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的作者比約恩·納蒂科·林德布拉德(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是一位瑞典人,他的人生經歷充滿了轉折與深刻的探索。他原本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在年僅26歲時就及即將成為跨國企業家最年輕的財務長。然而,他逐漸感到現代物質生活的空虛與不安,於是毅然放棄一切,前往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
重返世俗生活後,他經歷了一段艱難的適應期,飽受憂鬱與失眠折磨。但他將僧侶時期學到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一名演說家和作家,致力於分享接納、覺察與內心平靜的理念。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被診斷出罕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俗稱漸凍症)。然而,比約恩沒有選擇怨天尤人,而是接納這一切,用溫暖的文字與智慧向世界告別。
書中一開始,比約恩就提醒我們:「一旦封閉了情緒,就沒有這麼容易談笑、無憂無慮、幽默、自然和率真。」,他進一步提出了好奇:「受過這麼多年的教育,但有哪堂課教過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
這裡有意識的呼吸是指進行冥想,而念頭是指我們一天下來會有很多想法,我們的想法是透過我們的經驗、文化、教育而產生,因此我們很多的念頭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過去,有很主觀的見解,而這些想法或感受不見得總是理性,或是說,他們很常不理性!
我常聽到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我不夠好。
這是比約恩在書中寫下的一句話,也許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包含我在內。很多時候我忙著讓自己看起來很優秀,卻沒發現每當我們更優秀了,卻依然不滿意,那股我不夠好的聲音依然存在,他像是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大到我們常常被恐懼、焦慮、未知壟罩著。
我們常常會有自願性的心理痛苦而不自知,會覺得「我應該要多賺一點錢才夠用」、「我應該要更優秀才有價值」、「我應該要更瘦才會漂亮」、「我應該要更優秀才值得」,我們內心中有太多太多的「應該」,而也是這股應該讓我們痛苦,哪有什麼應該不應該。如果我們能夠練習轉念,痛苦很有可能在一瞬間就會被釋放,但轉念很不容易,需要累積。比約恩溫暖地提醒讀者:「你還在呼吸,你就在那裡,這本身就是值得開心的事情。」,這樣的簡單幸福,正是許多人忽視的內心富足。
神將最珍貴的珠寶藏在祂知道你永遠不會去找的地方—你的口袋裡。
自從開始看這本書,「我可能錯了」這句話時不時就會浮現在腦中,很神奇!因為長大後的我或我們不常去質疑,或是好奇這世界的運行方式,將很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我看到了很多人不快樂,我看到了很多人盲目的追求物質生活讓自己很累,我看到了很多不經大腦的人講出毫無邏輯的話,我看到很多人停止思考,我看到很多人害怕犯錯所以寧願待在舒適圈。
我也曾是那「很多人」的其中一員,直到我開始懷疑,這一切「可能錯了」,我開始閱讀如何讓自己獲得快樂人生的書籍,而書名大概就會有著「快樂」這兩個字,我開始嘗試斷捨離,讓不需要的物質慢慢離開我的生活,真正重要的東西就自然顯而易見,不斷閱讀、不斷思考、不斷跨出舒適圈,讓害怕犯錯的自己有越來越多的容錯空間。很幸運的是,我能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快樂與幸福。雖然如此,我至今還是會對許多的念頭去好奇,會不會「我可能錯了」呢。這份謙虛的態度幫助你我保持開放與成長的心態。
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
閱讀《我可能錯了》後,還是不免考量到許多現實的層面,畢竟專注於呼吸很難真正的去面對問題。但是在我大學的經驗裡,當時修了一門課,每堂課都會在下課的前五分鐘讓同學進行冥想,對於當時很容易有難過、焦慮、憂鬱情緒的我來說,那五分鐘顯得格外重要,即便我知道五分鐘過後,生命中的那些坎依然還在,但透過專注呼吸可以讓我停止思考那些令我擔憂的事情,感受到片刻的平靜和休息,明白當情緒來襲很難讓自己安定下來,但是過多的焦慮與情緒無助於事,而適當的休息反而能讓自己重拾力量。
本書帶給我的省思不僅在於它的智慧,更在於它讚揚誠信、坦承與良善的價值觀。這些看似基本的道理,其實很難真正實踐。而比約恩用他的一生證明,當他帶著這份信念生活,並且在離世時無悔且感激的告別。希望閱讀這本書的妳,也能從中找到對生活的新啟發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