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陳曼生(二)

陳鴻壽

生於清乾隆33年(1768),死於道光2年(1822),錢塘人,字頌、子恭,號曼生、老曼、夾谷亭長、種榆道人等,齋館有翼齋、石經樓、種榆仙館、曼陀羅館、桑理連館、阿曼陀室。

其父名京,字次馮,科考不順,經營銅礦失敗,貧歸鄉里,曼生與其弟寄居海昌舅家,其舅蔚堂,教以詩文,早年因貧,以書記遊於幕府。

乾隆60年(1793)阮元接任浙江學正,曼生被阮元延攬入幕,此後隨阮元官遊各地,嘉慶3年(1798)阮元回京,曼生隨入京城。在京兩年,期間得以問津國朝前輩及各方才智,並得黃易、桂未谷相授,金石考據,篆刻書畫皆視野大開,奠定一代書家,名列西冷八家。

嘉慶6年(1801)曼生拔貢,7年入京朝考分發廣東,因其父病故,請奏留江南服闋(回原籍服喪三年),10年南下廣東履位,嘉慶11年(1806)被兩江總督鐵保調回江南任河工。7月華冠為其作39歲畫像,族弟陳文述《頤道堂文鈔》〈從兄翼盦先生三十九歲像讚〉內有:「作器能銘,登高能賦」之句,可知當時曼生齋館名為翼齋,已有做壺,並提壺銘。

(文三之一)






附圖(B003): 高: 71mm 長: 138mm 寬: 85mm







此二壺一邊為山水圖,另邊刻銘「茶香一屋,左右修竹」、「苦茶久飲可以益思」。此種裝飾手法,18世紀甚為風行,可知曼生早期製壺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如此細潤老陳的段泥近代罕見,大都出現於18世紀。壺紐飾太極陰陽,以為氣孔為黑點,略顯巧思。壺底僅鈐「翼齋」小章,無製壺者名款。






底鈐「翼齋」小章

















附圖(B004): 高: 85mm 長: 145mm 寬: 103mm







此矮葫蘆為曼生壺全盛時期的作品,底鈐「阿曼陀室」壺印,把下有「彭年」小章,造型別緻有趣味,是陳曼生與楊彭年合作時期的標準器型,紫泥調砂,潤澤樸雅。壺身銘刻「田家屋上 山窓依樣 曼生銘」,簡單兩句就把山邊田家景致生動描繪,此為曼壺情調。





底鈐「阿曼陀室」壺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VENRAYDON= 18世紀 ─ 陳曼生(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