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擔任一位菩薩:第六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應生憂愁之心。例如,有人捐錢給慈善團體後,才憂心自己的生活費夠不夠用。

三、見有所索心不沒:見眾生來跟自己索求東西,不會因此而退沒布施之心、甚至是自己的菩提心。這裡要提一個故事: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原本也是發菩提心、做菩薩的,因為有一次天人化做青年來向他索求眼珠治母親的病,他自挖眼珠給了以後,又被青年放在地上踩踏,他感到不值,感到眾生難度,就退失了菩提心,成為阿羅漢。

當然,如果由我們去成為這個故事的主角,我們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只是無論如何,都不要為眾生感到氣惱、悲哀,不要退失自己的菩提心。

四、所有物布施:自己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拿來布施。佛陀所說的「不應為」指的是不應吝嗇自己的所有物。

五、布施之後心不悔:布施之後心不應當後悔。例如上述舍利弗尊者的故事,或者是現世中,有人布施之後才感到後悔,想拿回自己的所有物,這是不正確的。

六、不疑深法:不要懷疑深奧的佛法。有人可能會問,因為深奧,所以才會有疑問啊!這裡指的「疑」是指「不願相信」。其實,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並且:信為手,人有手入佛法寶山便自在能取。因此,對於佛法,先相信了以後,再漸次去學習、理解深奧的部分就可以了。

raw-image



匯集了島內和島外的各種旅行心得,分享各地值得一遊一探的事物,帶給大家輕鬆悠閒的愉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第五地的菩薩:遠離十二法 一、遠離親白衣。二、遠離比丘尼。三、遠離惜他家。四、遠離無益談處。五、遠離瞋恚 。六、遠離自大。七、遠離蔑人。八、遠離十不善道。九、遠離大慢。十、遠離自用。十一、遠離顛倒。十二、遠離婬怒癡。 以下分別解釋。 一、遠離親白衣:在第一地裡菩薩出家了,出家前大多有生身父母、
知道孩子喜歡什麼,也讓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先together with him/her(喜好),再漸漸引導 硬梆梆的容易破。(關係) 人要有彈性,關於食物的禁忌,沒有什麼絕對。 當一個可以yes的媽媽,而不是「想到媽媽就是No」那以後什麼都不跟妳講。 表現出「不管怎麼樣,媽媽永遠在。」
第四地的菩薩,不捨十法: 一、不捨阿蘭若住處;二、少欲;三、知足;四、不捨頭陀功德;五、不捨戒;六、穢惡諸欲;七:厭世間心;八、捨一切所有,九者:心不沒;十者、不惜一切物。 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捨阿蘭若住處:不捨棄寂靜住處,又能超越二乘心,有救度眾生的大悲心。 二、少欲:對於自身所需之物,
第三地的菩薩,滿足五法: 一、多學問無厭足;二、淨法施亦不自高;三、莊嚴佛國土亦不自高;四、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五、住慚愧處。 以下分別解釋。 一、多學問無厭足:對於各種有益於眾生的學問,不應感到「這樣就滿足了」,而應把握良機、時時學習。 二、淨法施亦不自高:能布施清淨的法給予
第二地的菩薩,常念八法: 一、戒清淨;二、知恩報恩;三、住忍辱;四、受歡喜;五、不捨一切眾生;六、入大悲心;七:信師恭敬諮受;八、勤求諸波羅蜜。 以下分別解釋。 一、戒清淨:不能有成為聲聞、辟支佛的心,並且不破戒。 我們在這世間,最基本的是持好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
經歷了前一晚精采的夜間生態導覽(藍海屋潛水渡假村主辦,Klook網站代理),終於體會導覽人員的專業和風趣有多重要。本次導覽前,女兒說她好想睡,不想參加了,我請她先參加一下下。沒想到參加到一半就因為導覽的聖男哥哥講得生動有趣而醒了過來,全程參與完成! 究竟是怎麼個風趣法?比如,聖男問大家覺得「蘭嶼角
第五地的菩薩:遠離十二法 一、遠離親白衣。二、遠離比丘尼。三、遠離惜他家。四、遠離無益談處。五、遠離瞋恚 。六、遠離自大。七、遠離蔑人。八、遠離十不善道。九、遠離大慢。十、遠離自用。十一、遠離顛倒。十二、遠離婬怒癡。 以下分別解釋。 一、遠離親白衣:在第一地裡菩薩出家了,出家前大多有生身父母、
知道孩子喜歡什麼,也讓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先together with him/her(喜好),再漸漸引導 硬梆梆的容易破。(關係) 人要有彈性,關於食物的禁忌,沒有什麼絕對。 當一個可以yes的媽媽,而不是「想到媽媽就是No」那以後什麼都不跟妳講。 表現出「不管怎麼樣,媽媽永遠在。」
第四地的菩薩,不捨十法: 一、不捨阿蘭若住處;二、少欲;三、知足;四、不捨頭陀功德;五、不捨戒;六、穢惡諸欲;七:厭世間心;八、捨一切所有,九者:心不沒;十者、不惜一切物。 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捨阿蘭若住處:不捨棄寂靜住處,又能超越二乘心,有救度眾生的大悲心。 二、少欲:對於自身所需之物,
第三地的菩薩,滿足五法: 一、多學問無厭足;二、淨法施亦不自高;三、莊嚴佛國土亦不自高;四、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五、住慚愧處。 以下分別解釋。 一、多學問無厭足:對於各種有益於眾生的學問,不應感到「這樣就滿足了」,而應把握良機、時時學習。 二、淨法施亦不自高:能布施清淨的法給予
第二地的菩薩,常念八法: 一、戒清淨;二、知恩報恩;三、住忍辱;四、受歡喜;五、不捨一切眾生;六、入大悲心;七:信師恭敬諮受;八、勤求諸波羅蜜。 以下分別解釋。 一、戒清淨:不能有成為聲聞、辟支佛的心,並且不破戒。 我們在這世間,最基本的是持好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
經歷了前一晚精采的夜間生態導覽(藍海屋潛水渡假村主辦,Klook網站代理),終於體會導覽人員的專業和風趣有多重要。本次導覽前,女兒說她好想睡,不想參加了,我請她先參加一下下。沒想到參加到一半就因為導覽的聖男哥哥講得生動有趣而醒了過來,全程參與完成! 究竟是怎麼個風趣法?比如,聖男問大家覺得「蘭嶼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發趣品第二十:若菩薩摩訶薩具足六波羅蜜、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分、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具足滿,斷一切煩惱及習,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十地中當知如佛。菩薩摩訶薩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波羅蜜,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Thumbnail
第九地的菩薩應具足十二法: 一、受無邊世界所度之分:十方無量世界中眾生,如諸佛法所應度者而度脫之。 二、得如所願:因為六波羅蜜具足。 三、知諸天、龍、夜叉、犍闥婆語:因為具有辭辯力。 四、胎生成就:菩薩的「胎生」,亦即從母胎中出生,只是看起來的現象。實際上菩薩是化生。 五、家成就:常在大戶
Thumbnail
第八地的菩薩應具足初五法、次五法。 初五法:順入眾生心、遊戲諸神通、觀諸佛國、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如實觀佛身 次五法:知上下諸根、淨佛世界、住「如幻三昧」、常入三昧、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 以下分別解釋。 初五法: 一、順入眾生心:菩薩以一心知一切眾生心及心數法。 二、遊戲諸神通:先以禪
六波羅蜜為: 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又名六度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菩提心不離開六度。 六度前面說布施,布施就是我們學佛的第一個腳步,千經萬論,佛陀不是對我們說過,要啟發慈悲心嗎?所以生在人間,人人都要求福,我們能讓大家幸福,我們就快樂,這叫做「與樂」。
Thumbnail
學佛修行者,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夠以清淨的意樂心來修持薈供,能得到非常廣大的加持,所能產生的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歡迎登記超薦蓮位‧除障祿位‧護持薈供供品
Thumbnail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Thumbnail
做一個菩薩容易嗎?要精進。這人世間很短的時間,幾十年一下就過了,能修的時間很少,不精進怎麼成就菩薩道?菩薩為了度眾生「施無礙辯」,把祂的無礙辯才布施出來,利益有情。「無礙辯才」怎麼修?得先有無礙辯,再來施無礙辯,得先有錢才能布施錢。所以,無礙辯怎麼修?「語業」短時間沒有辦法講得很微細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
Thumbnail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發趣品第二十:若菩薩摩訶薩具足六波羅蜜、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分、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具足滿,斷一切煩惱及習,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十地中當知如佛。菩薩摩訶薩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波羅蜜,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Thumbnail
第九地的菩薩應具足十二法: 一、受無邊世界所度之分:十方無量世界中眾生,如諸佛法所應度者而度脫之。 二、得如所願:因為六波羅蜜具足。 三、知諸天、龍、夜叉、犍闥婆語:因為具有辭辯力。 四、胎生成就:菩薩的「胎生」,亦即從母胎中出生,只是看起來的現象。實際上菩薩是化生。 五、家成就:常在大戶
Thumbnail
第八地的菩薩應具足初五法、次五法。 初五法:順入眾生心、遊戲諸神通、觀諸佛國、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如實觀佛身 次五法:知上下諸根、淨佛世界、住「如幻三昧」、常入三昧、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 以下分別解釋。 初五法: 一、順入眾生心:菩薩以一心知一切眾生心及心數法。 二、遊戲諸神通:先以禪
六波羅蜜為: 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又名六度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菩提心不離開六度。 六度前面說布施,布施就是我們學佛的第一個腳步,千經萬論,佛陀不是對我們說過,要啟發慈悲心嗎?所以生在人間,人人都要求福,我們能讓大家幸福,我們就快樂,這叫做「與樂」。
Thumbnail
學佛修行者,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夠以清淨的意樂心來修持薈供,能得到非常廣大的加持,所能產生的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歡迎登記超薦蓮位‧除障祿位‧護持薈供供品
Thumbnail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Thumbnail
做一個菩薩容易嗎?要精進。這人世間很短的時間,幾十年一下就過了,能修的時間很少,不精進怎麼成就菩薩道?菩薩為了度眾生「施無礙辯」,把祂的無礙辯才布施出來,利益有情。「無礙辯才」怎麼修?得先有無礙辯,再來施無礙辯,得先有錢才能布施錢。所以,無礙辯怎麼修?「語業」短時間沒有辦法講得很微細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