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把意圖設定在哪裡,那裡就是最終到達之處

    raw-image


    「把意圖設定在哪裡,那裡就是最終到達之處。」

    這句話讓我聯想了很多方面,可能沒有那麼好懂~我盡量多舉點例子解釋。

    第一個方面 需要覺察自己的最終目標以及自身能力

    當我們設定目標後,沿路都是完成目標的一部分。目標是遠的,完成的路是一步一步的。

    目標是遠大的,挫敗就會多;目標是容易的,無聊就會很滿。
    取決於我們的能力是否在追求目標之間有多少奮鬥的空間。

    假設我的目標是想完成滿漢全席
    那麼我會學習滿漢全席料理所需廚藝的相關技巧、研究每道配菜的食材、順序、找相關的文獻資料、探訪相關專業人士、確認不同時期滿漢全席的演變......
    我會在我設定目標的當下開始往達成滿漢全席目標前進。

    如果我的料理技術是完全新手,那麼沿路所需蒐集的能力就還需要再加上摸索與基本功那步驟。對於全新的我來說,達成這個目標對我來說重點在於【累積、連結與組合】,每一步對我來說都是進步。

    如果設定目標的當下,我都已經有了相關經驗,甚至已經是專業人士了,那麼我就只是將所知的完成,我可以省略研究、學習、談訪、練習的流程,我就到達了我的最終目標。對已經熟練的我來說,達成這個目標對我來說只是重現已經做過的事,重點也許會更在於【重現的其他意義】,也就是重現這件事對我來說,有什麼重要性?為人圓夢?得到名聲地位?傳承技術?


    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與目標之間的關係,作為新手的我便容易陷入沒有進展的挫敗裡;作為熟手的我便容易陷於無聊、沒有意義的煩躁中。


    第二個方面 需要確定自己設定的目標與自己渴望的東西一致


    當我們把目的地設定下來,那麼我們的注意力就會一直在那裏了,
    我們需要注意,設定的目標是否其實是自己已經擁有的了?每個目標伴隨著什麼樣的收穫與代價?當我們往目標去的時候,我們會處於一種渴望的動力裡,這種渴望有時甚至會讓我們很瘋狂。如果沒有注意到上面兩點,我們可能會花非常多的時間與目標擦肩而過。

    無論做了什麼規劃、學了什麼能力、遇到什麼人,都會以設定的那個最終目標做為取捨的考量,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距離最終目標到底是什麼、以及有多少需要做的事情,才不會讓我們最終制定了一堆計畫最後又懊惱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往目標前進不只是在我們的意識中運作,我們的潛意識也會推動我們採取能讓我更接近目標的行動,很多時候感到一種沒來由的"就是想要"可能就會是潛意識推動的力量。

    這裡提醒的是--我們腦中以為的目標,是否與內心想要的目標一致。
    否則可能變成我腦中執行往A目標前進的計畫,但我的行動執行了往B目標前進的計畫,
    許多矛盾的心口不一是源於此,這時候比起趕快做出決定,更需要的是停下來整理自己心裡的兩個聲音,釐清自己的掙扎究竟是什麼。


    「想要成為有錢人」,指的是想從沒有錢的人變成有錢的人,這是從沒有到有的過程,
    但如果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擁有錢了呢?
    那是不是我們會得到名為「失去」的禮物,才能意識到自己擁有?
    我們要怎麼定義自己是有錢人?擁有錢本身?要擁有到多少錢才算?要實體的錢?或是虛擬貨幣也算呢?擁有紀念貨幣呢?

    有些人想要有錢然後就可以不用再賺錢了,這感覺就不是真的想成為有錢人......更像是想要錢所帶來的其他東西,像是安定、自由、權力等等,那他的最終目標就得要清楚設定在這裡了,想要安定、想要自由、想要權力,而非想要成為有錢人。
    但同樣也需要更精確的定義,像是想要安定的生活,就要定義什麼樣的生活稱為安定、什麼樣的作息稱為生活、有很多需要更精確的地方。

    「想要被愛」,也是從沒有到有的一個過程,這個句子描述的是「我許願的當下沒有被愛,我希望可以被愛」。
    這個句子也同樣有需要更精確的地方,「被愛」是客觀因子,但我們希望的「被愛」是自己可以感覺到的。
    更貼切的句子可以是「我想要感覺到自己被愛。」

    如果忽略了被愛是客觀因子,我們可能會得到很多人的愛,但我們並不一定知道、甚至會感覺到不符合自己想要的被對待方式,更感痛苦。

    如果實際上我們已經是被愛著的了,我們也許就會經歷「孤單的失落」,讓我們體會到自己被愛。
    我們散發出了自己沒有被愛著的想法,於是實際上正在愛著我們的人事物也會感到自己的愛不被喜歡而離開,先不論靈魂間的能量是不是會感受到,單以實際人際關係來看,如果我們對一個人好、聽他說心事還救急就難的,但他三天兩頭就發文說自己很可憐、都沒人幫他。那麼我們也會感覺到自己的付出都浪費了一樣,只是單方面的消耗自身心力,也會逐漸遠離這個人。


    我們還需要意識到這個目標會帶來什麼。
    「我想要感覺到自己被愛。」,我要怎麼感覺到?
    我希望在我危難中有人伸出遠手嗎?那我是否需要歷經危難才能感覺到?
    我希望在我各種心情都有人可以分享嗎?那我也許需要經歷各種心情?
    我希望在我成功時可以有人為我真心開心嗎?那我就需要先達成某個成功。
    我希望不管我做什麼都可以被無條件接納嗎?那我也許就會採取各種行動測試對方。
    然後我們就會繞了一大圈,發現最終我們想要得到的是自己對自己的在乎。


    第三個方面 需要理解意圖與過程的關係

    無論設定什麼目標都可以的,只是過程有人長有人短,有人用一生在找一個答案、有人也經歷了同樣的事但把目光看到了別的地方。

    如果我的最終目標在關懷他人,在我試圖回饋世界的路上,勢必我會先歷經想要關懷自己生命事件,我需要先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才能理解他人想要什麼;

    如果目標設定在自我實踐,在我衝刺的過程,我勢必會歷經各種挫敗與突破以累積經驗與更新技術,因為我想要追求的是我沒有的能力,那麼必然會有破繭而出的撞牆期;

    如果目標設定在希望他人給自己什麼(像是愛、認同),我們會渴望自己沒有的東西,但這些其實我們是有的,在心裡深處,因此我們過程便會像是繞一圈的感覺,我們會歷經認清原來是自己原來不完美,原來我是破碎的失落,然後接納自己的破碎就是完美,才能得到。

    目標沒什麼好壞,每個目標都有其必經的不同過程,意識到這個相關性,我們會行動得更踏實、更甘願。對於過程中的困境也更容易安心下來,「啊~原來我仍然在前進」的感覺。
    我們的靈魂與自己真實的內心總是一致的,回應我們所有的願望,使我們成為我們相信的一切,我們的每一步都在完成目標的過程裡。如果想要知道自己的目標與使命,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注意每個當下的感受與想法,感受那些推動與拉動自己的掙扎,那會引導我們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生活應用

    這些掙扎怎麼引導我們的呢?情緒帶有訊息,整理自己的情緒除了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以外,根據常出現的情緒也可以知道自己可能處在什麼情況。

    我們可以從自己常出現的情緒反推自己的目標與能力。如果常常感到挫敗、焦躁、不耐煩,這表示此時我們的能力與目標是有些距離的,這時候我們的重點其實在於培養與整合;如果常常感到無聊、沒有意義,那麼也許我們現在設定的目標需要再調整一下,不夠對自己有意義,需要稍微停下來想想怎麼賦予意義,這個意義不一定要很務實,不著邊際也可以,主要是設一個會讓自己覺得「哦!要是為了那個OO努力的話,我很想要努力!」的目標,至於調整成哪一種會帶來什麼過程就是前段第三個方面的事了。

    如果覺得自己常常遇到很衰的事,表示根據我們的目標,當下的我們有某個部分需要成長與進步。如果衰事總是與人際關係有關,表示需要調整的地方與自我有關,相關的主題可能會是界線與自我保護、過度關注他人與自我照顧、背叛與自我懷疑......等等可能忽略自己的地方(常伴隨的情緒多為無價值感、罪惡感、懊悔、不甘心、委屈、忿忿不平),人際關係會作為鏡子投射出來我們不夠對自己好的地方;如果衰事總是與意外事故有關,表示需要調整的地方與思維廣度、思考彈性有關,相關的主題可能會是計畫外的事件、不預期的情況、突如其來的衝突等等可能感到失控的主題(常伴隨情緒失控、憤怒、暴躁、焦慮、壓力),以外力讓我們學習到也有其他的可能性,使我們意識到自己執著的某種習慣或某種價值觀。

    另外,常出現的想法也會與目標相關,也可以往這邊整理。
    稍微舉例來說:

    • 想要被理解--目標可能與資訊傳播、人群、分享溝通、訊息連結相關
    • 想要安定--目標可能與穩定、打基礎、建立自己的堡壘、保護相關
    • 想要新鮮感--目標可能與體驗、整合、創造、學習相關
    • 想要歸屬感--目標可能與人際連結、關懷、療癒、支持相關


    【備註】可能不需要但也很重要的小提醒

    • 你的目標是可以再調整的,就算180大轉彎也不會浪費。曾經學過的能力、擴展的視野都是隨身技。
    • 關於承諾,只要能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那麼也可以調整。(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包括因為毀約造成他人的麻煩與被他人埋怨,在毀約的該事件上自己會負責,甚至是不守約的印象),這都屬於自身責任的範疇。但再更其他的,像是他人將被失約連帶人生都毀了怨恨於你,這就不算是自己需要負責的範疇了。
    • 情緒是訊息,不是問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漂泊者廣場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