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看《水稻說:SSS~矽!》的時候,不知道是否有注意到一個特殊的詞「昆蟲-雷射」呢?
聽起來很奇怪,但這其實是「蚜蟲切口技術」(aphid stylet technique)的更新版。
在1953年時,甘迺迪與米勒發明了「蚜蟲切口技術」,用來收集植物韌皮部的液體。
原來,他們發現,蚜蟲的口器(stylet)可以準確地插入植物的韌皮部,吸取韌皮部的液體。過程中,幾乎沒有其他的植物組織被破壞。
這就讓他們想到:是不是可以利用蚜蟲,來取出植物韌皮部的液體呢?
於是,他們就讓蚜蟲先來叮植物,然後,只需要給蚜蟲一點點二氧化碳,蚜蟲就會陷入昏迷的狀態。
接著,他們就可以用鋒利的刀片把蚜蟲與牠的口器分開了!韌皮部內的液體,會緩慢地從切口的地方湧出,只需要使用毛細管,就能收集到純淨的韌皮部液體了。
這個方法,後來不斷地被各個研究團隊使用。而且,隨著雷射的發明,科學家們不再使用刀片,而是用雷射,這樣還進一步提高了成功率。
但是,在水稻的研究中,他們覺得,要把蚜蟲應用在水稻上比較難。但是,褐飛蝨(Nilaparvata lugens)本來就是水稻的害蟲,體型又比蚜蟲大,如果可以用褐飛蝨來取代蚜蟲,應該可以收集到更多樣本吧?
於是他們就開發了使用褐飛蝨的「昆蟲-雷射」。但是特別的是,他們沒有使用二氧化碳來麻醉。不知道是不是忘了寫,還是褐飛蝨真的不需要呢?
如果蚜蟲知道了,不知道會有什麼反應?
參考文獻:
KENNEDY, J., MITTLER, T. A Method of obtaining Phloem Sap via the Mouth-parts of Aphids. Nature 171, 528 (1953). https://doi.org/10.1038/171528a0
Yamaji, N., Mitani-Ueno, N., Fujii, T. et al. Shoot-Silicon-Signal protein to regulate root silicon uptake in rice. Nat Commun 15, 10712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5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