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26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影片心得】Rich Tasks:讓吸引人的數學活動,成為問題解決的啟蒙

影片播放清單:Rich Learning with Dan Finkel
YT 頻道:@MathsPathway
主講:Dan Finkel

沒有聽過 Dan Finkel 的人,可以上 YouTube 搜尋看看他的名字──他是一名致力於數學教育的數學博士,也開發了許多很棒的教學資源。有幾項是推薦大家可以去瀏覽的:

🍁 先說說個人感想

這一套教學方法吸引我的點是,它在一套流程中涵括了讓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有意義,以及讓學生擁有自己的解題歷程,進而提升學生未來進行數學思考的自信。這很不容易,尤其現在雖然講求數學思考、素養,但學生往往缺乏動力和思考的切入點。這系列影片的活動,可以提供給學生不少成功的經驗。

非常建議大家去看原影片,你可以看到三位老師,如何個別執行一套 Rich Task,以及他們所使用的提問、說明技巧,也可以看到學生的反應。這也是我另一件覺得有趣的事,感覺他們的學生對於聽別人的想法,似乎不會那麼不耐煩(但這就扯得有點遠了)。

另外,我覺得這系列影片厲害的是,他呈現出了一套,可以帶得走的活動設計邏輯,是能讓學生對於思考數學感到有趣、較沒有壓力的。很值得了解看看。


Rich Tasks 是什麼?

其實這一系列的播放清單叫做 Rich Learning with Dan Finkel,所以 Rich Tasks 原則上就是「促進 Rich Learning 的任務」。

我認為大家可以在這裡先暫停想一下,怎麼樣的學習你會認為是「rich」的?

小提醒:這裡的 rich 不是針對教室、教學、或是媒體與載體,而是學生的學習

※※※

簡單思考完後,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Dan Finkel 的 Rich Tasks 內容吧!


Rich Tasks 是一個可以研究的和數學有關的問題,例如:

  • 如何在拈 Nim(一個數學益智遊戲)中獲勝?
  • 為什麼這個數學魔術會成功?
  • 可平方數當中有什麼規律?

當老師把這些問題布達給學生時,自然期待學生可以透過試誤、推理、歸納等等方式,體會到數學思考的價值。那麼要如何確保學生帶著意識進行活動,並且有所收穫?你會需要用到以下的步驟

Rich Tasks 課堂執行步驟

Step 1. 呈現任務:點燃好奇心

在本步驟中,教師向同學展示本次要研究的任務。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去點燃學生的好奇心,重點是搔到癢處,讓任務變得令人無法抗拒。以下舉幾個例子:

如果這個 Rich Task 是對戰遊戲類型(例如拈 Nim):

  • 宣稱自己是某某遊戲大師
  • 老師可以說:「你可以嘗試竊取我的戰術,納為己用。」

其他通用型的技巧:

  • 讓問題清晰,佈達時盡量簡潔(減少花在「佈達問題」上的時間)
    反例:數獨等複雜益智遊戲,講解規則的時間就稍長了一些。
  • 製造驚喜或者衝突
    例:「9 是可平方數,16 是可平方數,那 13 呢?」之後揭曉其實在我們的定義中,13 也是可平方數。然後就可以接下去討論這個「特殊」的數的性質。
  • 提出有蹊蹺的地方,只把事情解釋到一半,就讓他們開始操作
    不要輕易認可學生的回覆,或給出具體策略。
  • 其他引發學生情緒的方法
    邀請學生一起跟老師玩遊戲、視覺文字描述的輔助、競爭或合作......

常用的問句

  • 「你認為這是一場機會遊戲,還是技巧遊戲?」
  • 「你能找到一個不符合規則的情況嗎?」
⚠️ 在這裡要特別留意,這個階段要做的事情,並不是給予提示和方向。而是單純的啟動任務,即使他們不知道將通往何方。我認為的原因有二:一是讓學生能夠最大程度擁有自己的解題歷程,不只是跟著老師計算而已;第二我認為,這才是真實問題解決時會遇到的狀況(不會有老師提供他完整策略)。
所以,勢必得要留足夠大的空間與時間,才能讓學生達成我們 Rich Learning 的目的,也就是成為成熟、獨立的問題解決者(problem solver)。

Step 2. 進行任務:Productive Struggle

接下來學生們會進入任務的討論、思考與實驗當中,在這個環節的目標是讓學生可以在「成就」與「挑戰」間保持平衡。其實換句話說就是維持在心流的狀態。而這裡也分別有幾項策略,可以針對不同的狀況使用:

在任務佈達的一開始(降低學生的挑戰):

  • 需要做到的事情:讓學生都理解任務,並覺得自己能夠開始
  • 可以輔助的方式:重新講解一遍、把問題變得簡單一些、示範換個角度思考等等。
    只要不是直接告訴正確路徑,而是「示範思考的方式」,提示的內容就有機會可以遷移到其他問題解決情境當中。

如果學生已經解開(提高學生的挑戰):

  • 請學生說服你
    也可請學生準備好說明的方式,包含答案、原因、解題歷程、策略等等
  • 額外任務
    1. 「現在給你另一個情境,你能夠不用實際操弄歷程,直接用你的理論告訴我結果嗎?」
    2. 「恭喜你們成為 XX 遊戲大師,下一個挑戰是向其他人解釋如何成為 XX 遊戲大師
    3. 「為了支持你的主張,你能舉出三個例子嗎?」
除了挑戰面向,成就面向也是老師須要謹記在心的。本小節的名稱是 Productive Struggle,主講人在影片當中提到,我們常常認為掙扎是痛苦的,甚至是當學生卡在問題當中掙扎時,我們也會於心不忍;但若這個掙扎是「Productive」,意味著這樣的撞牆是有意義的,那麼老師也可以去支持學生進行這樣的學習。
可以運用具體的稱讚與肯定、期許,以及成長型思維、正向教養等方法進行。

影片中提到的一個支持學生的方式,我認為很有趣,也在這邊提出和大家分享。教師在進行提示時,先把題目換成了比較簡單的版本,然後說──「當老師們、甚至是科學家需要把一個問題解決時,我們都不忌諱把問題變簡單」。用這樣的方式去讓學生自然而然地使用這項經驗智慧,我認為是一件很聰明的事。

補充:教師自我的角色定位

教師在任務進行中最好可以只做到「提點」的工作,而非教學。有幾項大原則可以採納:

  1. 以問題回應學生,而不是用答案回應
    通常學生問問題時,是要尋求確認,但其實學生可以自己做到這件事。可以透過問句指導學生如何檢核自己的答案和想法(例如設下情境);又或者在學生卡關時,先提出學生已經完成的部分結論,接著指出矛盾的部分,接著詢問學生「你可以怎麼修正你的理論?」
  2. 讓同儕彼此協助
    有幾個方法可以做到這件事,這裡舉幾個例子:(1) 讓同組成員檢查,揪出彼此的錯誤。(2) 向對方解釋事情 (3) 挑戰彼此 (4) 分享做法。有關 (4) 的實踐,一開始可以加上一段讚美:「我看見我們當中有人有一個很棒的想法,想請你分享看看。」

當然,需要時還是可以伸出援手提示的。

可以仔細想想影片中提到的這段話:「理想狀況下,許多學生可能根本不需要老師。並且事實上,在進行任務時,老師可能會比其他事情都更讓人分心。」

Step 3. 收尾:回顧自己的成就

這一個常常被忽略的步驟尤為重要,因為決定了學生是「數學問題解決者」或僅僅是「課堂裡的路人」。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學生真正擁有這堂課的數學解題經驗

可以在課程的結尾使用以下幾種作法:

  • 具體稱讚
  • 學生展示成果:全班分享或配對分享(這樣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
    做錯的歷程也可以分享,例如:「剛剛這桌好像以為自己找到答案,但是後來覺得好像怪怪的,可以告訴我們發生什麼事嗎?」
  • 提供特定工具、框架或視覺化的方式,幫助學生得出結論與解釋
    例 1:「如果你還沒有統整出一個理論,你可以開始嘗試統整出理論或猜想,然後用幾個例子來支持它」
    例 2:「你可以把不同情況畫成表格嗎?」
    例 3:「喔 XX 同學你是說這樣嗎?」(邊把同學的口頭回應轉化成圖像繪製在白板上)
  • 教師說明任務重點
  • 強調學生所取得的進步
    「畢竟課堂一開始不明朗的事情,被你想出了成果,這不是很棒嗎!」
  • 強調思考歷程
    例如「你嘗試歸納出了通則」「你沒有放棄」「我們做了 A、B、C 三個步驟」等等。
  • 給予他們提出的論點的所有權

補充:Ownership - 論點的所有權

關於論點的所有權,學生可以從三方面去體會:

  1. 這些論點是他們願意堅持下去,並從錯誤中學習才能得到的。
  2. 現在你能不能用這個結論與研究歷程,去面對/預測未來?(例如其他益智遊戲,可能都需要樹狀圖分析)
  3. 我能不能向其他人(家人)展示這項活動?能的話,那就代表這個學習變成你的了。
學生看見他們「為理解而付出努力」的過程,並認知到這可以使他們成長;教師再補充,雖然很難,但這是一種大腦的鍛鍊,也是在經歷一位數學家每天會做的事情,就是解決問題。

有關 Rich Tasks 實施的影片內容大致涵蓋在以上的小節當中,在實施時記得控制自己不要限制了學生的思路,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擁有他自己思考歷程,才能達成未來自主解決問題的目標。

當然這件事情要成就,需要多方面資源的到位,例如合適的空堂時間先作為學生們第一次試水溫的學習、引人入勝的 Rich Tasks(需要的請參文章開頭處)、......

而老師自己,也是一個需要預備的關鍵角色!

⭐ 重要:如何預備 Rich Tasks?

第一就是自己要對素材非常的熟悉,至少給自己半小時的時間去熟讀,並且要預測學生的反應,愈多元愈好,再去預備自己可能會用到的回應與提示。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對於素材只有片面的了解(例如:覺得問題只有一種解法),那我們在回應學生時,就沒辦法讓學生有 100% 的自由。我們會無意間把問題的解法可能性縮小到你唯一知道的那部分。

第二,決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傳統的課堂,目標可能會是該領域相關的知識、情意、技能。但在這堂課中,請先著重於反映出 Rich Tasks 價值的目標,如找出規律、做出猜想、捍衛/批評別人的論點。這些不只是寫在自己的教案上,也可以寫在黑板上。

最後,讓自己先習慣「傾聽學生」和「稱讚學生」。學生們可能第一次進行這樣同時具有自由度和挑戰性的任務,需要教師仔細地聆聽,確認應該給予怎樣的幫助;也需要教師真心的讚賞,讓學生可以看見自己的努力,慢慢前進。


最後讓我用影片中的一段話進行收尾,期待我們的教室中可以出現愈來愈多自主解決問題的小小數學家:

My dream classroom is one where I can take a step back, and students are so curios to learn and so competent as problem solvers, that nothing can stop them from engaging in their learning.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