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作者哈拉瑞的研究領域為世界歷史,本書在書名與內容承襲前一本著作<人類大歷史>,在<人類大命運> 一書中,作者的切角不只是歷史事件,也從人類作為生物,如何受到基因和生物構造的影響,發展出文化與歷史


作者探討生物科技、演算法,對主流人文主義與自由主義信念可能會造成的衝擊。當我們愈了解人類如何運作時,或許有一天有一小撮的人類,可以更貼近神話中的神,擁有超長的壽命和超凡能力,但人類要如何定義生命、意志、公平與正義這類問題也更難以忽視。


本書寫作方式相當平易近人,雖然書內關於人工智慧發展預側、生物工程的現況已在電影、文學作品中廣泛討論,但作者提供歷史、數據引援,讓整體的概念更加清晰。


讀書筆記


在開頭的章節,哈拉瑞提到到近代人類在克服飢荒、瘟疫、戰爭上取得重大的成果(本書寫於2016年),因為科技和貿易的發展,許多以往的天災(如飢荒)成因往往是因為人禍,例如戰爭或貿易失衡。人類似乎比任何時代,更能對抗自然,甚至透過科技,過往時代人們對神的想像- 強壯、永生不老、神奇的特殊能力,也成為可能成真的事實。但即便如此,這個時代還是充滿了生存焦慮,什麼造就了今天的世界,為了達到這樣的世界,我們又犧牲了什麼。


智人強在哪裡?


作者認為,人類之所以可以成為地球上的強勢物種,是來自腦部和神經的構造,智人有想像的能力,因此可以建構一個故事並賦予這些故事意義,溝通能力則讓對這些意義更密實的滲透入群體中,換言之,資訊的交流才是人類的強項,只要意義/故事成立,便可集結一群人為相同目標努力。物種生存的挑戰中,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資訊的節點和載體,像神經突一般。


由資訊交流看人文主義與民主體制


不管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思索人生,但是人仰賴意義,希望能主宰些什麼。科技賦予人類力量,但是並沒有辦法做倫理判斷,作者認為人文主義興起,是在宗教之外讓人類在自己的經驗中創造意義,當中包含了:知覺、情緒、想法,因此個人變得重要。


這樣的思考也影響到自由市場的發展,只要能提供價值,每個人都有話語權,但作者認為自由市場勝出共產主義,主因並非尊重個人而已,而是自由主義讓資訊交流變得「更有效率」,同上述的,這種能力是人類在生存戰中的利器。


民主與專制的差異也是在於前者更能有效地處裡資訊,因為民主的資訊和決策權是分散的,相較專制更有利傳播,並且快速地做出反應,有效率的處理資訊數據,代表更好的競爭力,儲備更多資源,這也是人口對於國家、企業的價值。


面對資訊爆量,加上科技取代以往人類作為資訊節點的功能,是否還有新的體制,可以更有效率的處理/過濾訊息?又或者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會有所升級?而那樣的升級,會違背這些「主義」的初衷嗎?


AI人工智慧與演算法


我們極度仰賴演算法提供的便利,但又時常想到當AI人工智慧演算法可以取代人類,在經濟、軍事表現交出更好的成績單時,人類該怎麼辦?


有一派的人會認為這波潮流會帶動新的就業可能,畢竟過去工業革命時人類反而獲得更多就業可能,在書中哈拉瑞提到,當工業機械可以取代工人時,人類服務業就業比例明顯升高,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與機器相比,人類顯然更會思考、互動與做複雜的判斷。


要證明AI浪潮會有更多就業機會產生,實際上是要證明「人類有那些地方比人工智慧強」,而且在追求經濟發展的情況下,人類的優勢可以維持多久。當國家不在需要真人軍隊時,而只需要搭載演算法的機器人時,戰爭會消失還是更加殘酷和不平等?更甚者,當國家在經濟、軍事上對人類需求降低時,「選民的聲音」或許就不再重要。


不同的物種:神人


即便在今日,窮人和富人的生活就像兩個世界,但是作者認為在演算法和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下,未來的窮人的生活水準固然會提升,但作為人類的本質上,將會與富人有更大的差異。


過去人類科技多是為了防範未然或是彌補已造成的傷害,例如治療疾病或預防飢荒,但現今許多科技是為了讓健康的人更健康,或挑選出更優秀的基因。當少僅有少部的人擁有這些「優化」的資源,沒搭上這班車的人可能更加難以從階層中翻身,舉例來說:儘管窮人、富人都可以接受更好的品質的健檢,但富人可能在一開始就使用基因工程將不想要的基因剔除。


在數據、資訊爆量、生物技術發達的現代,從政府到個人要怎麼快速處理訊息做出決策?人們壽命延長後,現在的法律、道德規範是否還適合繼續沿用?當人工智慧和神人們負起經濟成長的責任時,一般人是否可以找到新的生活重心?種種問題,或許會比想像中的更快到來。


小結

本書的觀點在現在(2024年,也是本書出版的8年後)其實不算特別新鮮,甚至也逐步驗證了書內的一些觀點,對我而言的收穫是對各種思潮和科技發展的反思,不管那些聽起來立意多良好,我們都必須跳離遠古時期人類仰賴群體想像的思考方式,認真的思考這些故事背後的意義,在這樣集體的想像下的真實實體受到了哪些影響,以下節錄書中的一段話:


「故事只是工具,不該成為目標、甚至標準,一旦我們忘記這些都是虛構的,就會開始與事實健行漸遠。」銀行破產時,銀行不會痛,國家被擊敗時,國家並不會感到痛,這些實體都只是隱喻(第四章),人類、動物的痛苦確實真實的,飢餓、受傷、與至親別離等等,這些就是真正實體。


由哈拉瑞的視角檢視人類似乎有點殘酷,他自己也在書中提到自己的論點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在這樣的論述下人類似乎被物化為處理資訊的機器,但哈拉瑞並沒有否認人類思考機制的複雜度,只是將人類擺放回自然生態中,他也把許多看似哲學性的問題,拉回生物生存的範疇內討論。


同作者說的,一樣的科技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這本書並不是要預言,只是想點出所見的狀況。身為讀者,我覺得書中雖然舉證充足,但並沒有多方引用不同立場的研究,另外在陳述方式上較容易將讀者引導至「某單一原因是某單一現象的全部解釋」,例如討論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的勝出,在資訊交流與處理優勢之外,也有人性、道德議題考,應該也無法在這麼短的篇幅說明完。


不過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風格,閱讀節奏才會明快清晰,但無論如何<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的內容或許還是沈重,演算法賦予人類的資訊料、生物工程的可能性等等,人類自我定位想必會有很大的改變,對於未來的想像上,確實給了憂喜參半的訊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