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陳曼生 (五)

陳鴻壽

嘉慶14年(1809)曼生調任贛榆代理縣宰,在職二年,有令名。《贛榆縣治》為其立傳。嘉慶16年(1811)3月29日任溧陽縣宰,開始使用「阿曼陀室」壺印,也開啟了曼生壺最輝煌的時期,至嘉慶22年(1817)轉任河工,計任溧陽縣宰6年。

嘉慶19年(1814)時逢大旱,遍地災傷,曼生賑貧救災,為民蠲免田賦,上司卻不准民欠,照額征稅,曼生為補稅額三萬餘兩(當時縣宰歲俸45兩,後任河工年俸77兩),四處舉債,雖得美譽,但從此巨債纏身。嘉慶25年(1820)重病,道光2年3月(1822)死於河工位上,身後潦倒。

曼生何時開始製壺?至今尚無定論,從可考証的資料判斷,應始於嘉慶初年。嘉慶19年因災而私補巨額稅款,四處舉債,僅靠年俸不足以償還。其時曼壺已聲名遠播,各處求壺者甚殷,曼壺價格高出尋常砂壺數倍(每壺約值半兩),且供不應求。曼生為償巨債,故以大量製壺,自嘉慶20年至嘉慶25年(1815-1820),在此6年期間,年均產量應超過千把,為曼壺產量最多的時期,也是曼壺最具特色的時期。當時處於壯年的曼生,人生各種歷練已臻成熟,書詩銘刻皆能隨心所欲。為求效率常臨壺即興發揮,因而有許多契合壺型的作品,曼生臨壺揮刀,豪邁瀟灑且不拘小節,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雖是因債所困而為,但卻開創出另一全新的藝境,將帶有禪味的簡約短句,用不拘形式的風格和刀法銘刻壺面,為宜興紫砂壺注入一個全新的樣貌,用以泡茶多了一股文雅氣息,可謂前無古人,常令後代的文人雅士夢寐以求。

(文:三之二)









附圖(B009): 高: 79mm 長: 183mm 寬: 124mm










此扁圓壺段泥調砂,細潤素雅。曼生壺亦有一些無刻壺銘者,因何原因亦值得探研。從此壺型各處線條的處理,可看出楊彭年確實是位製壺高手。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附圖(B010): 高: 72mm 長: 127mm 寬: 77mm






此壺紫砂調泥堅細樸緻。曼生壺式計多少?眾說紛紜,有說18式,有說20式,近人季野先生匯整各家資料,整理出38式。但其內還是沒有此壺的款式,可見曼壺式樣確實不少。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壺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VENRAYDON= 18世紀 ─ 陳曼生(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