台灣文壇奉獻,數十年如一日的 齊邦媛 教授自云,生長在二十世紀這樣一個大時代裡,常有一種近乎愚忠的文學使命感。她主張文學要超越政治,不徒然作政治乃至文化「正確路線」的追逐,在文學面前,不分省籍、族群,沒有「他們」、「你們」,只有「我們」。齊邦媛自稱「心靈刻滿彈痕」,白先勇形容她「是台灣文壇的保護天使」,黃春明則說她「像母親般呵護台灣文學」。綜觀之,齊邦媛鼓勵作家不遺餘力,更努力將台灣文學推上國際,譽為台灣文學的知音、重要的推手,誠當之無愧也。

附記:

齊邦媛教授辭世。記得以前東方白新書發表會,曾與齊教授同台推薦。感覺她毫無架子,而且很照顧晚輩,十分令人懐念。

 

avatar-img
85會員
1.3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品中,「性愛∕無性」、「靈∕肉」、「自由∕壓抑」、「誠實∕欺騙」、「貴族∕平民」、「僱主∕傭人」、「威權∕反抗」、「貧∕富」、「傳統∕現代」、「工業發展∕回歸自然」……等之二元對立,莫不充滿象徵意義,饒富深思,值得細細品味。 (一)引起極大爭議 英國作家D.H.勞倫斯(David Herbe
#可以看到夫妻一起對抗病魔的過程、丈夫與病妻的心境變化、感人的夫妻之情,以及關於死生對立的思考。  (一)新感覺派文學 西方20世紀初,面對世紀的更替、意識形態的扭轉、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其後世界大戰所帶來的不安和空虛,作家和藝術家試圖在形式與內容上實驗和創新,藉以探尋破碎失序的心靈世界,於是具
#原著對於人生的質疑、自由之身心靈的追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憧憬,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於21世紀的今日,依然令苦心探尋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所啟發而讚嘆、省思不已。 (一)存在主義盛行的年代 20世紀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在無情摧殘破壞之下,傳統社會及價值為之解體,造成人際關係冷漠、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
#《美麗與哀愁》三位女性的悲劇,除了個性因素,最主要是「因果報應」的必然結果。 (一)不倫的人生悲劇 川端康成(1899-1972)於1968年以《雪國》、《千羽鶴》、《古都》等小說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亞洲作家的第二人,獲獎理由是:「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書名:司徒衛的人格與文風 編者:李瑞騰、歐宗智 出版單位:釀出版(秀威資訊) 初版日期:2024年3月 規格:平裝 / 202頁 定價:290元  購書連結: 一、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3318 二、國家網路書店:https:/
(一)哀感的一大表徵 川端康成(1899-1972,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Kawabata Yasunari)文學向來流露纖細陰柔之美,對於男女私情也能放手去寫,衝撞世俗的樊籬,挑戰社會道德與倫理,敍寫人物的不倫或悖德,比如《千羽鶴》(1952)的茶道世家三谷菊治與太田夫人、《東京人》(1955)的
#作品中,「性愛∕無性」、「靈∕肉」、「自由∕壓抑」、「誠實∕欺騙」、「貴族∕平民」、「僱主∕傭人」、「威權∕反抗」、「貧∕富」、「傳統∕現代」、「工業發展∕回歸自然」……等之二元對立,莫不充滿象徵意義,饒富深思,值得細細品味。 (一)引起極大爭議 英國作家D.H.勞倫斯(David Herbe
#可以看到夫妻一起對抗病魔的過程、丈夫與病妻的心境變化、感人的夫妻之情,以及關於死生對立的思考。  (一)新感覺派文學 西方20世紀初,面對世紀的更替、意識形態的扭轉、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其後世界大戰所帶來的不安和空虛,作家和藝術家試圖在形式與內容上實驗和創新,藉以探尋破碎失序的心靈世界,於是具
#原著對於人生的質疑、自由之身心靈的追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憧憬,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於21世紀的今日,依然令苦心探尋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所啟發而讚嘆、省思不已。 (一)存在主義盛行的年代 20世紀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在無情摧殘破壞之下,傳統社會及價值為之解體,造成人際關係冷漠、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
#《美麗與哀愁》三位女性的悲劇,除了個性因素,最主要是「因果報應」的必然結果。 (一)不倫的人生悲劇 川端康成(1899-1972)於1968年以《雪國》、《千羽鶴》、《古都》等小說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亞洲作家的第二人,獲獎理由是:「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書名:司徒衛的人格與文風 編者:李瑞騰、歐宗智 出版單位:釀出版(秀威資訊) 初版日期:2024年3月 規格:平裝 / 202頁 定價:290元  購書連結: 一、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3318 二、國家網路書店:https:/
(一)哀感的一大表徵 川端康成(1899-1972,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Kawabata Yasunari)文學向來流露纖細陰柔之美,對於男女私情也能放手去寫,衝撞世俗的樊籬,挑戰社會道德與倫理,敍寫人物的不倫或悖德,比如《千羽鶴》(1952)的茶道世家三谷菊治與太田夫人、《東京人》(1955)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今年台灣文學獎「金典獎」狀況連連,其實是台灣文壇弊病的業力引爆,請待我娓娓道來
Thumbnail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如同每部電影最後的工作人員名單,每本書的版權頁,或許是其中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在享受內容的同時,讀者經常忽略除了作者以外,其他幕後人員的努力;就如同出版如此自由的年代,很容易遺忘前人是如何披荊斬棘、以青春甚至生命,開闢言論自由的道路。
Thumbnail
如果問你台灣的小說家有誰,你能說出幾個呢?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聚焦於戒嚴時代,談談這些你可能聽過卻不甚熟悉的台灣作家們。
Thumbnail
作者:王禹雯、顏詩庭 一、前言 二、台灣新電影與文學作品改編 總結來說,在八零年代文化生產者兼具作家、影人、評論者的多重身分況普遍,並且文化圈內流通互動頻繁的獨特情境下,產生了上述的文學改編盛況,而這在進入2000年代後歷經全球化市場經濟、網路科技發展等等劇烈變遷下已不復見,詳細討論請見下節。
Thumbnail
「白話文」如今已經是現代讀者最習慣的文體,包含用字遣詞、邏輯與結構,都已經成為評斷一本書是否「好看」的基本條件。然而,我們所習慣的這種「新文學」,其實是始於不到百年前,一群日治時期台灣作家的耕耘,其中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更是樹立里程碑的重要作家。
Thumbnail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Thumbnail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在提倡反共戰鬥文藝的1950年代,鍾理和面臨不友善的創作環境,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和風格,但當整個時代好不容易開始認同他的路數時,他卻肺病發作身亡,其遺作〈雨〉不只見證他對文學真實的追求,也見證了他為此付出的努力,甚至健康。一切,就都留在重謄手稿上刪修的痕跡,以及沾染在上面的血沫裡了。
Thumbnail
無論專書、「選集」、文學獎的相關數據可見,當前台灣原住民女性書寫者仍以散文為多,小說與詩歌都尚有發展空間。在現代詩方面,從文學獎中嶄露頭角的新秀寫手之中,亦僅見撒奇萊雅族的撒韵.武荖(Sayum Vuraw)、泰雅族的筆述一.莫耐(Pisuy. Bawnay)有較多詩作問世。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今年台灣文學獎「金典獎」狀況連連,其實是台灣文壇弊病的業力引爆,請待我娓娓道來
Thumbnail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如同每部電影最後的工作人員名單,每本書的版權頁,或許是其中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在享受內容的同時,讀者經常忽略除了作者以外,其他幕後人員的努力;就如同出版如此自由的年代,很容易遺忘前人是如何披荊斬棘、以青春甚至生命,開闢言論自由的道路。
Thumbnail
如果問你台灣的小說家有誰,你能說出幾個呢?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聚焦於戒嚴時代,談談這些你可能聽過卻不甚熟悉的台灣作家們。
Thumbnail
作者:王禹雯、顏詩庭 一、前言 二、台灣新電影與文學作品改編 總結來說,在八零年代文化生產者兼具作家、影人、評論者的多重身分況普遍,並且文化圈內流通互動頻繁的獨特情境下,產生了上述的文學改編盛況,而這在進入2000年代後歷經全球化市場經濟、網路科技發展等等劇烈變遷下已不復見,詳細討論請見下節。
Thumbnail
「白話文」如今已經是現代讀者最習慣的文體,包含用字遣詞、邏輯與結構,都已經成為評斷一本書是否「好看」的基本條件。然而,我們所習慣的這種「新文學」,其實是始於不到百年前,一群日治時期台灣作家的耕耘,其中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更是樹立里程碑的重要作家。
Thumbnail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Thumbnail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Thumbnail
在提倡反共戰鬥文藝的1950年代,鍾理和面臨不友善的創作環境,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和風格,但當整個時代好不容易開始認同他的路數時,他卻肺病發作身亡,其遺作〈雨〉不只見證他對文學真實的追求,也見證了他為此付出的努力,甚至健康。一切,就都留在重謄手稿上刪修的痕跡,以及沾染在上面的血沫裡了。
Thumbnail
無論專書、「選集」、文學獎的相關數據可見,當前台灣原住民女性書寫者仍以散文為多,小說與詩歌都尚有發展空間。在現代詩方面,從文學獎中嶄露頭角的新秀寫手之中,亦僅見撒奇萊雅族的撒韵.武荖(Sayum Vuraw)、泰雅族的筆述一.莫耐(Pisuy. Bawnay)有較多詩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