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看過一本書,在我心中撒下職涯轉型想法的種子。
中文書名叫做《零工經濟來了:搶破頭的MBA創新課,教你勇敢挑戰多重所得、多職身分的多角化人生》,英文書名是 “The Gig Economy”。
簡單說,這本書推廣「用組合式工作的思惟,讓人在金錢、工作和理想之間取得平衡」。後來也出現很多書和討論延伸了「零工經濟」的想法、做法、問題,但這本結構清楚又易讀的書,很可以作為初探這種想法的起點。
以下我整理了大致的書摘,以及我在其中的體悟。在剛剛暫離正職工作的這段日子,再看一次書中的概念和實踐方法,也發現它跟後來幾本大流行的書籍例如《放手去活》、《重啟人生》等的中心宗旨大同小異。意思是,要過上好一點的人生,其實也沒那麼多大道理,把握住幾個很基本的原則大概就可以。
世界變化太快,我們面對的是和以往很不同的工作世界,也因此實在不再能指望從單一個工作當中得到保障。那怎麼辦?先說結論是:你需要規劃在整個職涯中「做許多工作」。
不過這一切,都要從好好花時間思考「我的生活價值和優先事項是什麼」開始。就像另一本暢銷書《找到你的為什麼》說的(字面上就說啦),或者《與成功有約》的七個好習慣第一條「以終為始」,我們不要也不該根據別人對成功的定義來做我們的人生計畫,而是要探索和找到自己的價值、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子,然後依據內在價值而過生活,這是提高幸福感的最佳方式。所以當我們把長期目標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並刻意投注資源,就比較容易能找到我「理想中的工作職涯和人生」應該是什麼、長怎樣。
確定長期目標之後,接下來就是要開始做些改變,除了需要改變工作方式,也要改變工作思維。書中提到,抱持「員工心態(employee mindset)」的工作者會問「我能得到什麼職位?」,而抱持「機會心態(opportunity mindset)」的工作者會問「我能做什麼工作?我能貢獻什麼價值?」。就業環境不再安穩,工作者必須有更主動積極的態度,自己主動扮演職涯軌跡的開路者和建築師,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什麼是「工作組合」?你不是把全部的時間投入在「一份正職」,而是「組合式職涯」。工作組合中包含幾種活動,其中有些活動是為了金錢、有些是為了興趣、有些是為了玩樂、有些是為了理念。擁有專業技能的人,就有機會、有能力自己安排工作,善用技能、經驗與興趣,扮演多重角色。可以從一份有酬勞的工作開始(例如全職工作或重大合約工作),但組合裡的工作,不必樣樣都有酬勞,可以加入個人有興趣(也許是剛入門、酬勞很少或無酬)的專案或義工工作,這些都有助我們探索興趣、實踐某些人生待辦事項。
透過工作組合,人們可以開始追求「真正想做的工作」,在金錢、工作和理想之間取得平衡,從一個立足點開始,迎接未來更多的機會,避免一再拖延人生的夢想和計畫。另外更重要的是,多樣化可以創造保障--如果你的收入有很多項來源,即使其中一項不見了,也不必太過擔憂。
書中提到有許多方式可以建立有穩定收入的保障,創造安全感。
第一是培養技能,例如到線上教學平台修習課程,或在自媒體分享觀點和專長,同時也可以磨練創造內容的技巧。第二是建立機會網路,不斷尋找新的工作專案和任務,更重要的是不斷自我行銷,要思考個人品牌、維持社群媒體曝光度、耕耘人際關係,並時時留意未來的潛在工作機會。
第三是創造多重收入來源。可以從事副業,從低風險的活動開始,來測試事業構想(類似MVP/最小可行性產品)。
第四個要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壓低固定成本。重新思考對金錢的觀點,把固定的開銷壓低在應付能力範圍內的水準,保持財務簡約,才可以安然因應收入的起伏。
第五,要檢視自己的保險、退休或儲蓄計劃、失業保障等,因為當我們不再能夠在傳統工作裡找到完整的福利、權利和保護,我們就必須要自行透過所得能力,以及購買福利保障,來創造本身的安全網。
作者提出幾種有效的人脈建立方法,讓我們能從小處著手,發現經營人脈並不困難。例如寫作,可以先觀察、宣傳、支持別人的作品,接著提出自己的評論觀點,然後再逐漸提升,自己試著寫出來,發表在自媒體;這是加入談話、建立連結的有力方法。演說也是一個好方法,例如在一場活動當中當演說人,可以自然地和其他人建立連結,結交人脈,促進彼此的交流。另外,有計畫的加入某些專題小組或社團,例如跑步社團、讀書會、校友會等等,也有助於把我們的訊息和形象主動推播出去。
「給予」和「請求」也是經營人脈的重要技巧。人脈是要「使用/交流」的,給予的時候,要具體、周到,讓接受者覺得有價值、有幫助;提出請求時也要清楚明確,展現出你有事先研究過,以及尊重對方投入的時間和心力。
在考慮創業或加入零工經濟時,恐懼常是阻礙行動的大問題。我們可以先從練習面對恐懼和降低風險來思考。設想最壞的情況,具體描繪出你害怕碰到的風險,一旦寫下來,就能比較客觀評估,並質疑這件事發生的機率有多高、我能忍受或東山再起嗎?然後仔細思考,為每一項風險擬定行動計畫,並評估可以如何減緩、轉移、消除或接受這個風險。
思考過這些問題之後,就可以知道原本的計畫是否要修改,或應該重新架構想做的事情。例如當發現自己的財務狀況沒那麼好、無法創業,那就可以先做相關的副業,讓創業的計畫仍保持前進;或延到一年之後再創業,先給自己一點時間,想辦法調整計畫模式、賺外快、存錢或縮減開銷,來改善財務狀況。同時,在分析風險和收集資訊之後,我們也可以知道哪些風險是值得承受的,把風險變成人生的養分,成為更優秀的風險承受者。
比起全職員工,零工經濟工作者更有自主權去安排和控制時間,但這也是一大挑戰,更需要精確知道我們把時間用在哪裏、浪費在哪裡,以及哪裡需要改變。有四個策略能幫助清理行事曆、挪出時間:(1)捨棄或終止不需要做的事情、(2)減少承諾的頻率和規模、(3)把某些事情延遲到未來再做,(4)透過委託,把非常耗時/不方便/吃力/真的不喜歡做的事情都考慮外包。
這當中,「休假」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休假讓我們能過上有趣和平衡的生活,並從中發現不同的興趣和機會;因此,不論是打算利用休假去旅遊、追求嗜好志趣、擔任義工、完成個人專案等,都需要先建立期望、進行規劃(例如準備休假基金)。
思考如何重新安排分配時間,並善用休假來重振活力、改變觀點。透過刻意的練習,習慣當自己時間的主人。
自己當自己的老闆和財務長,自己理財;重新思考金錢觀念,開源、節流,不只著眼於緊縮支出,還要想辦法增加收入和儲蓄。有許多資源教我們如何善用各種工具檢視自己的財務,網路上也有許多理財文章、課程,這裏我就不多說。但書中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為退休生活做規劃。除了可以為傳統的退休生活開始儲蓄(不要拖延,馬上設定計劃!),或者也可以延長工作年數、延遲退休,例如七十幾歲的人可能無法在企業全職工作,但是他現在有多種兼差的選擇(想想高年級實習生的精髓!)。現在就開始練習想像退休生活,這能幫助我們創造新的退休願景、估計所需要的預算,並激勵自己準備夠好的財務狀況去實現。
當初看這本書時,也沒想到我會在幾年後很快就開啟了第二人生的實驗。最近已有許多體會,包括重新思考和定義人生重點、找內在價值、設長期目標,以及開始轉換機會心態、好好理財,更重要的是安排休假和休息。這些都是重要的事啊,雖然我現在開始了,但正在看此文的你,更好的是能在全職工作生活改變之前,就能開始思考打造自己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