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康沃爾共識」將因美中寒戰黯然失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1/06/20

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021/6/21 奔騰思潮 https://www.lepenseur.com.tw/article/739

多維新聞轉載編者並另訂標題

2021/6/20 中時電子報預載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10620002122-262110?chdtv

風傳媒轉載 https://www.storm.mg/article/3762855?page=2


中國因素聚焦力有限


七大工業國(G7)2021年高峰會已於13日在英國度假勝地康沃爾閉幕,提出了《我們共享更好的重建全球行動議程》(Our Shared Agenda for Global Action to Build Back Better)公報。公報長達25頁,包括結論,洋洋灑灑地列了近70點主張。與臺灣媒體用放大鏡觀察得到的「中國中心論」有些落差,這篇長文僅提及「中國」4次。而且不出意外地,許多方面都是重複早前日本首相菅直人與韓國總統文在寅訪美時強調的幾點:重視台海穩定、鼓勵台海和平解決、關切東海南海緊張情勢,尊重新疆與香港等地基本人權,外加推動 WHO專家建議的「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二階段病毒溯源「研究」(study,而非「調查」),以及抗衡中國在貿易方面的「非市場」(即國有經濟等)政策挑戰。


根據西方媒體報導,拜登總統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實踐「美國回來了」(America is back again)的承諾,以重回領導全球的目標(America leads again)。對這些要求而言,團結傳統盟國是最重要的核心工作,以修補被川普大肆破壞造成的聯盟漂流與自由國際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瓦解亂象。從象徵層面與工作關係重建層面來看,美日、美韓峰會、G7康沃爾峰會與後面的美歐峰會、北約峰會算是挽回了川普丟失的一些基本分。加上美國疫情受控(從4月的每天6萬例,降到目前每天約9千例,每週死亡降至200例以下),疫苗大量生產且順利施打,已有餘裕開始捐輸外國,此次G7亦宣示將於一年內捐助10億劑疫苗給貧困國家;此亦有助於彌補原本替西方發動「疫苗外交」對抗中國、卻後繼無力的印度生產缺口,鞏固美國全球衛生事務的領導地位。


「中國因素」這次聚焦力不如華府期待,從「俄國」在公報中出現7次,多過中國3次,也可以看出。如果加上後面的北約聯合公報,雖然「中國」首次躍升為重點「之一」,也照例要提台海南海,但中國作為「挑戰」(challenges)出現於公報10次,俄國則仍是北約的「威脅」(threats),出現61次。足見在全球「戰略穩定」裡,用中國取代俄國不僅於理不通,而且與「四方機制」(QUAD)緊盯在印太活躍的中國不同,美國的大西洋盟友更堅持傳統主義、即歐洲中心主義的世界觀,並以緊接的「拜普會」為重點。因此,在美日兩國催促G7採取對華強硬措辭時,除了加拿大積極配合,其他國家的態度相對虛與委蛇。比如義大利是G7唯一「一帶一路」成員,德國重視對華合作、法國喜歡彰顯歐洲「戰略自主」,結果G7無法在美日聯合聲明之外,再錦上添花。


「康沃爾共識」企圖挽救自由國際秩序


較少媒體如金融時報注意到,此次G7峰會公報在全球治理理念上,出現一些與過去不同的新觀點。正逢30年前提出「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概念的英國學者、世界銀行專家威廉森(John Williamson)於4月15日病逝,有論者認為,英國保守黨政府協助組織各國幕僚,在G7峰會前準備的備忘錄用了「康沃爾共識」(Cornwall Consensus)為標題,即是企圖重整幾乎是聲名狼籍、對挽救西方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幾無助益的「華盛頓共識」。後者是描述蘇聯瓦解後,華府向各國提倡、推廣全球化與私有化、市場化改革、商品與資本自由流動、金融開放、政府去管制化等政策的整套理念,也被稱為「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改革。約在華盛頓共識提出15年左右,又有高盛公司的專家拉莫(Joshua C. Ramo)提出了「北京共識」,大意是說中國的經改成功,意味著強調各國可自主適用包括威權體制在內的不同的發展道路,不需強求通用普適的改革。


雖然「北京共識」似乎受到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歡迎,但並未對以華盛頓共識為核心的自由國際秩序構成重大挑戰。畢竟「北京共識」並非一個邏輯一貫、成體系的經濟學與政治學觀點,採行者也未在自由國際秩序的機制(如布林頓森林體系建立的主要機構)外,另建新的對抗性制度。即便是中國帶頭建立的「亞投行」(AIIB),也大量引用歐洲與印度的高管和制度,差別只在資方的組成,與國家的角色。


華盛頓共識的問題,其實是它的自由競爭與去管制化政策,在西方世界內部造成的社會分裂。它也無法為最近20年陸續爆發的全球性危機如金融海嘯、氣候暖化與疫情,提供對策。於是G7的幕僚們如然要走出川普主義的陰影,擺脫各國民粹派抗拒多邊合作的糾纏,勢必要為西方繼續領導世界,提出具有新的時代精神的觀念。醞釀中的「康沃爾共識」於是改而提倡「包容」(inclusion,取代優勝劣敗)、「韌性」(resilience,取代效率至上)、「公私伙伴」(partnership,取代政企分離)與「外部性」(externalities,取代對定量模型的偏執)。當然,所有這些對華盛頓共識的「改進」,都帶著對抗「中國因素」的誘因。如果沒有中國競爭造成的緊迫壓力,西方集團反省華盛頓共識,不會有急迫性。


美中寒戰使全球性新共識難以成形


如前分析,華盛頓共識在各國出問題,早於中國出現超英趕美的趨勢。如今G7要修正它,一個主要的動力卻是來自美國制衡中國的需求。要支援大國對抗,又要解決全球集體行動與合作的問題,其實是先天而致命的缺失。何況如今美中對抗的某些方面比冷戰危險,其非熱戰而似寒戰,特徵有三。


其一在美中實力不對稱與「東升西降」變化預期不確定,這加深了美國與西方焦慮感。美、蘇當年競爭總體實力概等,中國在2000年以前GDP還排在世界第8。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不多久,中國除核武庫外,各指標竟奔至第二。北京自認照規則玩,但美國認為「一帶一路」和華為加入5G世界杯,就是顛覆現狀的證明;而且「百年馬拉松」,爭霸蓄謀已久。 


其二是美中社會經濟交往的密切。美、蘇當年是各憑本事,各自為戰,美、中卻曾從隱性同盟發展成共享全球化的「店主─工頭」互利夥伴。雙方社會關係千絲萬縷,所以華府對這種複雜互賴後的精準脫鉤,美其名曰「增加韌性」,其對抗情緒遠非美、蘇隔離對峙可相提並論


其三是是世代交替。冷戰世代沒有「虛擬真實」,也缺少「後真相」,對戰爭風險感受真切、心懷敬畏。現今人們容易以為衝突不過駭客亂入,可用鍵盤傳檄而定。美、中都有文獻指出,不僅常民如此,雙方少壯外交官和戰略家也有過度自信、輕視歷史、低估戰爭的傾向。這使得「包容」是否包括「亞裔」?「公私伙伴」的典範是否即是時代雜誌近期揭露的,五角大廈近10年擴編的「軍民融合」秘密部隊?「戰狼」是否也是「奮發有為」?這類需要耐心與慎重考慮的問題,可以變得任性。這樣的情況下,北京高舉「聯合國多邊主義」固然無法說服西方,「康沃爾共識」要變成各國心悅誠服的國際新秩序基石,也近乎緣木求魚。


好消息來自拜普會。雖然拜、普兩人會晤時間短於預期,但至少普京與拜登宣示了「核戰爭打不贏也永不能打」。


這話雖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但也說明無論要提倡什麼「共識」,「大國戰略穩定」才應是大局中,最大的共識。

avatar-img
22會員
96內容數
版主服務於臺大政治學系,偏見是喜歡從歷史與結構兩個角度出發,去探索國際關係、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條件下,人的處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登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3/12/27 如果川普與聲稱願停火的普京明年雙勝選,川普實行美俄和解、停止援助烏克蘭、重新打擊伊朗、恢復對中斷鏈脫鉤,不知自由國際秩序號召力還剩幾何?基輔、華沙、布魯塞爾、倫敦、利雅德會否歸隊「川、普統一戰線」?如果臺北繼續由對陸強硬、親善川普的政府主導,試圖掙脫經濟困難的北京願意妥協多少?
2006/06/15 既然信息與選項都相當豐沛,時間又不緊迫,北京何必單向押寶,為了一時的痛快,排除後扁時期任何兩岸可能和緩的機會?目前藍綠對決山雨欲來,卻不妨礙中共與我政府達成新的包機增班節日化協議,無懼於為政院加分,彈性可見一斑。北京若真有此種盤算,忙於攻防的朝野各方,豈能不關注深思?
2006/05/02 合理的出路只能是繼續分權徹底、責任乾脆的三權分立總統制。至於國會增席,就充實各委員會而言,並不是毫無道理。目前監院閒置,不妨在三權架構的修憲藍圖,將其轉型為人數較少、代表縣市平衡的國會一院,讓立院菁英集中到此處培養聲望與專業,改善國會整體形象,則上下兩院仍將有一百五十到兩百席。
2021/07/03 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2021/07/30 要頂住珍珠港誘惑,不能僅靠黨紀與法制約束,還要靠「領導力」。就這一點來看,中國拒絕上位霸主,提倡互可否決、新舊並存的俱樂部式國際秩序,不僅是理性抉擇,也符合古老的智慧:「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2006/04/14 小國像是以色列、北歐國家、西歐低地國以及新馬等,社會分歧與外部威脅不比台灣少,卻擁有遠比實力膨脹的國際影響,一個關鍵在於彼等勇於面對並推銷有利於己的「現狀」,勇於創造條件來接受或取銷「共識」。基於相同道理,這世界的「現狀」不會就容不下台灣,台灣也不需要害怕布胡的任何「共識」。
2023/12/27 如果川普與聲稱願停火的普京明年雙勝選,川普實行美俄和解、停止援助烏克蘭、重新打擊伊朗、恢復對中斷鏈脫鉤,不知自由國際秩序號召力還剩幾何?基輔、華沙、布魯塞爾、倫敦、利雅德會否歸隊「川、普統一戰線」?如果臺北繼續由對陸強硬、親善川普的政府主導,試圖掙脫經濟困難的北京願意妥協多少?
2006/06/15 既然信息與選項都相當豐沛,時間又不緊迫,北京何必單向押寶,為了一時的痛快,排除後扁時期任何兩岸可能和緩的機會?目前藍綠對決山雨欲來,卻不妨礙中共與我政府達成新的包機增班節日化協議,無懼於為政院加分,彈性可見一斑。北京若真有此種盤算,忙於攻防的朝野各方,豈能不關注深思?
2006/05/02 合理的出路只能是繼續分權徹底、責任乾脆的三權分立總統制。至於國會增席,就充實各委員會而言,並不是毫無道理。目前監院閒置,不妨在三權架構的修憲藍圖,將其轉型為人數較少、代表縣市平衡的國會一院,讓立院菁英集中到此處培養聲望與專業,改善國會整體形象,則上下兩院仍將有一百五十到兩百席。
2021/07/03 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2021/07/30 要頂住珍珠港誘惑,不能僅靠黨紀與法制約束,還要靠「領導力」。就這一點來看,中國拒絕上位霸主,提倡互可否決、新舊並存的俱樂部式國際秩序,不僅是理性抉擇,也符合古老的智慧:「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2006/04/14 小國像是以色列、北歐國家、西歐低地國以及新馬等,社會分歧與外部威脅不比台灣少,卻擁有遠比實力膨脹的國際影響,一個關鍵在於彼等勇於面對並推銷有利於己的「現狀」,勇於創造條件來接受或取銷「共識」。基於相同道理,這世界的「現狀」不會就容不下台灣,台灣也不需要害怕布胡的任何「共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我在愛培自閉症基金的頻道影片,有見到訓練師有用到平板。 其實,在應用行為分析制度,獎勵品,就有必要。 因為,這是強化動機的重要要素。 那麼,如何做? 就我的目標,主要以適應轉變能力的提升為主 事實上,社會有轉變,而且無法迴避。 對於星兒來說,突然的轉變,是無法一時適應。 在去年日劇,廚
Thumbnail
幾年前我告別了辛勤工作三十多年的職場生涯,不少朋友好奇詢問我,對於睡到自然醒的新生活型態倒底能否適應,其實我心中某種真切的感受一直不好意思跟朋友分享,擔心會被他們取笑。 此事說來話長,請容我細細道來。 當年身處跨國金融機構工作,參加過許多年度會議及各式公司活動,同事們白天大多以簡便工作餐為主,一
Thumbnail
初詣~當然是個日本字眼~意思就是新年第一天第一次到寺院或神宮祈福。 12/31人在大阪,不想去一些人潮集中處去倒數,於是就想著,初詣吧! 去年2024的元旦在東京,有見識到淺草寺的初詣人潮,人們排隊到了雷門外的馬路上還繞了好幾迴圈。 記憶中,大阪好像沒有這樣類似的景點,就想去之前為了藥師信仰巡
Thumbnail
2024年是充滿變動的一年,從研究所畢業到踏入職場,經歷了論文撰寫的壓力、求職的波折,以及職場適應的挑戰。在2025年,希望釐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設定明確目標,並養成運動、閱讀、記帳等良好習慣,學習新語言,拓展人脈,尋找新的賺錢管道。
Thumbnail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陳文茜  2024 時報出版 分類:散文  我們時代的答案不在美國當代,也不只在中國。而是全球競爭力,正在由西向東移。美國目前主導的反全球化是對歷史東西再平衡的戰略反擊。
由每年的會議可以看出,趨勢是一年比一年快速急迫,方針從消極減少碳排轉移到積極使用再生能源與碳捕捉,甚至因為氣候災害這座冰山已越來越難避開,也下令全人類要做好撞上冰山的準備(氣候末日因應之道),這些方針會以國家->政府->企業->個人的方式影響到我們生活,每一個歷史決策都影響著人類的未來航道。
訴諸戰爭的話,就是「征服」。不訴諸戰爭,是「接管」?這報告表明了一種關切中共的「灰色侵擾」達成控制台灣的目標。有一種公民防禦的現象,那是奠基在對於民主的真心信仰與喜歡。 有美國說過,美國政府要給台灣政府與人民更多的信心,當然包括國際參與。可惜
Thumbnail
G7財政部長會後聲明:G7關注中國全面採用的非市場政策和行為,損害成員國工人、產業及經濟韌性。G7將繼續監察相關潛在負面影響,並將考慮採取措施,確保實現符合WTO原則的公平競爭環境。 美國財長呼籲:G7應建立明確的統一戰線以對抗中國產能過剩!法國財長警告:要避免貿易戰!看來,美中貿易戰是不可避免的!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我在愛培自閉症基金的頻道影片,有見到訓練師有用到平板。 其實,在應用行為分析制度,獎勵品,就有必要。 因為,這是強化動機的重要要素。 那麼,如何做? 就我的目標,主要以適應轉變能力的提升為主 事實上,社會有轉變,而且無法迴避。 對於星兒來說,突然的轉變,是無法一時適應。 在去年日劇,廚
Thumbnail
幾年前我告別了辛勤工作三十多年的職場生涯,不少朋友好奇詢問我,對於睡到自然醒的新生活型態倒底能否適應,其實我心中某種真切的感受一直不好意思跟朋友分享,擔心會被他們取笑。 此事說來話長,請容我細細道來。 當年身處跨國金融機構工作,參加過許多年度會議及各式公司活動,同事們白天大多以簡便工作餐為主,一
Thumbnail
初詣~當然是個日本字眼~意思就是新年第一天第一次到寺院或神宮祈福。 12/31人在大阪,不想去一些人潮集中處去倒數,於是就想著,初詣吧! 去年2024的元旦在東京,有見識到淺草寺的初詣人潮,人們排隊到了雷門外的馬路上還繞了好幾迴圈。 記憶中,大阪好像沒有這樣類似的景點,就想去之前為了藥師信仰巡
Thumbnail
2024年是充滿變動的一年,從研究所畢業到踏入職場,經歷了論文撰寫的壓力、求職的波折,以及職場適應的挑戰。在2025年,希望釐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設定明確目標,並養成運動、閱讀、記帳等良好習慣,學習新語言,拓展人脈,尋找新的賺錢管道。
Thumbnail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陳文茜  2024 時報出版 分類:散文  我們時代的答案不在美國當代,也不只在中國。而是全球競爭力,正在由西向東移。美國目前主導的反全球化是對歷史東西再平衡的戰略反擊。
由每年的會議可以看出,趨勢是一年比一年快速急迫,方針從消極減少碳排轉移到積極使用再生能源與碳捕捉,甚至因為氣候災害這座冰山已越來越難避開,也下令全人類要做好撞上冰山的準備(氣候末日因應之道),這些方針會以國家->政府->企業->個人的方式影響到我們生活,每一個歷史決策都影響著人類的未來航道。
訴諸戰爭的話,就是「征服」。不訴諸戰爭,是「接管」?這報告表明了一種關切中共的「灰色侵擾」達成控制台灣的目標。有一種公民防禦的現象,那是奠基在對於民主的真心信仰與喜歡。 有美國說過,美國政府要給台灣政府與人民更多的信心,當然包括國際參與。可惜
Thumbnail
G7財政部長會後聲明:G7關注中國全面採用的非市場政策和行為,損害成員國工人、產業及經濟韌性。G7將繼續監察相關潛在負面影響,並將考慮採取措施,確保實現符合WTO原則的公平競爭環境。 美國財長呼籲:G7應建立明確的統一戰線以對抗中國產能過剩!法國財長警告:要避免貿易戰!看來,美中貿易戰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