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問就對了》讀後心得

    本來我看這一本書的書名,是有關於提問的,同時對於本書的介紹也是有關於找人聊一聊的重要性,因此讓我對它產生了興趣。但是看了以後才知道,他的原文書名是”Just ask” ,這個”ask”在這一本書中是「請求」的意思。這一本書主要探討的是說我們如何可以請求他人的協助。

    現在的網路媒體,大家都無所不用其極的表現出自己過得有多好,分享旅行,美食,名車,豪宅,或是自己多會賺,再不然就是自己的身材有多好,體能有多強⋯⋯ 但是真的過得好不好,其實這些人心裡最明白。網路上的一些形象,其實都是我們的「人設」-是我們希望人家看到的模樣,並不代表真實的自我。而越是這麼虛擬的自我膨脹,內心往往越感覺空虛。同時在他人的眼中看來,這種炫耀不但會造成觀看者開始自我懷疑的焦慮,同時也會放大自己的比較心態。所以,我們每天掛在網路上越久,反而會越不快樂⋯⋯ 這其實是一個很諷刺的事情,當我們在滑手機的時候,目的是希望娛樂與放鬆,但是看到周遭朋友po出來的動態,彷彿一個過得比一個好,很難讓人真心的祝福他們,無形之中還會增加自己的壓力⋯⋯ 而貼文的人也會瘋狂在意自己的點贊數,或是一些酸民的留言。到頭來,手機變成為了現代人煩惱的泉源。

    當我們碰到一些挑戰與困難時,總是不習慣向人求助。在長久的社會風氣以及人格培養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被教育:自己必須要能夠獨立、不要給他人造成麻煩、以及別讓週遭人擔心的一些心態,讓我們更加的不願意向他人顯示脆弱,並且尋求協助。同時,東西方的文化共通之處,也會讓我們將所有的問題一肩扛起:西方長久以來的英雄主義,與東方根深蒂固的面子問題,雖然背後的出發點不一樣,但是結果都會讓人們將自己封閉起來,而把向他人求援視為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是事實上,我們本來就有互相幫助的本能,在【社交天性】一書之中就有深入的探討。人類的社會與文明就是透過相互的幫助與合作而得以發展的。因此,向他人表示脆弱,與需要一臂之力不但是必須的,而且還是天經地義的。而且,我相信大家都曾經有幫助過別人的經驗:從提醒路人零錢掉到地上,或是扶老太太過馬路之類的,即便是小小的舉手之勞,我們心中都會有一些滿足感與成就感!因此,作者認為:假如我們自己獨立的完成所有事情,就是剝奪了我們周遭朋友們住人為快樂之本的權利啊!我真的非常喜歡這個觀點,過去我也從來沒有用這個角度思考過。

    而當我們需要尋求幫助時,必須要讓人有主動的意願的參與,最大的重點,首先是必須要選擇合適的對象,他們必須是真心的信任與關心你的人,不管是團隊的成員、搭檔、好友、甚至是家人,他們才是真正願意傾聽你的人。第二點,要讓對方瞭解,你對於你本身面對的問題已經詳細的思考過了,而不是單純的想要依賴人家。同時,要容許對方說「不」,畢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協助還是邀基於自身的能力之上,不要把他人的拒絕當成是對你本身的一種否定。根據研究顯示,在團隊之中,願意分享失敗經歷並且放下身段的領導者更會讓員工追隨,但是一般主管的思維卻是相反,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展示自己的脆弱,就會被人看輕。甚至如果被競爭對手知道了,會利用這一點攻擊自己。這一些看法都來自於主觀的預判,事實上並非如此。

    同時,如果我們曾經被我們信任與關心的人尋求過幫助,那麼應該要感到很高興。因為在他們心中,我們一個是關心他人,並且願意付出,讓人感覺到可靠與熱心的人。當然,在【給予】這一本書中,作者也有強調:願意幫他人是一很高尚的品德,然而,我們需要慎選我們身邊的「索取者」,不要讓他們與取予求,利用我們的善心消耗我們。而有時候,有些人並不需要具體的什麼幫助,而只是需要一位傾聽者。有沒有發現?在旅行時,在酒吧中,還有在坐交通工具時,我們很容易會與旁邊的陌生人聊起一些自己的私事。因為這些人並不認識自己故事中的所有當事人,而且在這一次談話結束之後,有可能這一輩子再也不會相遇,所以對他們表露心事會比較沒有心理負擔。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人會開始尋求一些心理諮商師,或者是教練(Coach)的服務。因此,最理想的傾聽者,要不是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就是與我們生活完全不相關的第三者。只要有一個人,坐在我們身邊靜靜聽我們的故事,並且有意願了解我們真正的想法,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療癒了。

    展示脆弱並不代表怯懦,尋求幫助也不意味著失敗,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一路走來都少不了他人的支持,因此,當你覺得有需要的話,尋找一位真正適合你的夥伴陪你一起走過一切的挑戰吧,我相信,你身邊的人,也正在等著你開口呢!Just ask, and I will be ther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