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石頭屋,去過馬祖的人應該都會想到芹壁村,依著山堆疊的石頭,搭配蔚藍的海天一色,被譽為像愛琴海一樣美。劉枝蓮的《潮間》深入繁瑣的日常,去除美麗的幻想。
作家凌明玉說:「石頭其實是柔軟的,歷史雖是過去存在的事,但血脈猶如石頭屋的骨幹和塗抹縫隙的泥漿,黏合四散在臺灣、歐美,每個遠離小島的家人們,這是永恆的家族起始點。」(頁22)閱讀《潮間》時,我想起海邊、咖啡、以及老房子湊在一起就是網美景點;但遠在馬祖的石頭屋可就不是如此,透過劉枝蓮的紀錄,那是一棟「起家厝」,也是「整年陰暗潮濕的石頭屋,不只是衛浴廁所不具備,還乘載著魚耕的日常。」(頁55)所有在房屋遺留的痕跡都是歷史,也代表當地民眾的性格,即使面對強勁的海風、揮之不去的濕氣、甚至是紮根的黴菌,劉枝蓮還是堅持修繕著父親的石頭屋,她說:「我想以實境的空間安撫我的靈魂,我想讓現實生活不完美,在人群晨起幕落、柴米油鹽充滿中平淡而溫暖。」(頁55)
除了紀錄修建石頭屋的過程以外,劉枝蓮進行田野調查,探討近年來新興的主題:老屋修護,包括曹忠鐵故居、林義和指揮所等。同時也串起在地木、石匠的故事,例如陳元允、劉堅農、林金星、施作花等,他們的技藝會永遠留在人類的記憶裡。
讀完之後又想起凌明玉的話,雖然石頭屋的石頭常年受到海風與降雨侵襲,但它們會慢慢變成保護居民的形狀,以更緊密的方式縫合每一條隙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