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想討好任何人:如果你總是哭著看別人笑,這本書你一定需要!「討好型人格」完全自救指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來源:金石堂

圖片來源:金石堂


一直以來有許多朋友陸續跟我訴苦被周遭的人不斷索求,而基於不想破壞關係的緣故,只好勉強自己滿足對方的需求,但沒想到這樣的情況並不會因為一而再再而三地迎合而停止,反而讓對方更加得寸進尺,所以這些朋友最後受不了來尋求我的意見。

「你覺得這樣的人真的把你當朋友嗎?」我總是如此問。

我通常給的具體建議會是斷聯,因為我認為這樣的人並不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及精神去與之交往,但幾乎很少人能真正做到,總是會在不久的將來又跟我訴說同樣的煩惱,於是我也理解到關於「討好型人格」確實很難立即做到拒絕他人,但可以透過一步步守住底線來保護自己不受干擾。

《我再也不想討好任何人》這本書中直接點破「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認為別人也很脆弱,因為這是自我的投射,也就是說倘若自己被他人拒絕會感到受傷,所以認定別人被自己拒絕也一定會大受打擊,所以表面上是迎合他人的需求,其實也是藉由對他人的暗自揣想而達到自我滿足,殊不知當你拒絕他人,可能對方便立即轉身尋求另一個人的協助,內心還無比堅強毫髮無傷。

其實根據我的個人觀察,我發現「討好型人格」的人還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狀態,因為他無法在他人面前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即便內心千百個不願意還裝出心甘情願為他人付出的樣子,接著才在背後抱怨他人對自己予取予求或不懂感恩,但很多時候甚至是「討好型人格」主動表示要協助他人,而最常見的狀況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多半會落入「受害者情結」,總認為自己受盡委屈還不被理解,卻沒意識到一切都是自己的行為所造成。

根據書中的描述,「討好型人格」的人內心存在許多衝突,不僅是需要學會拒絕他人,還必須要先強大自己的內心,尤其作者在書中提到不能向別人提要求,看起來是在為別人考慮,本質上卻是一系列關於自己的問題,因為這背後潛藏的真實內心是擔心他人不能滿足或喜歡自己,同時也是一種「自卑」的展現,而「討好型人格」的人也無法向別人提要求,因為如此便會破壞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形象,讓「自戀」受到嚴重磨損。

其實「討好」他人的行為並非罪大惡極,在人際關係上適度運用是沒有問題的,反而要探究的是習慣性地討好他人很可能反映的是內心的匱乏與不安全感,還有必須要重新定義的人際界線,而這本書很精闢地分析了討好性格形成的原因,也教導了我們該如何學會讓自己感受到有價值。

avatar-img
205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可以選擇,你會優先選擇讓他人喜愛,還是讓自己感到心裡舒坦?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因為前者的主動權掌握在他人手上,而後者可以自我調適,我寧願不要他人的讚美與喜歡,也期望自己可以盡可能保持平靜滿足的狀態。 但許多人的答案可能與我不同,他們更渴望贏得他人的讚賞,因為如此能讓自己增強信心,進而讓
如果說《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猶如高速行駛的列車,那這部《想成為一次元》就像是後座力強大的成長旅程,可以看見青春的舞台上每一個角色所背負的苦楚,亦能在他們彼此的互動中體會到難能可貴的共鳴與認同感。 每個角色都在他人的身上尋找自己,也在他人身上看到對自己的恐懼,即便青春本是懞
如果有一本書出版了好多年,依舊佔據各大排行榜,而且來到一百多刷的成績,是否能吸引你閱讀呢?我想《原子習慣》正是如此的存在,即便讀過以原子習慣為概念的諸多書籍,還是想親自感受一下這本書的魅力何在? 原以為這本書講述的概念就是一天改變一點,久而久之就能達成原以為難以企及的目標,但事情並不如我們想得
回首過去的人際關係,可能隨著時間流逝而日漸淡去,抑或是其中一方斷然離去,無論是哪一種,想必我們都已逐漸適應並理解到這是人生的必然,但建立在法律關係之上的「婚姻」似乎就沒那麼單純了,除了「解約」需要既定的流程,還牽涉到共同財產及孩子的問題,讓關係變得糾結而難解,倘若真的無法達成共識,最後一途便是尋
人似乎是從小到大都在不停地「許願」,小時候希望自己能擁有想要的東西或考試順利,甚或是擺脫父母得到自由,長大後則希望升官加薪,可以跟人生勝利組一樣四處遊歷不愁吃穿,還有一些書籍告訴我們可以把願望寫在筆記本,用念力促使願望實現。 每個人生階段勢必有不同的願望,但如果只能許下一個願望,該如何許願
一直以來,周遭總是有許多人好奇為何身為全職媽媽的我還能閱讀如此多書又特別耗費時間寫文章?其實我的答案不外乎是:「我需要閱讀,而我也需要寫作。」 事實上,越是感到時間的有限性,就越能抓緊時間的縫隙去高效完成一件事。比如我家裡沒有電視,亦沒有追劇的習慣,有一搭沒一搭的與朋友聊天也多半是交流新聞時事
如果可以選擇,你會優先選擇讓他人喜愛,還是讓自己感到心裡舒坦?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因為前者的主動權掌握在他人手上,而後者可以自我調適,我寧願不要他人的讚美與喜歡,也期望自己可以盡可能保持平靜滿足的狀態。 但許多人的答案可能與我不同,他們更渴望贏得他人的讚賞,因為如此能讓自己增強信心,進而讓
如果說《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猶如高速行駛的列車,那這部《想成為一次元》就像是後座力強大的成長旅程,可以看見青春的舞台上每一個角色所背負的苦楚,亦能在他們彼此的互動中體會到難能可貴的共鳴與認同感。 每個角色都在他人的身上尋找自己,也在他人身上看到對自己的恐懼,即便青春本是懞
如果有一本書出版了好多年,依舊佔據各大排行榜,而且來到一百多刷的成績,是否能吸引你閱讀呢?我想《原子習慣》正是如此的存在,即便讀過以原子習慣為概念的諸多書籍,還是想親自感受一下這本書的魅力何在? 原以為這本書講述的概念就是一天改變一點,久而久之就能達成原以為難以企及的目標,但事情並不如我們想得
回首過去的人際關係,可能隨著時間流逝而日漸淡去,抑或是其中一方斷然離去,無論是哪一種,想必我們都已逐漸適應並理解到這是人生的必然,但建立在法律關係之上的「婚姻」似乎就沒那麼單純了,除了「解約」需要既定的流程,還牽涉到共同財產及孩子的問題,讓關係變得糾結而難解,倘若真的無法達成共識,最後一途便是尋
人似乎是從小到大都在不停地「許願」,小時候希望自己能擁有想要的東西或考試順利,甚或是擺脫父母得到自由,長大後則希望升官加薪,可以跟人生勝利組一樣四處遊歷不愁吃穿,還有一些書籍告訴我們可以把願望寫在筆記本,用念力促使願望實現。 每個人生階段勢必有不同的願望,但如果只能許下一個願望,該如何許願
一直以來,周遭總是有許多人好奇為何身為全職媽媽的我還能閱讀如此多書又特別耗費時間寫文章?其實我的答案不外乎是:「我需要閱讀,而我也需要寫作。」 事實上,越是感到時間的有限性,就越能抓緊時間的縫隙去高效完成一件事。比如我家裡沒有電視,亦沒有追劇的習慣,有一搭沒一搭的與朋友聊天也多半是交流新聞時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抱怨往往源自他人的主觀情緒,而非事實。重要的是學會不受他人影響,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從抱怨中走出,通過具體行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改變自己的心態,聚焦於可改進之處,才能真正促進個人及他人的成長與幸福。
Thumbnail
這是一本療癒自我、也是一本人際關係自救指南。如果你有被周遭複雜的關係:親子、伴侶、朋友、工作夥伴、社群連結搞到筋疲力盡過,曾沉浸在悲傷、憤怒,或是對說出真話、拒絕別人感到內疚過,讀這本會非常有共鳴。
Thumbnail
身邊不乏經常抱怨的人,他們不斷抱怨只是想得到附和,對於別人提出的建議一律以各種合理或荒謬的理由否定。他們根本不想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直接跟問題來源溝通就好,何必跟完全無關的第三四五六者反覆訴說? 要是認為情人不夠體貼,直接告訴對方該怎麼做吧,每個人對體貼的定義也不同,他以為在你鬧情緒時讓你獨處是一種
面對不快負面情緒,通常我會自己忍受排解,不會無端去遷怒他人,不會想找人訴苦抱怨,也不會主動去關心他人。 自己已經累積很多煩悶事了,不想還要吸收他人的 當有人找我抱怨訴苦時,自己的事情自己想辦法解決啊!都是成熟懂事的成人了不是嗎?我心裡都會這麼想著。 抱怨訴苦也是在說他人壞話,我會盡力不要成為
Thumbnail
最近遇到幾個諮詢個案,在對話過程中發現都是遇到類似的問題:經常感到自己總是在努力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總是試圖讓每個人滿意,卻很少考慮自己的需求。讓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是曾有過同樣的困擾,在學習了藝術治療和心理學後,才察覺到原來自己可能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這種人格特質在人際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請遠離消耗你的人》這本書的作者李尚龍,是位百萬暢銷書作家,認為人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中很多的痛苦,都是來自於與身邊人們的互動,而「人生順利避雷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消耗你的人」。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祝福每一個人在抱怨或不抱怨的人生都能找到一個讓自己舒服活著的方式!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抱怨往往源自他人的主觀情緒,而非事實。重要的是學會不受他人影響,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從抱怨中走出,通過具體行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改變自己的心態,聚焦於可改進之處,才能真正促進個人及他人的成長與幸福。
Thumbnail
這是一本療癒自我、也是一本人際關係自救指南。如果你有被周遭複雜的關係:親子、伴侶、朋友、工作夥伴、社群連結搞到筋疲力盡過,曾沉浸在悲傷、憤怒,或是對說出真話、拒絕別人感到內疚過,讀這本會非常有共鳴。
Thumbnail
身邊不乏經常抱怨的人,他們不斷抱怨只是想得到附和,對於別人提出的建議一律以各種合理或荒謬的理由否定。他們根本不想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直接跟問題來源溝通就好,何必跟完全無關的第三四五六者反覆訴說? 要是認為情人不夠體貼,直接告訴對方該怎麼做吧,每個人對體貼的定義也不同,他以為在你鬧情緒時讓你獨處是一種
面對不快負面情緒,通常我會自己忍受排解,不會無端去遷怒他人,不會想找人訴苦抱怨,也不會主動去關心他人。 自己已經累積很多煩悶事了,不想還要吸收他人的 當有人找我抱怨訴苦時,自己的事情自己想辦法解決啊!都是成熟懂事的成人了不是嗎?我心裡都會這麼想著。 抱怨訴苦也是在說他人壞話,我會盡力不要成為
Thumbnail
最近遇到幾個諮詢個案,在對話過程中發現都是遇到類似的問題:經常感到自己總是在努力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總是試圖讓每個人滿意,卻很少考慮自己的需求。讓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是曾有過同樣的困擾,在學習了藝術治療和心理學後,才察覺到原來自己可能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這種人格特質在人際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請遠離消耗你的人》這本書的作者李尚龍,是位百萬暢銷書作家,認為人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中很多的痛苦,都是來自於與身邊人們的互動,而「人生順利避雷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消耗你的人」。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祝福每一個人在抱怨或不抱怨的人生都能找到一個讓自己舒服活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