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從小說到電影:《控制》的侷限性創作|坡上的擬態

影評|從小說到電影:《控制》的侷限性創作|坡上的擬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從小說轉移到電影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侷限性創作」。它得要給出一定的畫面、基調、色調、氣氛、環境變因、人設的具現化。因此多層次的小說想像就會被電影給定調成以一個畫面、一個維度出發的觀點、感受判讀。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電影化的作品為何總是打不中觀影者的喜愛。或許大家都忽略了這是一個很難的工作啊。畢竟小說已經架構出一個完整的框架,但電影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那些值得收藏的味道再次Air drop到大家的視覺兩小時的時空間當中。
「控制」這部作品,真的是難得一見小說跟電影近乎無痛貼近的最近距離。也許歸功於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本身的職人魅力與專業能力,或許也要歸功於小說作者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在編劇團隊之中的親力親為。讓整個小說與電影之間的基調、色調、品位都達到某一種咀嚼的共振。

Teaser_IG Posts
Teaser_Shorts
Teaser_Reels


侷限性創作

2014年上映的《控制(Gone girl) 》,同名小說也同步在書店放在架上。我是那個直接把架上小說買回家一夜看完的傢伙。隔了幾天走進戲院去看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成果,這是少數我看完小說跟電影,心得近乎雷同的作品。大家應該清楚有多少作品在小說之中可能會是經典,真的搬上大螢幕活像個災難。

以創作上來說,從「小說」走入「電影」,是一種簡併(degenerate)的現象,像是多層能態被合併成單一能態。說的簡單的是,小說可以帶給人無邊界的想像,而電影在畫面上卻是直接丟出一個畫面。原本在小說裡的世界觀、畫面都是透過讀者本人自身的經驗、觀點而被分裂成多個「畫面」、「邏輯判讀」、「感受」。組合起來,可能一個單純的情節,會被讀者們自動切割成多個品嚐結果。

從小說轉移到電影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侷限性創作」。它得要給出一定的畫面、基調、色調、氣氛、環境變因、人設的具現化。因此多層次的小說想像就會被電影給定調成以一個畫面、一個維度出發的觀點、感受判讀。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電影化的作品為何總是打不中觀影者的喜愛。或許大家都忽略了這是一個很難的工作啊。畢竟小說已經架構出一個完整的框架,但電影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那些值得收藏的味道再次Air drop到大家的視覺兩小時的時空間當中。

但是,這種侷限性創作,或許才真的是「創作」本質最重要的事情,創作本身的背後肯定有一個核心,那層核心可能是透過創作者被人生、生活、社會擠壓之後所誕生出來的元素所堆砌而出的藝術品。

吹了這麼多,只要讓大家體會,「控制」這部作品,真的是難得一見小說跟電影近乎無痛貼近的最近距離。也許歸功於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本身的職人魅力與專業能力,或許也要歸功於小說作者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在編劇團隊之中的親力親為。讓整個小說與電影之間的基調、色調、品位都達到某一種咀嚼的共振。



沒有誰應該是誰的Gone Girl

說了這麼多小說、電影、創作之間的關係,我們好好來談一下「控制」這部作品。此部作品分為三部,第一部為「男孩失去女孩」:由男主角尼克·鄧恩Nick Dunne〈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飾演〉第一視角所述。他在某一天發現老婆愛咪·艾略特〈羅莎蒙·派克 Rosamund Pike飾演〉在家中消失。警方開始展開調查之後,女警探邦妮開始懷疑尼克的清白,並且透過夫妻每年的傳統「藏寶遊戲」而找出的關鍵證物「愛咪的日記」,讓尼克的嫌疑越來越大。第一部由尼克的現在時間線與日記時間線交錯,來堆砌出謎團。

而我認為最精彩的部份就是第二部「男孩遇見女孩」開頭的破口點。也是從此刻,我們才瞭解真實的愛咪到底是怎樣的人,而不是我們在第一部日記所閱讀到的Gone girl。在中文這裡翻譯成「酷女郎」,但英文卻也是作品名的雙關話語。Gone本質可以是,字面上的意思除了「失蹤女子」之外,也有神奇(wonderful)、傑出(excellent)的意思。除此之外,在一些用法上會用gone girl表示這女子是個酷女郎(cool girl) 。

這些種種都在描述同一件事,兩人在戀愛初期的時候,愛咪只是扮演著多數男人可能會喜歡的那種Gone Girl型態,那一種說什麼都好,說什麼笑話都會笑,永遠會覺得男人幽默的那種女孩。非常好相處,也善於歡場情愛。這樣的扮演成為了愛咪與尼克之間未來種下的巨大因子。

當兩人世界都是美好的時候,不會有人對於愛情本質有什麼comment,但一旦兩人落入了極大的絕望與低潮時,就能看見彼此在愛情裡的彼此與自己。就像是NBA球隊氣氛在贏球的時候完全看不出任何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贏球治百病」;但一旦開始輸球,什麼怪事、怪聲都會出現,可能會有球星抱怨球團沒有作為、教練方針有問題、隊友不夠給力、團隊沒有化學氣氛、正試著瞭解自己的定位在哪裡。總歸一句話,輸了沒有人會高興,也沒有人願意承擔那些輸球之後帶來的所有邊際效應以及負面情緒。

這樣的情形在愛情裡頭也是,若是大家出來只是歡場一波,彼此高興就好,但一旦談了感情,沒有每一天都會是美好的情人節,多數的時間裡,兩人總得分享彼此的負面、彼此完整的人生。而這時候,任何演技或者偽裝都是強求不來的,最後只能跟乃哥一樣不錄了。

對於尼克與愛咪也是,兩人在紐約陷入了人生事業的低潮,加上尼克家裡出事情,兩人舉家搬家到尼克老家中西部。這邊成為了斷點,永遠在扮演不是大男人的大男人尼克在還沒與愛咪充足溝通之下就倉促地定案。也開啟了愛咪的復仇之路,她不想永遠做那個所謂尼克的Gone girl,剩下的就是你所看的佈局情節。



鹿角蕨沒有一模一樣的型態,創作也是

每個作家的筆觸都像是獨一無二的鹿角蕨。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的筆觸之中的細節總是能挑出情緒、氣氛、情感的起伏。每一句隨口而言或者文字筆觸都像是用著輕描淡寫、幽默地的口吻去敘述口味沉重又潑辣的話題。隨著她在尼克與愛咪兩人個性迥異的第一人稱側寫,讓讀者陷入了她給定的世界觀。

而最後,當尼克透過團隊的經營,在一場訪談節目之中做出了完美的道歉以後,拉攏了愛咪的內心。她深知她心理的某一個尼克回來了。那一個不是蠢蛋的尼克、不是喜歡gone girl的尼克、瞭解愛咪的尼克回來了。

在眾人的面前展現出完美和平的大結局,不惜殺掉對自己出手相救的高中男友。回到尼克身邊的愛咪認為自己要的人生回來了。在這樣的尼克面前,她不必再扮演誰的gone girl,而是自己。因為眼前這個男人早已十足清楚自己的能耐可以到那裡。站在她面前的尼克,也對愛咪有了新的體悟。而終局就寫在兩人持續相處的恐怖平衡婚姻生活之上。

實際上,結局有相當多的觀點與思考方向,無論是尼克的想法或者是愛咪都是。這邊我不贅述過多的觀點,因為甚至可以另開爐灶說一波。因此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去體會一下,無論用小說還是電影都可以。因為有了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以及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要看小說還是電影……小朋友終於可以不必選擇,因為選哪一個都可以。

Link for Podcast
回到「坡上的擬態」目錄頁
  • 閉弦的呢喃】:暢讀《亂度的總和》沙龍內的所有付費作品。您的支持將轉化成曲率引擎的基礎科學研究設備。
  • 距離爆炸還有3984天】:以贊助的方式支持《亂度的總和》沙龍,順便贈送一季【閉弦的呢喃】通關權。本方案「不會」持續扣款。您的支持將轉化成曲率引擎的樣本組裝設備。在這三個月之中享有:「亂度的總和」沙龍全站舒適暢讀(解鎖全付費)。
  • 擬態結構】:每月49元,可以收看「坡上的擬態」、「開放流域」、「假詩弄斧」、「嗑奇幻」內的付費文章。


內容總結
控制
4
/5
avatar-img
亂度的總和
13.5K會員
496內容數
母體錯置的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亂度的總和 的其他內容
究竟什麼才算是被看見、被記得、覺得被重視?每一個人的追求,無關乎他人的期待,也關乎珍惜你的人的期待。無關乎他人的期待,你才能放膽真的投入進去。你在他人試著批評之前,早已在裡頭打滾,無論那是池沒有希望的淤泥也無所謂,但卻也關乎真正珍惜你的人的期待。他們唯一擔心的是你可能因此受傷,或者過於勉強。他們可能
4/5鬼才之道
很難有一部漫畫會在頂峰之戰之中在眾人的簇擁之下急流勇退。甚至連「第一部 完」都沒有寫。1996年的6月,《灌籃高手》於《週刊少年JUMP》結束連載。這件事成為了井上雄彥心中的疙瘩。他認為自己傷害這些讀者的心。 「無法創作就無法回報讀者的期待。這是很痛苦的。但是,也不能急著回報就馬虎行事。」
5/5The First Slam Dunk
諾蘭2015年時在Princeton的演講中,以「尊重現實」為重要核心討論了自己的創作與Reality之間的關係,他笑稱不會與這些即將展翅高飛的學生們談論所謂的夢想,因為那已經有太多人都在討論這件事情。他拋出的想法為Reality這件事,而唯有尊重時時刻刻的現實,才有可能成就出一些看似非現實的事情。
3/5天能
究竟什麼才算是被看見、被記得、覺得被重視?每一個人的追求,無關乎他人的期待,也關乎珍惜你的人的期待。無關乎他人的期待,你才能放膽真的投入進去。你在他人試著批評之前,早已在裡頭打滾,無論那是池沒有希望的淤泥也無所謂,但卻也關乎真正珍惜你的人的期待。他們唯一擔心的是你可能因此受傷,或者過於勉強。他們可能
4/5鬼才之道
很難有一部漫畫會在頂峰之戰之中在眾人的簇擁之下急流勇退。甚至連「第一部 完」都沒有寫。1996年的6月,《灌籃高手》於《週刊少年JUMP》結束連載。這件事成為了井上雄彥心中的疙瘩。他認為自己傷害這些讀者的心。 「無法創作就無法回報讀者的期待。這是很痛苦的。但是,也不能急著回報就馬虎行事。」
5/5The First Slam Dunk
諾蘭2015年時在Princeton的演講中,以「尊重現實」為重要核心討論了自己的創作與Reality之間的關係,他笑稱不會與這些即將展翅高飛的學生們談論所謂的夢想,因為那已經有太多人都在討論這件事情。他拋出的想法為Reality這件事,而唯有尊重時時刻刻的現實,才有可能成就出一些看似非現實的事情。
3/5天能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