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07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想過及格的退休生活,可以「準備」、「避免」和「調整」這三件事

上篇文提了三個自己不太鼓勵「為了退休而退休」的理由,包括:退休後要為自己的生活負全責,無法把不如意再推卸到工作上;退休前對退休存有過度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在退休後多半會破滅以及退休蜜月期過後,迎接自己的可能是空虛和失落。

理智上知道有這些問題,但現實上我還還是抵不住內心的渴望毅然選擇退休。正如同我另一篇文“退休或許就是告別自己將就的人生"所說,「別人以為我現在退休要很強的決心和勇氣,其實如果我真的那麼有決心勇氣,早二十年就離職轉行了。現在離開,不過是經過準備計算,毫無損失毫不冒險的行為。」

是的,我有退休的心理準備,也計算了退休後的財務需求,所以即使我不是很確定自己想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但在退休後也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生活習慣,好讓自己過著趨近理想的退休生活。

很來我察覺自己對退休生活的期望標準蠻低的,我認為「只要退休後的每一天,比以前上班工作的時候心情好,就是及格的退休生活了。」目前我覺得分數及格,每天心情都不錯!

其實退休後,多數的日子就是坐在桌前喝茶喝咖啡,但也有滋有味的。


標準低有標準低的好處,這樣失望少,進步空間大。先過上及格的退休生活,大概就會有信心往美好的退休生活繼續努力。要過好及格的退休生活,我想,先做好一項「準備」、一個「避免」和一種「調整」這三件事,應該就差不多了:

一、準備「無後顧之憂」的退休金

這大概是我唯一在退休前,有預先做準備,也知道自己具體目標的退休規畫。

我指的「無後顧之憂」,是指能夠支應每個月食衣住行基本生活開銷和滿足休閒娛樂的需求。長遠一點看,老後的照護、醫療也需要有安全的保障。在此基礎上,我去計算我的退休準備,足夠支應了,對我才算是「無後顧之憂」。

到底這筆金額要準備多少,每個人有不同的需求和考量。我的盤算大致有「簡單生活版」(例如之前以為的每月三萬元),或是行有餘力能存到「自由輕奢版」(能支應我愛亂買的毛病和任性吃喝玩樂的自由)。

有些對公教人員有偏見的人,總會酸我們有月退休金,當然不用為退休發愁。有些搞不清楚狀況,或是刻意生事的人,甚至會說我們的退休金有18 趴,退休公教人員是社會的米蟲。

先澄清一件事:

我沒有18趴、我沒有18趴、我沒有18趴!


畢竟,年金改革三不五時就要被拿來吵一吵,一般人也總是人云亦云的批評退休公教人員領太多。退休後,我才知道連自己長輩親戚都以為我的退休金有18%優惠存款,就算我否認,他們半信半疑的表情還是讓我很無力。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我的退休金跟18 趴是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早在1995年之後入職的教師就沒有18趴年資了。我曾經有過一年半的年資,但經過幾次年改變革,2021年所有的優惠利率就全部回歸現有的銀行存款利率,簡單說就是18趴歸零。我是2022年退休的,所以退休的時候,根本連一次18趴優惠利率都沒存過自然也沒領過。

想到曾被外人酸了快30年說我是18趴的既得利益者,真有點心累!

其實我從以前就贊成年金改革。雖然明知自己也是被改革的對象,但我總覺得退休的人領的比在職工作的人領得多,是件奇怪又不合理的事。再加上我知道公教人員是最容易被抓來批評改革的對象,另一方面,新聞報導又時不時提醒我們退撫基金在某一年即將破產,所以即使知道撐到一定年資退休後可以領月退,我還是有強烈不安全感,因為不知道一次次的年改後,自己的退休金最後會剩下多少?

我是個很實際又有些悲觀的人,沒有一廂情願以為自己有月退金就算是無後顧之憂了。在八年前打定主意一旦時間到就退休時,我就擬定了一套退休財務規劃。目標是:就算年改到最後退休金為零,我還是能存有足夠的退休金可以過「自由輕奢版」的餘生。在月退休金不幸歸零之前,現在每個月還能領到退休金,簡直就像意外之財,這樣想,退休後心情會好一點!

磕磕絆絆的,自己準備的退休金額度總隨著大環境市場起起落落。很慚愧的是,我根本沒有網路上那些投資達人、理財網紅傲人的績效,還做過不少虧損的投資。我也不會計算(也懶得計算)什麼年化報酬率,我只是在每年最後一兩天把總資產計算一下,如果增加的金額比當年度工作收入總和還多,就算投資有賺錢。這八年來,從資產整體數字來看,算是有感的增加,而年領股息距離可以完全超越退休金,大概明後年度可以達標吧(希望)!

說真的,我周遭的同事或同在教育圈的朋友,也未必覺得自己是捧著鐵飯碗,可以高枕無憂。年輕一點的老師甚至會抵觸自己每月被扣那麼多的退撫金,投資績效差而且還有破產隱憂。最近聽聞好幾個朋友同事分享他們投資理財的心路歷程,可見大家都知道退休金還是靠自己比較保險。

二、避免退休後社交孤立

其實工作時,校長就很被孤立了。辦公室只有自己一個人,一般老師平常沒事也不會來找校長聊天,團購也不會揪我,吃飯一個人吃⋯但至少每天開會討論公事、來賓到訪、應對家長等工作還是有大量說話以及和人互動的機會,雖然有些互動也不是很想要⋯

一旦退休後,至少七成的人際網絡是幾乎斷了線的。如果沒有加入某些團體或擔任志工,平常又是一個人住,再加上過去沒有建立“非工作純交情”的人際關係網,說不定每天根本都說不到一句話,最後的下場大概就是淪為失語的孤單老人。

我是不太明白為什麼有人退休後要把同事電話都刪了。或許,對某些叱吒職場多年的人來說,職業和興趣是可以一刀切的,歸零才能重新出發。但是我覺得這兩者不必然是互斥的關係,職場上的人際互動未必會影響自己的退休生活,尤其像我這種師範院校畢業又在教育圈工作到退休的人,同學、朋友和同事幾乎都在同一個圈子,更不可能在退休後全部斷了聯絡。

當然,我會知所進退的不在上班時間打擾其他還在上班的人,也深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可能教育圈還是比較有人情味吧,即使退休,逢年過節甚至自己生日時,以前學校的同事卡著點透過通訊軟體專程為自己獻上祝福,仍然是很窩心的事。更別提假期大家能相約旅遊或聚餐聊天。所以,我不可能刪除同事們的聯絡方式。

我贊成退休後可以斷了以往工作上某些不得不的交際互動,也同意人過50歲,不用再浪費時間應付不喜歡的朋友;但我同時也發現,有些早年相交不深或和自己不是那麼契合的人,此刻如果有機會再互動相處,說不定會發現經過數十年社會和工作的歷練,彼此的心境閱歷都會有所變化,有些人成長的幅度會讓自己覺得望塵莫及,自己可以向他們多學習,有些人則說不定能成為自己很聊得來的朋友。所以,退休後的交友不用畫地自限,還是可以多給彼此一些機會擴大交友圈。

不讓自己陷入社交孤立,有三個方法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事:

1、朋友同學群組要記得時不時冒出水面和大家互動,不要只會潛水按讚

除非那些群組的人真的和你道不同不相為謀,乾脆早早退群,否則定期和成員互動是和社會保持連結的好方法。光在他們的臉書按讚或只在群組裡已讀不回是無法深化彼此交情的,適時給些回應,有時會得到意外的驚喜。

2.主動和聊得的來的朋友聯繫

這幾年陸續有些同學退休了,過去30年來,除了同學會,我們彼此可能都沒有私下聯繫,幸好現在通訊軟體太方便了,有時透過適時的問候關心,還能找回不少流失的友誼。有遠在美國的同學,在失聯20年後,再次聯繫上,時不時交流彼此的園藝心得。

去年底也是因為主動和退休的同學聯繫,得以到台南找同學一起出遊、一起聽音樂會,再互相分享退休經驗,之後自然又多了旅伴和聊天談心的好朋友。

3.主動安排或參與朋友或同學的聚會。

有位校長班的同學,她還沒退休,但這幾年來,她很積極的策畫辦理我們這些同學每年寒暑假的旅遊,而且鼓勵大家攜伴參加,果然我們的感情愈來愈好,連校長們的太太或先生也都變成好朋友,她說這是在為未來的退休生活鋪路,她希望退休後能有一群一起開心玩的夥伴,人數還得足夠成團找旅行社,真是有遠見!我也受惠了。

另外有一位早我幾年退休的朋友,在我一退休,就邀請我加入一個讀書會,裡面在職和退休的人都有,形式是每個月聚會讀一本書,大家輪流擔任導讀。感謝她的邀請,現在每個月能夠讀一本書,能有一次聚會聆聽別人談書也談人生、是很棒的學習。

當然不能總是被動等別人救援邀約,我的房屋整修完後,因為大家都有好奇心,我也順勢辦了幾次聚會和餐敘。不同的聚會有同事、有同學(高中、大學、校長班),賓主盡歡,甚至還有下一攤的約定。這些聚會都讓自己在退出職場後,依然保有不錯的人際互動和學習動力。

未來努力的方向是希望透過參與其他活動或課程,拓展一下人際圈,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

三、調整生活的目標,抱持自在彈性但主動積極的心態

讀過不少關於退休的文章都提醒退休後生活一定要有重心,以免陷於既無聊又自覺無用的日子,輕則寂寞憂鬱,重則生病失智。

可是對於習慣把工作當成生活重心的我來說,退休之後沒有工作當然就沒有重心了啊!何況像我這種為了退休而退休的人來說,因為沒有退休規劃,也沒有培養出什麼長久的興趣,暫時難以找到取代工作的重心。

退休前其實也有點擔心這樣子日後生活會不會不好?甚至剛退休那段時間,別人問我做什麼而我回答什麼都沒做時,彼此還會有些尷尬

但現在退休也過了一年半多了,或許自己仍處於退休蜜月期吧,我開始覺得,退休之後,生活可以沒有重心,日子也可以過得沒有結構化,這不正是自己原本幻想的"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的日子”嗎?

有時前一天晚上已經想好隔天要做什麼了,可是一覺醒來突然改變主意,我覺得自己高興就好,退休過日子既不是工作也不是責任,無需對別人交待。偶爾朋友同學忽然邀約聚會餐敘或來個小旅行,只要時間不衝突,我都欣然參加,這就像平淡生活中的小彩蛋一樣,有些變化也很開心。

退休之後生活可以沒有重心,但自己不能把日子過得無聊而悲慘,覺得自己乏人聞問怨天尤人。要過好沒結構沒重心卻又不無聊自憐的退休生活,至少要先把生活的目標調整成「非工作模式」—我說的「工作模式」目標是指重視外在的肯定獎勵以及結果導向的評量標準。

而調整成「非工作模式」的生活目標則是指重視內在的愉悅滿足以及享受每一天的日常體驗。

要調整成「非工作模式」的生活目標,我建議從以下三件事做起:

1.不要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或情感寄託在家人或朋友身上,但可以多為他們服務付出

有些退休的人,依然懷念職場上的風光,對現在的冷清生活倍感失落;也有人的生活重心居然就是在等家人下班或放假日,因為這樣才有人說話作伴;有人害怕獨處,覺得退休後的自己沒有同事朋友邀約,可悲又可憐。但現實就是沒有人是繞著別人的日子打轉,自己的日子要自己過好。

別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寄託在別人身上,甚至渴望別人拯救自己的寂寞。但可以轉個念,因為自己退休有空了,不妨多為家人朋友服務一下。例如像我,退休後比其他家人有空,所以上班日必須處理的各種雜事,我可以為家人代勞;又例如另一位朋友原本因為工作忙碌,她和伴侶天天都只能外食,退休後她開始為自己和另一半準備每日三餐,本來有點反對她太早退休的另一半,現在反而覺得她退休後,兩人的生活品質提高了;還有一位退休的前同事,退休後帶著她高齡九十歲的母親環島旅行……

不要因為自己的退休,造成周遭家人朋友的壓力。如果退休後,反而能讓他們覺得身邊有個退休人士真是太方便、太好用了(當然是在合理且自己樂意的範圍),那麼自己應該也會覺得自己退休的很有意義。

2.掌握生活作息的主動權,盡量維持規律的睡眠和起床時間

可能有人覺得退休就是可以任性過日子,要睡覺睡到自然醒,追劇追到徹夜未眠。這種生活偶一為之還好,如果天天這麼過,最後可能就是天天頭昏腦脹神智不清;再不就是開始有睡眠障礙,想睡睡不著;想醒醒不了,完全喪失生活主動權。

日本精神科醫生保坂隆認為“擁有自由的時間,不等於要過散漫的生活!”,他提出為自己建立起一天的行程,並且按照行程去執行。像是早上幾點起床、幾點要吃飯,只要訂下這些時間,生活就會有清楚的劃分。

目前的我還無法也暫時不想為自己建立每日行程(可能以前身不由己太久,現在還是想保有自主彈性),以前工作時,是不得不早起上班,現在反而幾乎每天都能規律的在大約十點半上床,六點起床。勵志書說叫醒自己的是熱情或夢想,我還找不到熱情或夢想,只是覺得每天醒來就可以開始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吃一頓豐盛好吃的早餐),就還蠻有吸引力的。

維持規律作息,至少讓我能掌握自己每天"清醒可用"的時間,無論想出門或在家,規律的睡眠和起床時間,讓我退休後的生活不致糊裡糊塗,空虛茫然度過每一天。

3.保持生活中的彈性,但仍持續探索和學習各種可能性

其實退休前,我一度想嘗試轉換跑道,去應徵以前沒做過的工作或先去考其他專業證照,不過一退休因為搬家整修房子沒空進行,後來則是覺得目前過得還算愉快,也想給自己多些思考探索的時間,就暫時沒再進行轉換跑道計畫。

就如同前面所說,我選擇每天自在隨興過日子,有好朋友的邀約就出門、有感興趣的活動就報名,沒事就一個人在家看書、聽音樂。其實自己也不是沒有培養興趣,這些年來我興趣都換好幾樣了。我的校長同學們送我的退休禮物是電鑽,因為那時正著迷養鹿角蕨,上板需要鑽孔、鎖螺絲,有電鑽方便些,只是房子整修後,鹿角蕨也長大了,家裡放不了幾板,然後我又喜新厭舊的開始找別的興趣了。興趣換來換去的過程很花錢,但也還蠻有意思的。

前兩個星期因為受到另一位退休同事的刺激,決定好好鍛練身體、培養肌力。目前正在尋覓體驗合適的教練和健身房。之後還打算去學個樂器或一種語言,心很大、行動力很弱,進度慢吞吞的,但有時間、有能力、有自主性可以決定自己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的感覺很好。

四、結語

總之,退休生活是自己打造自己體驗,無需證明或表演給別人看。如果退休後的每一天都過得自在而愉快,沒有無謂的憂慮也不用把時間塞得滿滿的,但是一天過完,覺得這天過得很快很舒服,我覺得就是個很好的退休日子,及格了,而且還可以慢慢追求進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