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發生於韓國全羅南道海域的世越號船難震驚全球,一艘承載著476名乘客–其中325人是正準備前往濟州島進行畢業旅行的高中生–的船隻,翻覆並沉入水中,導致300多人死亡,其中250人為高中生。除了船長不顧乘客安危棄船,廣播不斷播放著請大家留在原地等待救援而使他們錯失逃命機會,政府緩慢且無效率的應對方式也使原本有機會活下來的生命就如此被海水無情吞噬。
而這本書為何叫做《謊言》呢?那些誇大不實、撇清和推究責任的報導和作法,只為了降低民怨,而被媒體帶風向的民眾,也與事件的「真實」產生了隔閡,一個又一個謊言,堆積出一個毫無根據的全貌。而《謊言》這本書,以站在搜救第一線民間潛水員羅梗水(原型為金冠灴)的角度,將所見所聞,以第一人稱小說敘事和採訪內容交錯呈現,文字儘管沉重,真實的令人窒息,卻非常衝擊、有深度,予人反思的空間。
「雖然我也猜到新聞多少有誇大報導,但五百人和八個人簡直是天壤之別!用八個人充當五百人的新聞,這分明是在對全體國民說謊阿!」(p.19)
那個在報導中被描述成「史上最大規模的救援工作」,五百名潛水員下海救人,而實際上,現場只有八名潛水員,而身為民間潛水員的他,也在接到請求支援的電話後,急趕過去現場,而那黃金七十二小時的救援時間早已過去,他們都很清楚,進入船內,撈起的不會再是活生生等待被救援的生命,而是一具具冰冷屍體,直到如今,他們都不知道為何,政府不在當下立刻下達營救指令,而僅是想盡辦法散播令人安心卻不實的消息,以躲避被譴責的壓力。
「不肯輕易放棄的朋友繼續追問:『一具遺體不是可以拿五百萬元?』(p.188)
一個不負責任的錯誤報導,讓這些不惜賭上健康甚至生命尋找遺體的民間潛水員,背負了愛財的名聲。而沒有任何組織的他們,得到的卻是,被國家當成「無」的待遇。
民間潛水員遭遇「無」的待遇
「在孟骨水道工作的潛水員,不是甲也不是乙、丙、丁,甲乙丙丁戊,我們排在戊…戊就等於無,是看不到的存在,不被當人看的存在,隨便使喚一下就丟掉的存在,我們得到的正是『無』的待遇。」(p.271)
這些沒有組織撐腰的民間潛水員,與海軍警合作救援,卻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待在駁船上的他們,不能如海警一般,三班輪替工作,駁船上一名醫生都沒有,潛入沈船內部的工作也完全交由民間潛水員來進行,冒著有非常大機率患上減壓症的他們,卻義無反顧的這樣進行著救援,相信著國家會負責到底。
相信國家的代價
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僅想著救援的潛水員們,只簽了張保密合約,沒有簽署任何醫療條款合約的他們,相信國家會對他們負責到底。
那些身心靈皆受創的潛水員,除了出現失眠、幻覺、幻聽,也都幾乎患上減壓症,無法再潛水。「輕微減壓症的患者可在幾個月內好轉,嚴重患者卻要醫治好幾年,若出現下半身麻痺、腎臟或心臟出現異常,也必須接受治療,但政府並沒有詳細調查潛水員各自的病情,只是單方面訂下日期,中斷補助。」(p.185)
那些身心嚴重受損的潛水員,因這些治療價格高昂,沒有政府的補助,只能中斷治療,留下一身後遺症,如果這是相信政府的代價,那句「不被當人看的存在,隨便使喚一下就丟掉的存在,我們得到的正是『無』的待遇。」(p.271)可是說的字字到位。
閱後心得
因為知道是真人真事改編,《謊言》讀起來格外沉重。那些只想著救人、情急下簽了不平等的保密合約的民間潛水員們,默默地用自己的健康和性命,換來了的不是感謝,而是因錯誤報導而得到的諷刺和國家的背棄,如果知道會落得這種下場,有人願意奉獻一切接受這場任務嗎?
而書中的原型人物為金冠灴,在書本出版前,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事故前,計畫和感情好的未婚妻步入禮堂,退休後成為潛水教練的他,在接受這場任務後,換得身心病痛、無法接觸擁抱的他推開了未婚妻、身體嚴重損壞的他不能再次潛水,那些所有說好的未來,都隨著罹難者一同沉入海底。
那些輿論壓力、非事實的風向、政府不負責任的態度,都成了借鏡,歷史是會不斷重演,抑或是從過往學習呢?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