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2|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128,薇閣私小,1950|台北北投|板橋林家的家業|日據期的紅頂商人|父親的踟躕思考

往薇小的路,因為約好的時間在下午,特意繞至善路上平菁街,先到平等小蹓躂,又到松竹園吃了土雞,然後轉陽明山前山公園走湖山路繞紗帽山,去湖山小看長廊泡腳,再轉泉源路到新北投後入薇閣小。

這一路車上我一直反複聽著莫差爾特的K364交響協奏曲。平日我非常喜歡這曲子,特迷第二樂章開頭中提琴那帶著陰鬱的甜美風情。

不知怎地,這曲子從頭到尾我就是覺得小提琴和中提琴就是一路的吵架,從第一樂章開頭沒幾個音節開始,就是你一言我一語、喋喋不休的吵個卅多分鐘,像是熱戀剛過的情侶、像是前世冤親債主的夫妻,更像是有青春期兒子的父子對話

..

當天這曲子更像我心頭翻滾的思緒,因為我要決定是否要把他送進薇閣。

那小子一路陪我走訪三所國小:在平等小的操場跑,在湖山小的泡腳池踩水,我眼底瞧著這小娃,心底百般糾結思量的是:要這樣送他進入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和那些菁英家庭的娃早早混一起,及早培養他未來的能力?脫離老爸這中產階級的悲哀否?

..

薇閣小在新北投站後,穿過捷運高架後面,磺港溪繞著校門前曲徑迂迴,不起眼的雙短白柱校門、一道鐵門一進式直通門後蒼柏,校地才0.7公頃多,卻要容納千五百娃,參訪的過程中心底不斷浮現的是:這狹隘的腹地,孩子怎麼活動?

台北士林薇格私小


而當年的學費、雜費等等夯不啷鐺算下一學期要接近7萬,雖然早已超過我月薪很多,但我仍想讓小子可以有機會賭一把,想來這真的是天下父母心啊。

.

薇閣小是板橋林家的資業。林家是日據時台灣三大家族之一,當年家主縱橫捭闔殖民母國、台地鄉紳和祖籍大陸的革命黨人孫文等眾。
這位林熊徵先生的外交手腕,真把紅頂商人的八方雲集使得淋漓盡致,想來不就是投資的基本思維--分散風險的最佳教科書範本?薇閣二字就是他的字,後人為了成就其遺願而設立的學校。

前面提到的K364,聽的是我珍藏的烏克蘭人大衛和他兒子伊果的傳世版本,錄音技術特差的年代卻可以留下超技琴音,想來世上就是有這麼多二元對立糾葛不是?


那天結束後,我心中已經有點頭緒。

日常雖然常有這樣的二元對立,像是選擇題,要讓人做出選擇,而且是絕難的選擇,可到最後還是要下定決心做出抉擇。

後來某娃還是沒有去唸薇小,倒不是因為那令人咋舌的學費讓我有壓力,關鍵是後來在薇小的校園中,我看他頗感無聊的晃晃,而我站在入門建築的空地上,前看後看,就這麼兩三棟建築啊,擠進36個班會是怎樣的盛景?我思索的是:孩子的童年是要我這樣的幫忙嗎?

我一直沒有問他喜不喜歡這裡?娃太小無法回答真正的意圖,所以就回到他的公立學校就讀了。

多年之後他突然問我:

「你不是說我小時候,想把我送去唸薇閣?後來幹嘛又沒有去?」

我努力的回想,也想不出當年婉拒入學的理由是什麼?不過後來聽著大衛伊果的演奏,突然想到:那天他在平等小操場、晒著太陽、滿頭大汗的奔跑的臉龐,還有他在湖山小椰子樹下、泡腳池內踩水的眼神,都比在微小慢慢踱步的神情讓我神往

不過我還是回答他:「我忘記了!」

雖然到今天我還是會問自己:「如果......當年他進了薇閣,那現在會怎樣呢?」

@台北北投,育仁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總是不經意的被小學校們吸引,有很多只能匆匆經過,甚至是驚鴻一瞥而過,留在相機的還算幸運,留在腦海的無數其計啊!這裡就記下曾經的影像,還有伴隨的況味。人生啊,天地逆旅,我呢,也是時雨......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