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書單|《媽媽的一碗湯》|以湯寄情的飲食繪本

飲食書單|《媽媽的一碗湯》|以湯寄情的飲食繪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以湯水寄情的飲食繪本《媽媽的一碗湯》

以湯水寄情的飲食繪本《媽媽的一碗湯》


媽媽的一碗湯|郝廣才 潘麗萍|2017|格林文化

想來想去自己多次寫這繒本《媽媽的一碗湯》大概是因為負責插畫,化名阿梗的潘麗萍。故事穿插在母女之間一碗碗湯的交流,直到母親去世,由孫女繼承了煲湯魂,而生死之事,在書中也輕得像味蕾上的一道溫柔。

湯水在我心目中是觸碰到文化根源,是定義自己、清楚我是誰的飲食,而這是我來到異邦生活才深有感受,想不到通過阿梗之手便化成各種細節:肩負伙頭將軍的母親,她如何佈置廚房?她平日裡如何為女兒準備料理?食物跟環境不是沒有關係的,也不是樣版屋一樣只把物件層層拼湊,在阿梗的畫裡你會讀到時代感、讀到歲月、讀到回憶。

這書我在繪本原力介紹的時候當成是記念媽媽的一個象徵,媽媽在疫情中離開,當時自己由韓國趕回香港,機場至酒店再到殯儀館,整整用了三星期,古人奔喪的難原來真的難,但也擁有了比平時長的時間去追思。我一度想起這書,因為媽的廚藝不太好,但湯我是喜歡的,她的青紅蘿蔔瘦肉湯曾佔據了我所有味蕾,而且我的生日在夏至前後,媽跟我慶生從不買蛋糕,卻總是來一煲冬瓜湯。

《媽媽的一碗湯》以湯寄情,湯水隨時令換季、女兒跟媽媽之間的每道湯水,也見證女兒成長,由少女轉眼畢業工作、到她帶著小孫女回家,媽媽滿頭灰髮成了外婆,仍舊煲著湯,教著小小腦袋在廚房幫忙。然後某天外婆過身了,孫女跟著她留下的筆記本,為媽媽送上一碗湯,她說「第一次做不像,會越做越一樣!我們一起做,讓外婆的湯永遠成為我們家的『媽媽的湯』。」嗯,孩子多麼懂事。

封面令人印象深刻:碗後是媽媽溫暖笑臉,碗裡卻反照了女兒的笑臉,那個跟媽媽眉目相似的人兒,那碗湯裝著食物、裝著感情、還裝著一個你。

書中不乏電影鏡頭:女兒騎單車在銀杏樹街頭經過,翻頁是廚房內的媽媽通過窗戶看到女兒騎車回家的身影;還有最後孫女送上湯分享的時候,後面是一抺褪色回憶,這是香氣接軌兩段母女情。

喜歡書中所有細節,尢其房間佈置如看電影陳設:天花吊扇、紅色罩燈、老上海檯燈、玻璃膽熱水壺、也不能不提那個藍地粉彩蟠桃碗!都是有出處的設計好物。這家充滿了生活感,由食器擺設、角角落落的植物襯托,連人物的衣服也精心襯過,相信繪者本身的品味也是極好。

avatar-img
繪本原力的沙龍
23會員
5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繪本原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學畢業後跟友人短暫流浪澳洲一年,當時帶著字體比8pt還要少的《紅樓夢》上路,不負所望,二人各花了一個月把書看完,相隔這麼多年,故事細節已忘得差不多,但劉姥姥入大觀園前後幾章卻叫人難忘。忍不住想每這道菜究竟長什麼樣?自覺孤陋寡聞只能隔著書紙流口水,這本《紅樓饗宴》認真踏實還原書中菜式。
由《流浪集》到《理想的下午》到《門外漢京都》,《台北小吃札記》大概是《孤獨美食家》出現前,讓人食指大動邊走邊吃的文學作品吧?
以往看孤獨美食家,每集最後也有久住前往店家採訪的片段,不過比起採訪更像是本色出演吧,久住是個很有意思的作者,比起食客他更像觀察者,常常寫自己跟別人的心理活動。
放工晚飯後打書釘的日子,眨眼已過十多年,當時完全不懂下廚,只因獨居勉強學了點維生料理技。然而莊祖宜的文字於我,像在自己身旁留了一個位置給讀者,比肩看她眼中那個餐飲世界,原來書卷氣與提刀庖廚並無矛盾,由進入廚藝學校到在香港找到餐廳實習,還有背後推動這一切的攻讀人類學的身份,寫下了她的廚房裡的田野筆記。
大學畢業後跟友人短暫流浪澳洲一年,當時帶著字體比8pt還要少的《紅樓夢》上路,不負所望,二人各花了一個月把書看完,相隔這麼多年,故事細節已忘得差不多,但劉姥姥入大觀園前後幾章卻叫人難忘。忍不住想每這道菜究竟長什麼樣?自覺孤陋寡聞只能隔著書紙流口水,這本《紅樓饗宴》認真踏實還原書中菜式。
由《流浪集》到《理想的下午》到《門外漢京都》,《台北小吃札記》大概是《孤獨美食家》出現前,讓人食指大動邊走邊吃的文學作品吧?
以往看孤獨美食家,每集最後也有久住前往店家採訪的片段,不過比起採訪更像是本色出演吧,久住是個很有意思的作者,比起食客他更像觀察者,常常寫自己跟別人的心理活動。
放工晚飯後打書釘的日子,眨眼已過十多年,當時完全不懂下廚,只因獨居勉強學了點維生料理技。然而莊祖宜的文字於我,像在自己身旁留了一個位置給讀者,比肩看她眼中那個餐飲世界,原來書卷氣與提刀庖廚並無矛盾,由進入廚藝學校到在香港找到餐廳實習,還有背後推動這一切的攻讀人類學的身份,寫下了她的廚房裡的田野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