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給的弟弟妹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每當別人問起:「為什麼妳想做的工作都跟別人這麼不一樣?」我總是笑笑,因為天主給的使命、天主給的禮物帶來多少喜悅與平安,只有我們自己的靈魂知道。在我所受的信仰培育歷程當中,有許多教導和教會中前輩們的生命見證成為選擇時的明燈指引,讓我看見:當我們努力成為一個散播天主愛的喜訊的人,那言行和喜樂即是傳教最好的見證。

福傳,不講神話

從神學院畢業,帶著滿滿的神學反省方法回到現實生活,要將「神話」用「人話」傳達出來的過程,首先要學習耶穌,走進人群、參與人們真實的生活、體嚐人生百態的喜怒哀樂。走進少年觀護所,年輕氣盛卻也帶著許多迷茫的少年少女喊我「姊姊」;走進堂區為青少年開慕道班,和他們一起從我自己不甚熟悉但年輕人好喜歡的「海賊王」和「五月天」看信仰;走進教區的社福單位,和智能障礙合併多重障礙的大小朋友和老師們從最單純的眼光窺看天堂樣貌;數年前,有幸走入民間私立的兒少安置機構─忠義基金會,成為育幼院裡小小孩和大小孩的「思穎姊姊」。身分角色的不同,代表著當下階段的任務和學習都不一樣,但不變的是「我是基督徒」的角色,而且是「喜樂的基督徒」。

兒少安置單位是一般人較少有機會接觸,或許印象還停留在卡通「小甜甜」主題曲裡「有一個女孩叫甜甜,從小生長在孤兒院,她有許多好朋友,相親相愛又相憐……」。但在台灣社會的歷史變遷中,弱勢兒少需求不斷在轉變,兒少服務的型態和量能也不斷和孩子的需要一起進步。現在育幼院裡的孩子,父母幾乎都仍健在,只是由於經濟因素、教養能力或種種複雜社會性原因的能量匱乏,孩子只能離開原生家庭,住在親屬家中、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甚至有些孩子面臨出養的必要性,得靠著社福系統的收出養媒合服務,尋找第二個「家」的機會。

雖然我只是募款人員,和孩子接觸的機會比起第一線直接服務的夥伴少之又少,但關係建立總是要由其中一方先有行動:習慣早起的我乾脆早點到公司,和準備上學的國小孩子道別,一一說聲「今天要開心上學喔,我在這裡等你回來」。偶爾在匆忙中手指權當髮梳,順順女孩兒剛睡醒的頭髮再道別;偶爾在假日值班看到孩子要去公園玩時,跟他們聊幾句生活趣事。久而久之,孩子們會在放學回來的時候跑進辦公室大喊我的名字,如果在,就可以輪流給他們一個大大擁抱,甚至孩子們還會主動跟「新來的」介紹:「這是思穎姊姊,我們家的姊姊喔!」

每逢農曆新年期間,安置機構人力會稍稍吃緊,志工叔叔阿姨都返鄉暫停服務,需要返鄉的保育員也會安排較長假期。這幾年,我最期待的便是過年時光:可以天天到育幼院裡支援陪伴照顧孩子的日常,近距離靠近這些小耶穌的心,透過一點小活動增加孩子過節的感覺,對過年有更深刻的記憶。畢竟如果出養到國外,就再也領不到紅包、玩不到刮刮樂了呀。

儀式感的建立,是創造孩子的安全依附關係,讓孩子透過這些象徵,記得自己曾被深深愛過、提醒自己值得被愛。去年聖誕,保育員主動問我:「妳知道妳們天主教哪裡的教堂有聖誕馬槽,可以讓小孩去參觀嗎?」我的「福傳本業」終於有點用處:「當然可以,教堂參觀有什麼難的,這才是我的本業,哈!」在林蔚民大哥和柏克偉神父的幫忙下,大坪林聖三堂提供了溫暖的接待,孩子們從彩繪玻璃欣賞到戶外馬槽,又獲得到小聖堂參觀的殊榮。即將出養到義大利的孩子好奇:「姊姊,妳跟這裡很熟嗎?」我說:「對呀,有聖堂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孩子看看聖母態像,轉頭再問:「那,也可以是我的家嗎?」我回答:「當然可以,你以後不管去到哪裡,走進教堂,就會記得這是我們一起的家喔。」

每個人有每個人內心渴望的「喜訊」,而生命中最大的喜訊莫過於「我是被愛的」。願我們都在生活中繼續努力活出基督的愛,讓福音藉著我們傳遞出去的愛,傳到每個需要的人心中。


raw-image


raw-image
文章刊出的此刻,這些一起到天主的家參觀,許願找家的孩子,都已順利找到收養家庭,喜樂回「家」。願孩子們的一生永蒙上主福祐!(本文刊於喜訊雙月刊第139期)
avatar-img
19會員
57內容數
在一般人的視角中,社福團體和監獄都是「電視新聞上的事」,在這裡想記下一些我在台北少年觀護所,和服務身心障礙者、身障兒的家庭照顧者、失依兒少的社福團體中遇見的人事物,其實他們也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空、同一片土地,只是可能未曾留意、理解。期待創造更多的接納與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atechmia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道別,不說再見。 與龍哥(化名,安置童)的道別,是兩年前的事了......
道別,不說再見。 與龍哥(化名,安置童)的道別,是兩年前的事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聽說以前有不少人覺得信主耶穌的都是老弱婦孺,因為他們身體或心理也較弱,所以便要信靠主耶穌,亦因此大部份教會都是姊妹的人數多於弟兄。其實抱着這思想的仍然大有人在,而我自己既不會有這樣的想法,甚至去過各處教會,很多時也會發現其實姊妹才是撐起教會的重要功臣⋯⋯
⋯⋯教會姊妹為我流淚禱告令我感動,在我信主多年我都不記得還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但我十分感恩身邊就是有這樣真誠和真心的人給我支持和愛,他們的愛心及信任就是源於神先愛我們,即使過去素未謀面,這次才認識一、兩個星期,但深信這次到外地短宣背後還有全球各地弟兄姊妹全力支持,那已經很足夠了。
Thumbnail
今年春節前帶阿妮跟著教會的弟兄弟妹去養老院關懷老人,阿妮在養老院一一幫至少10位長輩禱告,向老人家們拜年。 孩子的禱告,是這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Thumbnail
單身營會-見證·黃毓雯姊妹 我是在2012年六月二十四日受洗的,在受洗八年左右的時間,我都盡力地扮演一個好基督徒,所有能服事的事,我都會服事。在營會期間我經常覺得很有共鳴,當少軒哥講到,他如何將一個好基督徒的標準,套用在自己身上的時侯,在他身上所有的掙扎,我都同樣有過。
Thumbnail
                                       在輔導協談的工作中,透過內在醫治及靈修操練,在個案的原生家庭以及受傷的童年經驗裡看見父母的形象、屬於女性的故事。
Thumbnail
這幾週小孩開始參加敬拜團,就是要邊唱詩歌邊跳舞,小男生樂在其中。從前我沒想過原來有自己的信仰是這麼不容易的事。我的孩子一直到去年暑假開口說:「我是基督徒」後我才正式帶他參加教會活動。這一切源自我有一位對佛教熱衷到不行的婆婆、錢捐很多很多的婆婆。
前言:這是一間特別的學校,以音樂🎵與餐廚🧑‍🍳為主。 故事主人翁:小一 🟢🟢小一生長在一個特別的家庭,有一個可愛的妹妹-小二,跟7個喜歡小孩的哥哥姐姐住在一起,但他們卻都沒有血緣關系。原來這兩個小孩是領養的,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小一性格內向,不願意開口說話,小二活潑開朗,是小一的好玩伴
今天是主日,在教會的聚會結束後,和成為母親的小羊姊有提到關於〝培養生活自理〞的部分。 我想,對大部分的讀者,只是看到我的表面,認為我受到過度保護的事實。 其實,我的實際努力,是鮮少讀者能理解的。 但,不管怎麼說,主都知道。 當初,在姊妹會的下主日要去聚餐,剛好想說,將來可以自己一人去。 因
我分享了我的童軍經驗,工作的挑戰,以及寫作對我的意義。我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時光,並在工作中不斷挑戰自己。寫作是我的收放自如之處,讓我直視自己的成長,並持續鑽研。未來,我會繼續走在工作、寫作、童軍這條道路上。
我在大學時加入家扶中心義工和臺北市崇善童軍團,從中獲得快樂與成長。後因家庭與工作壓力,暫別童軍生活。作為一名普通上班族,面對繁重工作,我學會了高效管理與團隊合作。寫作則成為我表達自我的方式,幫助我釐清思緒。2023年,我帶著孩子重返童軍,這象徵著我的回歸與成長。
聽說以前有不少人覺得信主耶穌的都是老弱婦孺,因為他們身體或心理也較弱,所以便要信靠主耶穌,亦因此大部份教會都是姊妹的人數多於弟兄。其實抱着這思想的仍然大有人在,而我自己既不會有這樣的想法,甚至去過各處教會,很多時也會發現其實姊妹才是撐起教會的重要功臣⋯⋯
⋯⋯教會姊妹為我流淚禱告令我感動,在我信主多年我都不記得還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但我十分感恩身邊就是有這樣真誠和真心的人給我支持和愛,他們的愛心及信任就是源於神先愛我們,即使過去素未謀面,這次才認識一、兩個星期,但深信這次到外地短宣背後還有全球各地弟兄姊妹全力支持,那已經很足夠了。
Thumbnail
今年春節前帶阿妮跟著教會的弟兄弟妹去養老院關懷老人,阿妮在養老院一一幫至少10位長輩禱告,向老人家們拜年。 孩子的禱告,是這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Thumbnail
單身營會-見證·黃毓雯姊妹 我是在2012年六月二十四日受洗的,在受洗八年左右的時間,我都盡力地扮演一個好基督徒,所有能服事的事,我都會服事。在營會期間我經常覺得很有共鳴,當少軒哥講到,他如何將一個好基督徒的標準,套用在自己身上的時侯,在他身上所有的掙扎,我都同樣有過。
Thumbnail
                                       在輔導協談的工作中,透過內在醫治及靈修操練,在個案的原生家庭以及受傷的童年經驗裡看見父母的形象、屬於女性的故事。
Thumbnail
這幾週小孩開始參加敬拜團,就是要邊唱詩歌邊跳舞,小男生樂在其中。從前我沒想過原來有自己的信仰是這麼不容易的事。我的孩子一直到去年暑假開口說:「我是基督徒」後我才正式帶他參加教會活動。這一切源自我有一位對佛教熱衷到不行的婆婆、錢捐很多很多的婆婆。
前言:這是一間特別的學校,以音樂🎵與餐廚🧑‍🍳為主。 故事主人翁:小一 🟢🟢小一生長在一個特別的家庭,有一個可愛的妹妹-小二,跟7個喜歡小孩的哥哥姐姐住在一起,但他們卻都沒有血緣關系。原來這兩個小孩是領養的,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小一性格內向,不願意開口說話,小二活潑開朗,是小一的好玩伴
今天是主日,在教會的聚會結束後,和成為母親的小羊姊有提到關於〝培養生活自理〞的部分。 我想,對大部分的讀者,只是看到我的表面,認為我受到過度保護的事實。 其實,我的實際努力,是鮮少讀者能理解的。 但,不管怎麼說,主都知道。 當初,在姊妹會的下主日要去聚餐,剛好想說,將來可以自己一人去。 因
我分享了我的童軍經驗,工作的挑戰,以及寫作對我的意義。我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時光,並在工作中不斷挑戰自己。寫作是我的收放自如之處,讓我直視自己的成長,並持續鑽研。未來,我會繼續走在工作、寫作、童軍這條道路上。
我在大學時加入家扶中心義工和臺北市崇善童軍團,從中獲得快樂與成長。後因家庭與工作壓力,暫別童軍生活。作為一名普通上班族,面對繁重工作,我學會了高效管理與團隊合作。寫作則成為我表達自我的方式,幫助我釐清思緒。2023年,我帶著孩子重返童軍,這象徵著我的回歸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