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一封信--萬緣放下,慈悲生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慈悲不是靠想的或說的,慈悲是要做的。你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都是慈悲的顯現。慈悲的人從來不會說“我要對人家慈悲一點”,一旦這樣想,你就不是慈悲的那個人,你不是慈悲本身。當慈悲與你打成一片,你的起心動念就是慈悲」。很有深度的一段話,這段話讓我想到的是「放下」。「你若不放下,何來的慈悲」?放下什麼?放下萬緣,不論是好的緣或不好的緣,只要是"緣",就會摻雜著自我的情緒與喜惡的成分在裡面,如此,何來的慈悲?這是這段時間以來的感觸。想想,一個放在心裡十幾年的結,是時候該放下了,一直糾結在心裡也是挺累的,何必死抓著過去讓自己不愉快。真正的放下,是捨離內心對一切的執著;也唯有真正放下了,才會有所謂的慈悲。還有另一種緣,那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身香味觸法),佛教的不攀緣,指的就是六根不住六塵,舉例:眼根若住於色(色包括財、男女色、名聞利養與權貴)便會起分別心,分別好與不好,有了分別心便容易有情緒而起瞋心,因而失去了慈悲心。
    我們都缺乏一顆慈悲柔軟的心,因為我們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總在抓別人的小辮子,卻忘了別人也在盯著我們,等著抓著我們的小辮子而放大。由此看來,慈悲,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度我們自己』;如果一心想著“我是在度別人”,那麼我慢心就跑出來了,這不是度自己,而是障礙自己。好比冤親債主,誰才是我們真正的冤親債主?其實冤親債主是我們認識的人;無論是曾經接觸過的人或是身邊親近的人,如若我們不以慈悲對待,那麼在雙方彼此碰撞、惱怒時,怨恨只會越結越深,最終成為累劫的冤親債主。很顯然,慈悲從何而來?從忍辱而來,在我們忍耐的過程中或許艱辛,然而,只要我們走過去了,你會發現當下的你已經轉菩提了,也讓自己向上提升了。
    前面說到,有了分別心會容易起瞋心, 「瞋恨心」是「慈悲」的毒,因為瞋恨會先燒了我們自己再燒別人,它會內耗我們自己的能量,無論是身體的能量還是心靈的能量,因此,當我們用瞋恨對待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內耗了自己的精、氣、神,這是吃力不討好、傷人又傷己的行為。「瞋恨心」也是一種「我執」,因為把「我」看得太重,一旦覺得「自我」受到了傷害,自然而然的就感到煩惱、進而瞋恨心生起;由此可見,瞋恨心的力量很大。佛教說「不要攀緣」,就是因為我們容易因外在的境界失去了慈悲心,因此對治瞋恨的良藥就是「修慈悲心、修忍辱」。而慈悲真正的關鍵“不是要不要慈悲,而是自己有沒有慈悲的心和能力”,所以,要先成長自己、強大自己,就不會隨外境所轉,也不會一直把傷害記在心裡。其實歸根到底,當我們選擇原諒或寬容他人時,並不是對他人慈悲,而是對自己慈悲;它是一種「內心狀態」,也就是自己的心態,因此,我們要常常觀照自己的「心」,如此才能降伏自己並讓我們的生命是快樂的。
avatar-img
16會員
78內容數
個人的心情抒發與感觸和體悟,期許鼓勵並激勵自己,或許能與他人產生共鳴;這個世界每天都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過不去的檻,期望個人的心情物語能帶給他人心靈上的溫暖,讓心靈的黑暗能迎來燦爛的陽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羽•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聖嚴法師說過:「轉換心情的好方法--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當我們面對煩惱或情緒時,要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與情緒的由來,並以客觀的角度來反省,然後面對它,承認它的存在;進而接受它,找出問題形成的因素,解讀煩惱的根源與情緒的緣由,不拒絕也不排斥;接著處理它,理性思考後才決定其解決
「 生命如水,因為水只會一直往前流,它不會倒退著流;就如同生命亦是如此,它只會讓我們一天天的老去,並不會讓我們越來越年輕。現在是現在,它是一個現在進行式,昨天的現在這個時刻,或許你正為某件事、某個人憂傷、煩惱,甚至氣憤,可是,畢竟它已經是昨天了,它是昨天發生的事,它是過去式,但是,我們卻
對於這樣的標題,我想把它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先以大家最感興趣的部分來說;我想,大部分的人最先想到的是男女之間的感情。男女朋友在熱戀階段永遠都是甜言蜜語,永遠只看到對方好的一面,永遠只看到戀愛的美好,充滿著美好的願景,因此,最常發生的情形就是聽到男性對另一伴說她是他甜蜜的負擔,這時候的彼
相信很多人對於"繼承者"這三個字很敏感,大部分的人想到的是繼承家業、繼承財產;藏傳佛教則有所謂的"活佛轉世"的繼承制度,也就是轉世傳承;然而,我在這裡所說的繼承者是指業報、業力的繼承者。許多人也許都聽過輪迴轉世,我們或許都經歷了好幾世,在累生累世中,我們無形中都造作了許多無形的因緣果報
年輕時的我喜歡自己一個人坐在餐廳或咖啡廳靠窗的地方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也喜歡坐在某個角落觀察在場的所有人並享受著自己一個人的孤獨,如此寧靜的時刻,是讓心靈沉澱的時機,也是讓自己身心靈有放鬆的機會。也許習慣了這樣子的模式,當我踏入婚姻後,便能觀察到夫家那裡的複雜與無法想像的...,因此,
也許因為有年紀了,看到周遭的年輕人再回頭看看以前的自己,似乎可以看到以前的影子,當下的心情一邊是感恩,一邊是感歎;感恩周遭這些年輕人讓我檢視以前的自己,感嘆自己曾經也是在迷茫中渡過。一個年輕同事感冒了一星期,我問她有否去看醫生?她給予的答案是:「沒有!」當下的我聽了是有點不高興的,我問
聖嚴法師說過:「轉換心情的好方法--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當我們面對煩惱或情緒時,要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與情緒的由來,並以客觀的角度來反省,然後面對它,承認它的存在;進而接受它,找出問題形成的因素,解讀煩惱的根源與情緒的緣由,不拒絕也不排斥;接著處理它,理性思考後才決定其解決
「 生命如水,因為水只會一直往前流,它不會倒退著流;就如同生命亦是如此,它只會讓我們一天天的老去,並不會讓我們越來越年輕。現在是現在,它是一個現在進行式,昨天的現在這個時刻,或許你正為某件事、某個人憂傷、煩惱,甚至氣憤,可是,畢竟它已經是昨天了,它是昨天發生的事,它是過去式,但是,我們卻
對於這樣的標題,我想把它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先以大家最感興趣的部分來說;我想,大部分的人最先想到的是男女之間的感情。男女朋友在熱戀階段永遠都是甜言蜜語,永遠只看到對方好的一面,永遠只看到戀愛的美好,充滿著美好的願景,因此,最常發生的情形就是聽到男性對另一伴說她是他甜蜜的負擔,這時候的彼
相信很多人對於"繼承者"這三個字很敏感,大部分的人想到的是繼承家業、繼承財產;藏傳佛教則有所謂的"活佛轉世"的繼承制度,也就是轉世傳承;然而,我在這裡所說的繼承者是指業報、業力的繼承者。許多人也許都聽過輪迴轉世,我們或許都經歷了好幾世,在累生累世中,我們無形中都造作了許多無形的因緣果報
年輕時的我喜歡自己一個人坐在餐廳或咖啡廳靠窗的地方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也喜歡坐在某個角落觀察在場的所有人並享受著自己一個人的孤獨,如此寧靜的時刻,是讓心靈沉澱的時機,也是讓自己身心靈有放鬆的機會。也許習慣了這樣子的模式,當我踏入婚姻後,便能觀察到夫家那裡的複雜與無法想像的...,因此,
也許因為有年紀了,看到周遭的年輕人再回頭看看以前的自己,似乎可以看到以前的影子,當下的心情一邊是感恩,一邊是感歎;感恩周遭這些年輕人讓我檢視以前的自己,感嘆自己曾經也是在迷茫中渡過。一個年輕同事感冒了一星期,我問她有否去看醫生?她給予的答案是:「沒有!」當下的我聽了是有點不高興的,我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看到媽媽如此的悲觀、消極,儘管是身邊的人也未必能幫上什麼,畢竟老人家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有段時間我跟媽媽說她的一些觀念要改,她總回我:「要改什麼?怎麼改?我都已經幾歲的人了?」每每聽到她這麼說,我也不想再多說甚麼,只覺得「當局者」往往陷在自己的世界而不自知,且,一個人若真的有心想改變
Thumbnail
雖然說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不求回報的,但是,我們會發現孩子在我們身上學到的點點滴滴,因此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在孩子身上似乎看到我們的影子,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在「傳承」,傳承著我們的習氣,傳承著我們的優缺點,傳承著我們的觀念、想法,甚至一舉一動,看似平常,卻是不容小覷,它往往會
Thumbnail
爸爸往生後,我會盡量多抽空回去陪伴媽媽,家裡門前每天都會坐著幾個老人和媽媽聊天,我是不會加入她們的行列,因為我會去看看我種的花又開了幾朵,只要看到花開的很漂亮,爭相鬥艷的等著我這個主人欣賞,我就會很開心。一天,媽媽突然跟我說某個鄰居伯伯很可憐,自從老婆往生後,總是念著要趕快下去找老婆和
Thumbnail
一個朋友每次都會問我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最近的問題是--她的“阿門”叫她現在要趕快先結婚,可是,她現在沒有男朋友要怎麼辦?我反問她:「既然沒有男朋友,那要結什麼婚?應該是先讓工作穩定吧!要不然怎麼生活?」她說:「阿門說的啊!」我問她什麼時候她這麼聽“阿門”的話了?
Thumbnail
對於「不捨」這兩個字讓我內心的感觸特別深,該從何說起呢?就先從爸爸說起吧!還有婚姻時,公公不是很喜歡我回娘家,甚至規定我必須當天來回不能過夜,然而,光是路程來回至少要5個小時,因此,我回娘家的時間是有限的,總是匆匆忙忙,爸爸會用那種“不捨”的眼神看著我,然後目送我的車子開走,我總是能從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本書主要談論關於「放下」的生活智慧,拋開無謂的執著和擔憂,讓你在面對工作或人際關係,可以淡泊一點,活出自在愉快的人生。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看到媽媽如此的悲觀、消極,儘管是身邊的人也未必能幫上什麼,畢竟老人家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有段時間我跟媽媽說她的一些觀念要改,她總回我:「要改什麼?怎麼改?我都已經幾歲的人了?」每每聽到她這麼說,我也不想再多說甚麼,只覺得「當局者」往往陷在自己的世界而不自知,且,一個人若真的有心想改變
Thumbnail
雖然說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不求回報的,但是,我們會發現孩子在我們身上學到的點點滴滴,因此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在孩子身上似乎看到我們的影子,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在「傳承」,傳承著我們的習氣,傳承著我們的優缺點,傳承著我們的觀念、想法,甚至一舉一動,看似平常,卻是不容小覷,它往往會
Thumbnail
爸爸往生後,我會盡量多抽空回去陪伴媽媽,家裡門前每天都會坐著幾個老人和媽媽聊天,我是不會加入她們的行列,因為我會去看看我種的花又開了幾朵,只要看到花開的很漂亮,爭相鬥艷的等著我這個主人欣賞,我就會很開心。一天,媽媽突然跟我說某個鄰居伯伯很可憐,自從老婆往生後,總是念著要趕快下去找老婆和
Thumbnail
一個朋友每次都會問我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最近的問題是--她的“阿門”叫她現在要趕快先結婚,可是,她現在沒有男朋友要怎麼辦?我反問她:「既然沒有男朋友,那要結什麼婚?應該是先讓工作穩定吧!要不然怎麼生活?」她說:「阿門說的啊!」我問她什麼時候她這麼聽“阿門”的話了?
Thumbnail
對於「不捨」這兩個字讓我內心的感觸特別深,該從何說起呢?就先從爸爸說起吧!還有婚姻時,公公不是很喜歡我回娘家,甚至規定我必須當天來回不能過夜,然而,光是路程來回至少要5個小時,因此,我回娘家的時間是有限的,總是匆匆忙忙,爸爸會用那種“不捨”的眼神看著我,然後目送我的車子開走,我總是能從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本書主要談論關於「放下」的生活智慧,拋開無謂的執著和擔憂,讓你在面對工作或人際關係,可以淡泊一點,活出自在愉快的人生。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