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其實都藏了很多事情在心裡。」 飾演形象完美的天使老師 劉俊謙透過《小曉》思考何謂正常與不正常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近「劉俊謙」這個名字在網路上可說是熱門關鍵字,除了因為之前影集帶起的話題之外,在金馬六十頒獎典禮的推波助瀾之下,他在台灣演出的第一部電影《小曉》也備受矚目。作為來台參與的第一部戲劇(拍攝比影集還要早),《小曉》談論過動兒與家屬的生活壓力,並論及群體適應問題,但電影基調非常日常,不灑狗血,沒有過多特寫,讓劉俊謙為這股濃厚的生活感著迷。

用平凡視角揭露人性 《小曉》是一部有後勁的電影

「它不是用強烈事件去推進的戲,整體有一個很低的頻率在,然後慢慢看到每個人的內在,每個人都在隱藏著一點什麼,我覺得很真實,很多要講的話都沒有被講出來。」劉俊謙說。《小曉》揭露母女間的矛盾與互相理解,在平凡的生活中遭遇到的種種問題一點一滴被彰顯出來,寫實的場景與鏡頭讓觀眾像真實世界裡的旁觀者,很難對其中人物論對錯,只是清楚感受那股不知何處安放的情緒,也難怪劉俊謙本人覺得看完「悶悶的」。

「《小曉》有點像日本或歐洲的電影,都是那種你看不到很多戲劇性的東西,但會看到『人』,這是我很喜歡的部分,因為我自己偏好的電影通常是都會看到『人』的內在,而不是看到很多事件不斷推進。我喜歡看完電影後的aftertaste(餘韻、後勁),爽片也許看了很過癮開心,但看完好像不會有什麼東西留在心裡面。像《小曉》這類的電影,看的過程中,有些點可能不會很吸引你或太過牽動情緒,但看完後走出電影院好像又有東西留在心裡面,我真的很喜歡這種感覺。」

劉俊謙在片中飾演形象完美的老師保羅

劉俊謙在片中飾演形象完美的老師保羅

他在片中飾演數學老師保羅,和學生小曉與她的母親薇芳關係密切。在外界對過動症兒童與其家屬普遍不友善的態度對比之下,保羅顯得格外特別,他表現出的是耐心、理解、樂於傾聽,就是那種在所有故事中大家習慣的典型好人,要到劇情後段才會逐漸感受到他的真實心思。這樣的特質,看在劉俊謙眼裡,其實就像是活在一個形象中。

「導演有跟我說過,保羅就像一個天使,學校的媽媽都很喜歡他。但我不懂人要怎麼像天使?如果像天使就太完美了,有點虛假。」他和導演聊了很多保羅的背景(雖然電影沒有詳細交代),一個香港人到台灣,離鄉背井,首先最重視的事應該就是如何在異鄉好好生存下去。

形象完美的天使老師 也有矛盾的適應困境

「他是老師,老師的競爭性又很大,教不好或跟家長關係不好是會被換掉的。所以為了生存,他一心就是要去討好身邊的同學、老師和家長,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完美形象。但我又覺得他心裡面不是這樣的人,有很多東西在壓抑,環境又不容許他可以照實表達。」他還自嘲保羅的中文就跟他本人一樣講不好,不過其實現場跟他聊天是有明顯的進步的。

語言也是他用來塑造角色的一個元素,比方說本來劇本沒有設定保羅講廣東話,但他認為,如果一個人情緒激動、生氣的時候應該是會自然講出母語的,「語言這個東西其實也像是在表達這個人情緒很壓抑,廣東話是他原本最習慣的語言,但身邊沒有人可以跟他講。」無法說最熟悉的語言,連帶連人的感受也無法忠於內心的表達。

片中明顯可以看出保羅的角色在小曉與薇芳之間有時是調停者,有時又是引起對立的原因,不只他這個人的存在是矛盾的,連他內心也是非常矛盾的。「雖然他為人師表,形象健康,會照顧人,但他其實也是需要被照顧的。你看他在薇芳旁邊就像大男生,家裡需要對方幫忙收拾、整理。一開始他為了薇芳所以想接近小曉,這也是因為他很孤獨,需要感情上的依賴。」

保羅試圖融入薇芳小曉的家庭

保羅試圖融入薇芳小曉的家庭

在劉俊謙的解讀中,保羅透過對小曉的關心和維護,讓自己因為這樣的使命感而產生更強烈想加入這個母女家庭的期望,進而獲得歸屬感。但等到真正進入這對母女的生活後,才發現一切不是那麼簡單的,因為每個人的選擇和需求不斷在變,尤其在各種身份於不同環境中的轉換之下,在互相誤解又理解後,這個變化越演越烈。可能今天我需要你,但明天就可以和你形同陌路

此外,導演更曖昧地處理了保羅和小曉的關係,超乎師生的感情若有似無地表現著,很難去明言到底是怎麼回事。「我覺得他們的關係其實是老師和學生,但回到家又好像變成爸爸和女兒。在小孩那個年齡可能會對這個形象的男生有一點點的幻想,小曉有時候喜歡保羅、喜歡跟他玩,但有時候又距離很遠,在媽媽薇芳面前保羅也常常扮演調和緊張感的角色,所以我覺得他大概有點像水吧!沒有固定的身份,我想保羅自己也是蠻困擾的,因為他本來在台灣就沒有根,依附在學校體制、依附在薇芳、小曉身上,要不斷依附人,所以觀眾也會覺得他整個人很飄。

面對著對家庭已經意興闌珊的老公,薇芳試圖從保羅身上尋求慰藉

面對著對家庭已經意興闌珊的老公,薇芳試圖從保羅身上尋求慰藉

「正常」和「不正常」 其實沒那麼絕對

乍看之下我們在電影主軸裡見到的是小曉如何在不被理解的環境中生存,但其實像保羅這樣離鄉背井的人,也有著相同的適應上的煩惱。而媽媽薇芳又何嘗不是如此?一邊維持光鮮亮麗的外表,又同時要在對家庭已經意興闌珊的老公不在的時候一肩扛起照顧小曉的責任,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掙扎與需要被理解的困境,所有人都不容易,無法輕易去站隊、無法輕易評價每個角色的好與壞。

這也許就像劉俊謙對特殊身心症的看法,他並不認為所謂「正常」和「不正常」有那麼絕對。「整個社會已經定義了正常的基準,但這些特殊孩子有很多方面其實比一般人出色。比方亞斯伯格症的小孩數學能力很好,也有些記憶力很強的孩子等等,這就會讓我去思考什麼樣才算是正常?電影裡的薇芳、保羅都很想過很正常的生活,所以努力把不正常的東西埋在心裡面,但這樣做難道就是正常的嗎?我就會去想很多這些細節。

他會去質疑普世認定的價值觀、思考事物的本質並去理解每個選擇背後的原因,「像我們都會去習慣看人家這樣做我就這樣做,但我會想去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總覺得不去問為什麼的話,好像有點盲目。」他自認是矛盾的,因為即使覺得有些盲目,他也經常會跟著做,但至少做了之後他還是會去思考為什麼要做。

鬱悶、壓抑的現代社會 從電影中找尋理解和同理

聽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在上哲學課的感覺?我想可能也是這樣「想很多」的思考模式才讓他更能理解角色,一個演員能充分夠理解角色,自然詮釋起各種人物都能很出色吧!不過,人生不是戲劇,每個角色不是表演完就能擺脫的,但那份理解卻是很被需要的。看完《小曉》最深刻的感受其實就是如果人和人之間多了那麼點理解,日子會好過很多。

「每個人多少都會經歷過電影裡所發生的事,這不是說你當過一個過動症兒童的媽媽或什麼的,而是一種現代社會經歷到的鬱悶、壓抑, 好像所有東西很想要講但沒有講出來。我們都會藏一些東西在心裡,我不知道這個戲裡可不可以讓人去找到一種......理解吧?不是解決的方法,而是一種同理。」劉俊謙說。

無論是同理電影裡的世界,或是對現實生活中每個角色的同理,試著去體會、理解對方的感受,就算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至少能獲得一份有人懂你的溫暖也會是很舒心的吧!

劉俊謙期望觀眾可以在電影中找到被同理的感受

劉俊謙期望觀眾可以在電影中找到被同理的感受




avatar-img
339會員
59內容數
在這裡可以看到什麼呢?你可以把這個園地想像成是個線上雜誌。有著五花八門各種不同主題的專欄,從時尚專業領域、職場內幕,跨到電影、音樂、藝術......各種和美有關的話題我都想聊一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尚編輯的真心話 的其他內容
2021年,年僅8歲的林品彤在《美國女孩》中飾演善解人意的小女兒,雖然戲份不多,但角色的貼心特質也足夠令許多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今年不過才12歲的她,更以《小曉》晉升金馬獎最年輕的影后,只是這次她在電影中成了人們眼中的「Trouble girl」,與陳意涵合作揭露過動症兒童與家屬所面臨的家庭、社會困
自從辭去正職當自媒體以來,一直都算是蠻任性在接案子。跟大家分享一件最近發生的有趣事,就是某劇集找上我,希望我看過全集後可以寫一篇有償心得文。依照我的習慣,所有商業合作一定要先試用、試看才會決定接或不接,結果該劇集我只看了兩集就睡著,想當然是沒有興趣。 沒想到我照實回信告知對方我的考量打算拒絕合作,
回想前幾年疫情期間,許多產業被迫停擺,需要大量人力聚集的工作環境像是影劇製作也深受影響,戲院只能轉向經典重製 的方式繼續營運。這對作品或是演員、影迷來說都不是好事。但沒料到的是在疫情過後,台灣觀眾卻迎來一個陌生又充滿魅力的面孔── 香港演員劉俊謙。他的第一部台灣影集成功引發熱議,自然演技和帥氣外表
最近IG有很多整理、翻譯國外名人專訪影片片段的帳號,大多數的內容都是類似心靈雞湯、成功法則等等,可能算是新的流量密碼吧!總之這類帳號影片不斷被推播,即便我沒有追蹤也看得到。在這些海量的片段中,我對其中一篇Bo Burnham的專訪印象深刻並很有感,屬於一片正能量心靈雞湯中的異類,就是他在講述「不用聽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入圍今年東京國際影展世界焦點(World Focus)單元的《青春並不溫柔》,我會說它很「美」。美在像是套了一層濾鏡的微朦朧畫面與色調,美在4:3格式的聚焦與時代氛圍,美在鏡頭像是紀錄片那樣跟隨的真實,美在用一個外在抗爭事件訴說令一個內在抗爭的歷程。 劇本取材自1994年文化大學
前陣子看完Netflix紀錄片《貝克漢》(Beckham),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雙眼告訴我「貝克漢真是從年輕到老都帥翻了」,但內心卻有另一個聲音跟我說「他好像有些虛偽」。因此我慢慢梳理了一下這種感覺,在臉書粉專發了一篇紀錄片心得文,討論「維多利亞貝克漢多年來被視為阻礙貝克漢足球專業發展的禍水是很冤枉
2021年,年僅8歲的林品彤在《美國女孩》中飾演善解人意的小女兒,雖然戲份不多,但角色的貼心特質也足夠令許多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今年不過才12歲的她,更以《小曉》晉升金馬獎最年輕的影后,只是這次她在電影中成了人們眼中的「Trouble girl」,與陳意涵合作揭露過動症兒童與家屬所面臨的家庭、社會困
自從辭去正職當自媒體以來,一直都算是蠻任性在接案子。跟大家分享一件最近發生的有趣事,就是某劇集找上我,希望我看過全集後可以寫一篇有償心得文。依照我的習慣,所有商業合作一定要先試用、試看才會決定接或不接,結果該劇集我只看了兩集就睡著,想當然是沒有興趣。 沒想到我照實回信告知對方我的考量打算拒絕合作,
回想前幾年疫情期間,許多產業被迫停擺,需要大量人力聚集的工作環境像是影劇製作也深受影響,戲院只能轉向經典重製 的方式繼續營運。這對作品或是演員、影迷來說都不是好事。但沒料到的是在疫情過後,台灣觀眾卻迎來一個陌生又充滿魅力的面孔── 香港演員劉俊謙。他的第一部台灣影集成功引發熱議,自然演技和帥氣外表
最近IG有很多整理、翻譯國外名人專訪影片片段的帳號,大多數的內容都是類似心靈雞湯、成功法則等等,可能算是新的流量密碼吧!總之這類帳號影片不斷被推播,即便我沒有追蹤也看得到。在這些海量的片段中,我對其中一篇Bo Burnham的專訪印象深刻並很有感,屬於一片正能量心靈雞湯中的異類,就是他在講述「不用聽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入圍今年東京國際影展世界焦點(World Focus)單元的《青春並不溫柔》,我會說它很「美」。美在像是套了一層濾鏡的微朦朧畫面與色調,美在4:3格式的聚焦與時代氛圍,美在鏡頭像是紀錄片那樣跟隨的真實,美在用一個外在抗爭事件訴說令一個內在抗爭的歷程。 劇本取材自1994年文化大學
前陣子看完Netflix紀錄片《貝克漢》(Beckham),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雙眼告訴我「貝克漢真是從年輕到老都帥翻了」,但內心卻有另一個聲音跟我說「他好像有些虛偽」。因此我慢慢梳理了一下這種感覺,在臉書粉專發了一篇紀錄片心得文,討論「維多利亞貝克漢多年來被視為阻礙貝克漢足球專業發展的禍水是很冤枉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堤:於我是典故。那種拼接,眷戀,預感,顧盼游移。那種目睹,銘刻,追寫,時態逡巡。那種失不償得的向心情感,轉瞬而逝的和煦之光,回眸而哀,望路而傷。於我是本格。
兩人的愛,讓健一結下不只一份緣,更協助他走進一個家,慢慢的,其中的緣,竟也成了他的根,如同一座燈塔,引領迷航的他,總是找到回家的路。背景中不斷落雨的港都,更是一往情深的悲傷,因此,那些落下的水,不只是雨,更是心裡的淚,還有那些不能表露的脆弱,樸實靜謐,卻又擲地有聲。
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對愛還一無所知。直到那個人出現,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或愛不是什麼。 他或許沒能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但我們卻帶著他給予的愛,繼續往前進,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與世界觀,難以否認,全部都與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關。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堤:於我是典故。那種拼接,眷戀,預感,顧盼游移。那種目睹,銘刻,追寫,時態逡巡。那種失不償得的向心情感,轉瞬而逝的和煦之光,回眸而哀,望路而傷。於我是本格。
兩人的愛,讓健一結下不只一份緣,更協助他走進一個家,慢慢的,其中的緣,竟也成了他的根,如同一座燈塔,引領迷航的他,總是找到回家的路。背景中不斷落雨的港都,更是一往情深的悲傷,因此,那些落下的水,不只是雨,更是心裡的淚,還有那些不能表露的脆弱,樸實靜謐,卻又擲地有聲。
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對愛還一無所知。直到那個人出現,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或愛不是什麼。 他或許沒能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但我們卻帶著他給予的愛,繼續往前進,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與世界觀,難以否認,全部都與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要寫幼慈學從辣仔良的故事來做借鏡也可以看出一些東西來。首先辣仔良可以說是幼慈和幼惡參半,他可以說成是一個充滿慾望的小孩,他想來人間表達什麼?次先是他的童年軌跡完全錯誤,這段時期是學習的要點,而他完全天馬行空的過日子,這樣就無法完成學業並且做大事。那麼他的競爭思想從哪裏來,這是每一個人都逃不掉的。
Thumbnail
周筱風、林逸、方筱然三位主角是《問心》這部作品的核心。他們三人性格天差地別,周筱風沉穩冷靜、循規蹈矩,是一個自帶距離感和威嚴感的人;身為天縱之才的林逸則老是急躁莽撞、劍走偏鋒,不把規矩世故放在眼裡;至於「小太陽」方筱然就像是兩人間的調和者,性格樂觀細膩,無論醫護或病人都能被她的正能量感染而打起精神。
Thumbnail
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 精彩又難以直性的結局! 感人、動人的劇情! 庚本停步下來阿!
Thumbnail
《小曉》不是甚麼教育或勵志片、歌頌母愛偉大或人文關懷的電影,它描繪了一位過動症女孩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上起伏的片隅 雖然劇情偶爾鬆散亦偶有枝節,但演員的精湛演出,深深把觀眾吸引進去小曉和母親內心的黑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在觀看故事或電影時,我們經常將自己想像成主角,但事實上我們更可能是身邊的配角或其他人。
Thumbnail
  《老狐狸》的廖界夾在父親與謝老闆兩種不同的關愛與價值觀之間,他能有所選擇;由靳家驊自編自導的台灣電影《小曉》裡,主角周小曉在母親莊薇芳與陳保羅老師之間,卻像是關在籠子裡的貓頭鷹──就連小曉本身,都以為自己要的是自由,事實上卻是自由,讓她無處可去。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活著,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這句歌詞,在陳小霞寫的歌- -「還活著」裡,我覺得,很能成為電影「小曉」的觀後感覺。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部講過動症的電影。 而是當孩子出現各種困擾、被覺得有問題的同時,標籤或診斷,可以歸類人、知道這個人‘’可能‘’怎麼了,但同時,可能將人,推往了更孤單、更困住的地方。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
要寫幼慈學從辣仔良的故事來做借鏡也可以看出一些東西來。首先辣仔良可以說是幼慈和幼惡參半,他可以說成是一個充滿慾望的小孩,他想來人間表達什麼?次先是他的童年軌跡完全錯誤,這段時期是學習的要點,而他完全天馬行空的過日子,這樣就無法完成學業並且做大事。那麼他的競爭思想從哪裏來,這是每一個人都逃不掉的。
Thumbnail
周筱風、林逸、方筱然三位主角是《問心》這部作品的核心。他們三人性格天差地別,周筱風沉穩冷靜、循規蹈矩,是一個自帶距離感和威嚴感的人;身為天縱之才的林逸則老是急躁莽撞、劍走偏鋒,不把規矩世故放在眼裡;至於「小太陽」方筱然就像是兩人間的調和者,性格樂觀細膩,無論醫護或病人都能被她的正能量感染而打起精神。
Thumbnail
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 精彩又難以直性的結局! 感人、動人的劇情! 庚本停步下來阿!
Thumbnail
《小曉》不是甚麼教育或勵志片、歌頌母愛偉大或人文關懷的電影,它描繪了一位過動症女孩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上起伏的片隅 雖然劇情偶爾鬆散亦偶有枝節,但演員的精湛演出,深深把觀眾吸引進去小曉和母親內心的黑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在觀看故事或電影時,我們經常將自己想像成主角,但事實上我們更可能是身邊的配角或其他人。
Thumbnail
  《老狐狸》的廖界夾在父親與謝老闆兩種不同的關愛與價值觀之間,他能有所選擇;由靳家驊自編自導的台灣電影《小曉》裡,主角周小曉在母親莊薇芳與陳保羅老師之間,卻像是關在籠子裡的貓頭鷹──就連小曉本身,都以為自己要的是自由,事實上卻是自由,讓她無處可去。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活著,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這句歌詞,在陳小霞寫的歌- -「還活著」裡,我覺得,很能成為電影「小曉」的觀後感覺。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部講過動症的電影。 而是當孩子出現各種困擾、被覺得有問題的同時,標籤或診斷,可以歸類人、知道這個人‘’可能‘’怎麼了,但同時,可能將人,推往了更孤單、更困住的地方。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