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裡就是我家!」來義減災知識走動式工作坊(進入Tjalja'avus)

2024/03/0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到了,這裡就是我家!」

劉雪鳳手指比劃過的那片草地上,矗立著石板屋的遺址。她拿起文獻照片對照,這棟家屋前曾有一群勇士合影。排灣族人的屋子都有自己的名字,而這名字也是他們的「家」。

雪鳳姐是屏東大學的計畫助理,也是Tjinalja'avusan(舊來義部落的族人)。她常常用一個詢問開始,確認參與者有親眼看到。「你有看到嗎?前面會有一顆很大的落石。」「獵人會把蜂窩放在山壁的洞裡,你看不出來,只有獵人能看得見。」

raw-image


不僅觀看,她也隨時解說。「山壁上那個白白的花,是我們傳統祭祀用的花,那個花很甜,蜜蜂很喜歡喔。」在每一步,她都透露出對當地的熟悉。「路邊有一個記號,就是提醒大家說有虎頭蜂(看到我們驚訝的眼神),啊虎頭蜂已經沒有了,只是記號還沒拆。沒關係,部落的人都知道虎頭蜂已經不在了。」


我們在石板、落葉、碎石和樹根交錯的陡坡上行走著、交談著,走動式工作坊帶我們穿越家屋聚落、「貴族街」、「水走的路」,也遠眺「大崩塌」。除了雪鳳姊和馨慈老師,地質專家許錕安也當場解釋許多知識。

raw-image


阿美族野菜老師吳雪月,指著舊駐在所旁邊地上的野菜,問雪鳳姊「你們排灣族吃這個嗎?」「好像沒在吃」「我們阿美族會吃」。幾位泰雅族的成員,看到祖靈屋前有穀倉防鼠的機制,也說起tayal有類似的防鼠構造。這場工作坊也和當地的「Ari ! 來義野行」的團隊合作,這是來義鄉公所和當地共籌推出的多元休閒品牌。真的是處處有與族人合作的細節。

祖靈屋前

祖靈屋前


raw-image


走動結束後,官大偉老師主持座談,讓各團隊分享今日心得和未來期望。午後陽光褪去,山上很快吹起涼風。


【來義減災知識走動式工作坊】

註:這場工作坊屬於國科會計畫「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台」,由「坡地利用團隊」設計安排,主持人是李馨慈老師。日後「Umav如何了!」將採訪計畫各團隊並錄製播客。
「坡地利用團隊」的研究宗旨在于探討山地原鄉土地利用的挑戰。希望在考量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和水土保持法規範的同時,發展出符合土地文化和國土保安目標的坡地利用規範。該團隊由國立屏東大學文化發展原住民專班的李馨慈副教授領導,主要著重於地質研究,透過UAV空拍、正射影像、和兩期光達數值地形資料的搜集,以提供高精度地形比對和模型呈現。
此外,他們關注坡地防災,將建築、水保、大地工程等領域的研究與原住民知識結合,以深入探討部落空間的坡地防災規劃。同時,他們致力於整理並構建原住民減災知識體系,包括排灣族的世界觀、信仰、社會規範、風險知識等,以促進這些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多向結合。


(詳見相關連結粉專「島嶼原起」)

37會員
92內容數
可以在這裡以文字閱覽我們聊天內容與重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