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是公司的,輸是自己的!
標場上很多人終其一身尋尋覓覓都在尋找
所謂勝利的方程式、必勝的程式模組。
多少老鳥告訴你,他的勝率有多高,
一年可以贏多少標案,一年可以贏多少金額,
你羨慕這些在標場號稱常勝軍嗎?
其實我蠻羨慕的,
不過我更慶幸自己遇到的失敗,
讓我更多省思及警惕。
我先分享一個案例;
周思齊你知道是誰嗎?
兄弟隊的第3棒或2013年世界
經典賽固定打第5棒那位左打,
他的打擊率2成5左右普普,
但他的上壘率卻高達4成。
靠的是仔細的選球及與投手纏鬥的能力
使之最後常常獲得保送上壘。
沒有敲安打那樣振奮人心,
但他對球隊隱性的貢獻卻很大
1.跟安打意義一樣的上壘
2.消耗投手體力後隊友有更好的攻擊機會。
話說回來勝率的迷失,
我曾經歷老闆說這場非贏不可,
或是老前輩為了面子,
進而投入無數心血及人力,
不計成本,只為贏得標案。
我通常會有個聲音OS,這是假象,
並非真正的勝利,我曾經站出來反對,
要有成本概念,不要為了獲勝而勝,
勝率或票數不用高,只要略高水平即可,
然而大家喜歡贏,不喜歡輸,
所以我這個聲音不被多數人所支持,
於是我這種聲音越來越小,
多數派要贏的聲音越來越大,
形成一種沉默的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我得出了一個有點驚悚的看法:
越是有勝利迷失的公司,
在「市場轉變」到來的時刻,
就越難以擺脫困境。
另一個更悲劇的事情是,
那些迎接市場轉變的公司
居然有很多來自大公司的新業務部門,
而小公司的創業者正是從大公司
被排異出去的失意者。
後來發生的事實正是,
一些大公司業務正被
一家又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擊敗,
這一景象幾乎出現在所有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