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在 與 不在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晚的心理師朋友聚會中,有其中一位朋友在聚會後提醒我說,「我好像感覺你沒有跟大家同在。」

著實的讓我思考了一下。

發生了什麼事情讓我沒有辦法同在?沒有辦法在當場?沒有辦法臨在。

不管是因為當天排了太多的行程,有中午的聚餐,還有兩個個案關係,還是因為感冒無力的關係,或是鄰居吵到半夜兩點半讓我睡不好的關係。

無論如何,我要承認,我沒有【在】(being present)。這是最近的常態。

【不在】(not present) ,無法臨在的感覺好像一個是有點忙,心思好像都放在別的地方在擔憂。一個是好像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自己是誰有一些疑惑。

因為對照起另外三位心理師,大家好像很確定自己2024年要做些什麼,無論是好好的接案、被治療、好好的被督導,還是要換工作換新的場域或是開啟新的關係,大家都有一些方向那對照起來。

相比起來好像我特別沒有方向,迷惑,沒有一個很清晰的願景。

 

無法臨在同在,也是一個很標準的burn out(耗竭)的跡象。

朋友也提醒,我的superego(超我)太強大時,會命令著自我(ego)要足夠社會化要夠好,但本我(id)也有他的需要,就變成ego自我不知道該如何平衡,受到superego和id的拉扯,更加的不穩定和不自在。

 

Jung榮格: 一個人的成熟,取決於它能承載自己多少的孤獨。

 

目前想到的解方,個人亦在實踐中:佛法、Meditation冥想、好好的在某個學派深耕紮根、運動、培養興趣(社會興趣)、服務與貢獻(charity or 扶輪)。

 

先把自己穩定,才能更好的承接住個案。

 

下方Reference我在大專場域工作很常在與學生探討焦慮與憂鬱時使用的理論,可以很快速地幫助學生理解自己焦慮與憂鬱的來源,辨識情緒,調整理想我與應該我的標準,更靠近真實我,接納生命中的不可控,專注於可控與可執行的任務之上。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這三種分別為:「真實我(actual self)」、「應該我(ought self)」與「理想我(ideal self)」。

「真實我」是自己心中認定真實的自己,或別人認為自己真正的樣子,這也是我們最基本的自我概念。「應該我」是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或義務成為的樣子;又或者職場上他人認為我們應該的樣子。「理想我」是我們希望、期待自己可以成為的樣子;又或者職場同事或老闆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

Higgins認為人都有動機想要達成某種狀態,無論是家庭幸福、工作成就或者自我成長,使得真實自我能夠自我引導到那樣的狀態,但若達不到標準就產生了心理差距(discrepancy)。

Source: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7949

 

#心理師隨筆

#心理諮商

#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

#自我探索

@counselinghsu

 

avatar-img
4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面對「失常」的自己,就像聽到一個你完全不感興趣的話題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你醒啦?」多少次,醒來後要是有人,這句問候好像是不得不說的經典對白。 「顯然還沒,」打個哈欠,我仍夢見自己在一個如鉛塊般沈重的身軀裡面,搖搖晃晃的走去盥洗:「哎,又開始自動認同這個時空的意識了。」 上一個夢境記憶逐漸消退,這一個夢境的真實感逐漸覆蓋。 我想起某個指令,就趕緊默念了幾遍,這
Thumbnail
那條拼盡全力奔跑的道路,有沒有走錯,有沒有走歪,或是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奔跑,何時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問自己。……獨處時問問,找找最接近的答案是什麼。
Thumbnail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外界觀察並評價我們的行為和言語。然而,外在形象和內心真實自我之間的分界線通常看不見。文章探討了這種內外角色之間的矛盾,並從占星學的角度提出了自我和家庭內心世界的關聯。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像我一樣,從很小的時候一直會有些個問題停在腦子裡,時不時的會跑出來煩擾自己一下,但過一陣子又風平浪靜,像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而那些惱人的困惑又像個不定時會發作的臆症,時間到了便發作一陣,一陣子不理倒也就好了...
還是回到了這一題,其實最實際和實用的方式一直在我身邊,我以為自己早就知道,卻忽略其實我還沒學會。 連日的失落、焦慮、沒來由的擔心、想與人比較、覺得自己不夠好、抱怨、不滿足.....,理性上知道是自己「想太多」,跟任何人都沒有關係,但是情緒上總是覺得有疙瘩。 通常是我一個人的時候,覺得孤單寂寞(也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在一場歡樂的聚會結束後,內心突然感到一陣的空虛感。在人群中,內心卻是孤獨的。 很熟悉的感覺,曾經在兩個人的關係裡也有過這樣的感受。 那個內心的空缺,讓自己總認為是沒有人了解及陪伴的關係。 總是在與人的碰撞中,觸動內心的那個黑洞。在沒有意識的狀態時,會將它歸因於生活中發生的種種。其實從來與現況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面對「失常」的自己,就像聽到一個你完全不感興趣的話題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你醒啦?」多少次,醒來後要是有人,這句問候好像是不得不說的經典對白。 「顯然還沒,」打個哈欠,我仍夢見自己在一個如鉛塊般沈重的身軀裡面,搖搖晃晃的走去盥洗:「哎,又開始自動認同這個時空的意識了。」 上一個夢境記憶逐漸消退,這一個夢境的真實感逐漸覆蓋。 我想起某個指令,就趕緊默念了幾遍,這
Thumbnail
那條拼盡全力奔跑的道路,有沒有走錯,有沒有走歪,或是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奔跑,何時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問自己。……獨處時問問,找找最接近的答案是什麼。
Thumbnail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外界觀察並評價我們的行為和言語。然而,外在形象和內心真實自我之間的分界線通常看不見。文章探討了這種內外角色之間的矛盾,並從占星學的角度提出了自我和家庭內心世界的關聯。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像我一樣,從很小的時候一直會有些個問題停在腦子裡,時不時的會跑出來煩擾自己一下,但過一陣子又風平浪靜,像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而那些惱人的困惑又像個不定時會發作的臆症,時間到了便發作一陣,一陣子不理倒也就好了...
還是回到了這一題,其實最實際和實用的方式一直在我身邊,我以為自己早就知道,卻忽略其實我還沒學會。 連日的失落、焦慮、沒來由的擔心、想與人比較、覺得自己不夠好、抱怨、不滿足.....,理性上知道是自己「想太多」,跟任何人都沒有關係,但是情緒上總是覺得有疙瘩。 通常是我一個人的時候,覺得孤單寂寞(也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在一場歡樂的聚會結束後,內心突然感到一陣的空虛感。在人群中,內心卻是孤獨的。 很熟悉的感覺,曾經在兩個人的關係裡也有過這樣的感受。 那個內心的空缺,讓自己總認為是沒有人了解及陪伴的關係。 總是在與人的碰撞中,觸動內心的那個黑洞。在沒有意識的狀態時,會將它歸因於生活中發生的種種。其實從來與現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