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何擔任一位菩薩:第五地

    第五地的菩薩:遠離十二法

    一、遠離親白衣。二、遠離比丘尼。三、遠離惜他家。四、遠離無益談處。五、遠離瞋恚 。六、遠離自大。七、遠離蔑人。八、遠離十不善道。九、遠離大慢。十、遠離自用。十一、遠離顛倒。十二、遠離婬怒癡。

    以下分別解釋。

    一、遠離親白衣:在第一地裡菩薩出家了,出家前大多有生身父母、兄弟姊妹等親人,就是菩薩的親白衣。白衣,即是在家的居士。如果常跟親白衣在一起,恩愛之情又會濃厚起來,難免受到俗情影響而難以修行。

    二、遠離比丘尼:這是針對比丘所說。我們知道佛陀當年是非常不容易才允許女性出家的,因此制訂的規則主要是針對比丘。若換成現代,比丘尼們則應當「遠離比丘」,意思是「男女授受不親」。當然,如果是共同進行弘法、聽法,則不在此限。

    三、遠離慳惜他家:慳惜,是嫉妒之意。意思是不要嫉妒別人家的種種。

    四、遠離無益談處:菩薩只要有談話,都是利益他人;只要有聽聞別人談話,都是為了學習有益的佛法與知識。因此,與上述無關的,稱為「無益談處」。例如,公園裡太太們說三道四談論鄰居的種種八卦,或是電視上名嘴評論新聞人物的種種是非,都是無益談處,菩薩應遠離之。

    五、遠離瞋恚:佛陀特別強調「莫生氣」,瞋是發出來的怒氣,恚是隱藏於內心的怒氣。怒氣對身心均有大害,應遠離之。

    至於如何遠離瞋恚?首先應提醒自己,怒氣對身心均有大害。醫療領域近年發現,許多難以治癒的疾病如癌症、糖尿病、一些神經退化疾病,都有「不原諒之怒」在其中成為致病因。其次,怒往往是針對某一個人在某一件事或多件事上的表現。此時應試著轉念,以新觀點來看待此人此事。如果無法用新觀點來看待,可以詢問其他人的看法或參考其他修養高者的看法,通常可獲得新的觀點。例如,婆婆不滿媳婦常不打招呼,跟媳婦的朋友聊天後發現她的性格從來是心高氣傲,因此能理解:「她就是這種心高氣傲的人,當然會這麼做,她還能怎麼樣呢?」第三,要了解某些人其實是生病了,生了失智的病或是精神的病。這些人無需責怪他們,因為他們的腦已經損壞了,相當可憐,需要去看醫生。第四,要了解某些人的慣有行為其實是前世帶來的習氣,例如某些人常有色欲行為,其前世可能是豬;某些人常有暴力行為,其前世可能是熊、老虎等殘暴的動物。第六、將自己的思想焦點專注於正向的事物上,例如:美好充滿意義的工作、上班場所和氣的人們、周遭人的優點、美麗的風景、報紙上的好人好事。時時培養欣賞、讚歎、感恩、慈愛的心情,自然能轉化心中的怒氣了。

    六、遠離自大:自大就是認為自己很偉大、別人都不如我,要遠離這種心態。

    七、遠離蔑人:不應在心中、言語或行為上輕蔑他人。

    八、遠離十不善道:十不善道是「貪、瞋、邪見、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殺、盜、淫」。

    九、遠離大慢:大慢就是「增上慢」:對於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卻起高傲自大之心,以為自己已得、已悟。如經論中常舉示的未得謂得、未觸謂觸、未證謂證等。

    十、遠離自用:自用是「自行其是,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如秦朝末年的項羽。

    十一、遠離顛倒:顛倒指的是「四顛倒」:常、樂、我、淨。意思是我們應當遠離這樣的看法:「世間有不變的事物(常) 」、「世間有不變的快樂(樂)」、「世間的眾生或事物有不變的自性(我)」、「世間的物質(包括人的身體)是清淨的」

    十二、遠離婬怒癡:佛陀再次強調了遠離三毒-貪欲、憤怒、愚癡-的重要性。婬指的是「貪」,包括:愛(恩愛)、染、求、著、慳、諂、憍、掉舉。(以上出自印順導師:「成佛之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