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KW指的是資訊、訊息、知識、智慧這四個詞,分別代表了我們建立知識架構、獲得智慧的四個步驟。
如果我們想要從零開始建立知識架構,就像我們平時在做報告時,會從收集數據開始。得到很多各樣的數據後,我們篩選掉不需要的資訊、挑出我們想聚焦的資訊,並且從中推導可以被使用的訊息。有點像是我們做了實驗會得到實驗結果,但這個數值增加或減少代表了好或壞需要我們去解釋,這就是從蒐集到的數據(查資料、做實驗)得出訊息的方式。
接著我們從這些訊息得出日常可以使用的知識,像是做完實驗、知道了實驗的結果的意義,就直接代表好或壞嗎? 如果我們實驗自己更晚睡會讓人生更簡單,這就代表是好事嗎? 實際上還要去看我怎麼進行實驗、怎麼進行資料搜尋,像是因為熬夜讓記憶力更差所以人生更簡單,對於你我來說的效果不同,我可能覺得忘記煩惱讓我開心,但對考生來說肯定不是好事。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同樣的結果對於不同對象有不同意義,所以我們知道資訊、訊息後還要運用在自身身上看有什麼意義。
有了許多的知識後,我們就可以運用在自己身上,集合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例如我理解到比較晚睡可能對我的健康、記憶力、體重有影響,又知道了增進睡眠品質需要運動、睡前的放鬆儀式、還知道了養成習慣可以運用福格習慣模型,從動機、能力、提示三個方向就有最大可能改變現有行為;把我知道的各種知識結合起來我就可以真正的為了我的健康而去改變睡眠習慣,並對此有完整的了解。
前面我們提到,我們可以從資訊層面逐漸推導來獲得智慧,透過篩選不要的內容,並找出需要的關聯性,來建立知識。但這並不是必需的,我們也可以將DIKW的架構反過來操作。
在整個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人、發生很多事、產生了很多東西,大家各自運用了順向的DIKW,推導出很多智慧,並且一部分流傳了下來。但是時過境遷,能夠流傳的可能只有最後的結論,前面的D、I、K不一定能留下來。但要知道,這些智慧是來自於過去的時空背景與價值觀,所以資訊篩選的方式跟現代不同,所以我們聽到了個流傳的智慧,必須理解其發展的背景,又或是使用新的資訊重新驗證與推導,才會比較符合現代的價值觀。
我們反向利用DIKW的順序,我們現在有了個沒有理論基礎、只有結論的智慧,需要反推出能夠得出這樣智慧的推論有哪些、又或是在懷疑其正確性的前提下直接做實驗。找到適用的場景是不是真的有訊息可以給予支持,然後找現在有沒有其他人也有辦法復現這樣的過程。如果都行的話,就表示舊的經過時間的磨練,在現代也同樣很多人使用、很多人認同的價值觀下也能夠正確的拿來使用
又或者用更簡單的角度切入,我們用生活中傳遞著的"口訣"、"理所當然",真的就如他所說隨時都適用嗎?我們要設計實驗來證明他。像是我們觀察到香蕉跟蘋果放一起會比較容易變黑,我們可以去找關於 "放一起"、"變黑"這些論述更明確的解釋,例如放一起是放隔壁? 放盒子? 放冰箱?;變黑是壞掉的變黑?熟的變黑?等等可能的理論背景,然後自己做實驗從數據推導出來的訊息做解釋,又或是可以直接從網路上找到其他人復現過的資料,就可以知道原來"香蕉蘋果放一起會變黑",實際上的理論背景是"蘋果會釋放乙烯氣體 所以如果香蕉跟蘋果放在同一個密封容器裡面會因為乙烯催熟香蕉的熟成 從而熟成出現黑斑 成為大家所謂的變黑",這樣我們就成功的反向運用DIKW的概念,將大家流傳著的口訣所找出理論發展的背景,並且透過實際上的資料來證明他的可信性。
判斷生活中的種種提示分別屬於DIKW的哪個階層,有助於反思自己是如何看待世界的。理解後就能夠套用順向或逆向的DIKW,來檢視大家傳遞的智慧、知識背後是否真正有數據的支持,也能試著從茫茫的資訊海中找出可被解釋的訊息,從而建立自身的知識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