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故事,同一個十字入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職業生涯是一段很長的路,有些人就是註定要用工作來養家活口。而有些人,是用工作來鍛鍊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不足。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我們以實際的案例來襯托,工作的意義。

西方教育培養先天跨界。

我曾經在逢甲大學的3D Solid work製圖班遇到一位這樣的同學。他們家算還可以,就小康環境,但是爸媽讓他去澳洲留學,主修機電,我跟他寒暄了一下,他說台灣的薪水他不能接受,但是他爸爸還是暑假安排他去實習,那間公司就是出了名的血汗環保工程公司。幾個月後,我跟他聊一下他對工作的看法。當然我先開口,我說:現在的工作好像都不是永久的,你在澳洲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轉職的空間。他回答:當然,我們學習任何的事物,都是要自己發自內心的喜歡。為什麼台灣的父母很愛限制孩子的選擇能力呢? 我問他: 你以後會從事機電的工作嗎? 他回我: 不設限,我在學習機電的事物後,我也可以去學電腦科學類的工作,學校提供很好的環境,真的是自己的感受。

以上的對話是發生在十年前,還沒有AI出現的時候,我這個同學就可以跨領域學習,而我還在那邊Auto-cad 與Solidword 能不能畫好圖檔。

後天教育,來自無奈的制式教育。

近來,我又遇到了另外一個前同事,他在某間資訊公司擔任文案人員。他們公司因為AI部門的興起,而失去了工作。當然他也很幸運的有失業補助,算是可以渡過難關。但是他的目標就變成是需要實體的工作,像是工廠無人化的機台整修,或者機器人的設定之類的工作。他的反應也讓我感到訝異,他居然說: 還好我現在失業,未來有多少辦公室的工作會被取代,我要用這一年好好的規劃進修,做好跨界學習。

以上對話是發生在今年,AI的啟蒙期。他還表示: 上一輩的工作,居然門外漢就能操作,你想一下,失業的文案人員,可以自己用AI訓練YOLO變識商品。

這點我非常認同,我猶記得我表哥跟我說,他們公司用Tensor Flow 訓練如何辨識瑕疵商品,裡面的人都是台清交成,他們學習能力很強,都會自已去K書。(這段話是我表哥五年前和我說的,那時候還沒AI)。沒有理由,未來的人有AI Copilot的輔助,沒有辦法做到。

AI改變了教育,讓人生活步調簡單又方便

所以,AI改變了一切,有心人想學任何事物,都能用AI得到答案。除了某些工作外,像是製作台積電晶片,或者看風水等特殊職業,AI幾乎可以說取代了很多人力:會計,行銷,製作影片等...。

YOLO訓練模組可以訓練到大賣場的商品,只要鏡頭一照,就可以顯示儲位,商品名,必要的話,還可以進銷存整合,而且都交給AI來撰寫整合的程式碼。

換句話說,只要知道怎麼對接程式跟程式的呼應代碼,幾乎是可以取代助理的工作。文書變簡單了,人的人力會轉到更重要的事物上。如果你覺得教育可以不一樣,你可以多多關注台大電機教室葉丙成的教育理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轉職圖書館
0會員
1內容數
你是文科人嗎?你知道我也是文科人,但我會理科行業的事,我做過外貿,CNC木工工程師,翻譯人員,SEO文案寫手,現在還會教我周邊的人轉職技巧。我是你的轉職活圖書館。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Thumbnail
濃縮史丹佛設計學院開設的生涯規畫課,由兩位教授編寫。透過自身的工作觀、人生觀為出發點,觀察自身日常狀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生涯。
Thumbnail
濃縮史丹佛設計學院開設的生涯規畫課,由兩位教授編寫。透過自身的工作觀、人生觀為出發點,觀察自身日常狀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生涯。
Thumbnail
先前到某北部私立大學協助職涯諮詢,來談的學生嚮往的工作與職涯路徑,大多跟所唸科系沒有直接相關,這在現在多元發展的趨勢下,似乎正常不過。不過,我也觀察到有些有趣的現象,像是將重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對於想做的工作停留在蒐集資訊階段,缺乏實際接觸經驗,以及過度放大與未知競爭者同台較勁的恐懼。
Thumbnail
先前到某北部私立大學協助職涯諮詢,來談的學生嚮往的工作與職涯路徑,大多跟所唸科系沒有直接相關,這在現在多元發展的趨勢下,似乎正常不過。不過,我也觀察到有些有趣的現象,像是將重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對於想做的工作停留在蒐集資訊階段,缺乏實際接觸經驗,以及過度放大與未知競爭者同台較勁的恐懼。
Thumbnail
我的學習路程向來以「不務正業」著稱。錄取物理系,而後轉到電機系,再轉到傳播,研究所再換成社會學(原本其實想考哲學研究所)。這些荒腔走板的路程,其實都在引導我走向更屬於我的學涯。
Thumbnail
我的學習路程向來以「不務正業」著稱。錄取物理系,而後轉到電機系,再轉到傳播,研究所再換成社會學(原本其實想考哲學研究所)。這些荒腔走板的路程,其實都在引導我走向更屬於我的學涯。
Thumbnail
從小到大走著最多人走的路,從幼稚園到大學,若有人中途離開了,反而會浮現「怎麼不繼續走了?」的疑問。 走著走著,走到了大學畢業的中繼點,有人說,想去走走看國外的路,說著他們的語言,感受他們的文化;有人說,想往那高山走走,攻讀有興趣的專業,或是更專精於自己的領域,而有些人停下了腳步,猝不及防地
Thumbnail
從小到大走著最多人走的路,從幼稚園到大學,若有人中途離開了,反而會浮現「怎麼不繼續走了?」的疑問。 走著走著,走到了大學畢業的中繼點,有人說,想去走走看國外的路,說著他們的語言,感受他們的文化;有人說,想往那高山走走,攻讀有興趣的專業,或是更專精於自己的領域,而有些人停下了腳步,猝不及防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