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聽聞《夢想集中營》的設定,聚焦納粹指揮官魯道夫.霍斯一家在集中營旁恬適的花園宅邸生活,我想起房慧真令人印象深刻的〈草莓與灰燼〉一文,以及在《納粹的孩子》裡也提到,當年他們在後院採摘草莓,一定要徹底洗淨,因為上面覆著火灰,很容易把手弄黑(註)。
嚐著莓果的孩子們懵懂,未必明瞭從自家對面黑煙冉冉的煙囪、飄落至後院玫瑰與草莓上的灰燼,究竟意味著什麼。但有「奧斯威辛女王」之稱的海德薇不然,她知曉丈夫職責,大抵清楚圍牆另一面正在進行的事,卻只是揮去塵埃、清除汙穢,若無其事吃著洗淨後依舊鮮甜誘人的草莓,那是她親手打造出夢想家園的滋味。
電影《夢想集中營》並未以草莓作為意象,但片中首次讓我感到背脊發涼的一幕,衝擊力道有過之而無不及:海德薇獨自進臥房試穿毛皮大衣,於鏡前插腰、略顯滿意地審視鬆緊,再叮囑女傭小心清洗並縫補。當窗外轟隆、槍聲連續響起,她面不改色回到化妝台前,拿起大衣口袋裡遺留的口紅,在自己唇上試色、隨後又抹去。
如今我們大概光想像那沾染過屍燼的草莓,或試想與主人有肌膚之親的大衣和口紅如何輾轉來到海德薇身上,便感到反胃。演員桑德拉.惠勒在訪談中也提到自己讀了兩頁劇本就噁心想吐。整部片的毛骨悚然,正是基於這麼直接的身體反應,即使導演強納森.葛雷澤並未將鏡頭對準血腥暴力,也沒有一幕探向隔壁集中營內的景況,呈現出的反而更像霍斯日常家庭生活的紀錄片或實境秀。可是,從片頭全黑、詭譎樂音響起的那一刻,他便渲染營造出讓人惴惴不安的氛圍,引導我們將自身所有對「集中營內發生了什麼」的理解和想像,全都投射在嘈雜的背景音:火車、槍響、機械運轉、發號施令和尖叫聲中。
既然很大程度仰賴想像,觀眾各自對納粹和集中營的認知,亦深刻影響觀影時的感觸。而對我來說,電影精準觸發和應對了我曾經去到奧斯威辛集中營時的體感:寒顫不止。那是個陽光明媚的春日,剛抵達時藍天清麗、綠草如茵,一如片頭霍斯家在河邊戲水之際。但隨著解說導遊開始帶我們進出一間間囚犯室,聆聽其中遭遇,不適感逐漸累積,每踏出一棟建築,我都必須快步走向陽光直曬得到的地方,想用一點點真實的溫度驅散心中的不忍和灰暗。
每當陰暗苦難與明亮溫暖並存對照,後者無論如何都顯得殘忍。而電影進一步把這對比推到令人難以忍受的極致:對魯道夫及其家人而言,「奧斯威辛」代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是他們不願離開的夢想之地。
一個人怎能在過著普通日常的同時,執行大規模的冷酷屠殺?人們對此恐懼、疑慮,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當年觀審艾希曼的大審判後,提出「惡的庸常性」(the banality of evil),至今仍是常見解釋,幾乎已成為陳腔濫調。鄂蘭認為艾希曼既不深奧、也不邪惡──他像所有的平凡人,沒有刻意決心為善或為惡,而僅是不願意思考,就足以犯下驚世駭俗的罪行。艾希曼乃至其他納粹官員的平庸和膚淺,與其說是過度服從命令,不如說是過度依賴單一意識型態勾勒而成的現實與未來,而未曾運用個人的獨立思考,批判性地審視自己的信仰。
在我看來,《夢想集中營》其實給出了不同於鄂蘭的解釋,並呈現在英文片名中。「The Zone of Interest」源自於德文「Interessengebiet」,是納粹親衛隊在集中營周邊劃定的「限制區域」,由親衛隊、蓋世太保和當地警察巡邏。此區域的存在孤立隔絕了集中營,外面世界的人看不見、聽不到,難以得知裡面發生的事。而在營內,這也成為納粹對囚犯的有力威脅:沒有人知道你們在裡面經歷了什麼。倘若罪行沒有後果,甚至永遠不會被世人知曉,為惡者可以多麼有恃無恐?
「限制區域」阻絕了世人的目光,但魯道夫身為指揮官,不時需要親眼見證集中營內的殘暴,他與惡之間沒有距離。片中代表性的一幕,是他挺立高處,血與灰噴濺到臉上也無動於衷,任憑混亂的咆哮、哭喊和逼逼啵啵聲漫延,而他的形象終湮沒在一片冷冽/冷漠的全白中。由此看來,納粹官員之「惡」未必主要來自「不願意思考」,而可能根源於對「殘忍」沒有、或失去了感受力。
直到電影末尾,魯道夫才第一次出現了常人早該有的反應:作嘔。電影保留了曖昧與開放性,他作嘔的緣由可以有多重解釋,而我猜想,也許當他在幹部派對上忍不住試想如何把眼前一整室跳著舞的人們用毒氣毒殺,他忽然意識到自己對殘忍和屠殺已徹底麻木──不僅是被「非人化」的猶太人,如今他連同伴都能下手殺害,而這終於令他反胃。
海德薇亦延伸了我們對「惡」的另一層理解。起初,我們會因為她對牆外黑煙與聲響的視若無睹、充耳不聞而感到驚駭,但她其實也為自己的家打造了專屬的「The Zone of Interest」,那正是綠意盎然的花園。花園不僅是她和魯道夫約定好的夢想,更是她和孩子們能與集中營內的殘暴維持安全距離的關鍵。每當槍砲聲四起,濃煙和臭味瀰漫,他們可以躲進屋內,讓花園過濾淨化一切髒污,等待藤蔓逐漸遮蓋裸露的圍牆。骨灰甚至能成為玫瑰與大理花綻放的養分,如同海德薇憑藉丈夫職權而享有女王般的利益,在血汗之上盛開出鮮豔的紅。這是她的「限制區域」,亦是「利益區域」,而或許,平凡人要在罪行與苦難旁如若罔聞地安居,終究只需要一座花園的安全距離,和足夠豐盛的利益。
片中對孩子的刻劃並不深,但經常以他們的言行作為隱喻和指涉,比如穿著納粹軍服、收藏金牙的哥哥,把玩士兵模型、低聲說「別再做那種事了」的弟弟,不時夢遊、聽著糖果屋故事入睡的姊妹。觀影後,我找來《納粹的孩子》閱讀,才知道即使是在納粹官員的子女中,他們都是極特別的,只有霍斯家的孩子距離暴行和死亡氣息這麼近,其他大多隔絕於恐怖。而他們不只穿納粹軍服,也主動找女傭替他們縫製囚犯的衣服,在花園裡玩著囚監與犯人的遊戲──當然很快被打斷和斥責。孩子對周邊發生的事似懂非懂,但始終認為父親是一位好父親。他們在戰後絕口不提家族往事,是自我保護,亦是守護著父親在自己心中的慈愛模樣。
電影愈到後來,調性愈發冷冽,戶外白雪皚皚,而建物內納粹的最終方案正要如火如荼展開。我想著參觀集中營的後半段,站在戶外槍決場,沒有風,涼意仍不停歇地襲來。但最令我顫慄的還是地下毒氣室,打從踏進去的那一刻,揮之不去的陰森直滲入骨髓、竄進五臟六腑,那是無可比擬的、前所未有的冷。我還記得自己完全聽不進解說,腦中也無法調度任何讀過、看過的相關細節,心底翻來覆去唯有一個念想:好希望此刻能與誰緊緊相擁,誰都好──實在是太冷了。走出毒氣室,正午的陽光變得刺眼,卻沒有透出任何暖意,我的寒顫始終無法止歇。再次回到入口附近,如今火車盡頭的遼闊和青草之青,恍如隔世。
這似乎也對應了導演在電影末尾安排的,魯道夫的乾嘔,與現今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館的閃回。無論是否預見了長廊盡頭的黑暗深淵,他在稍停片刻後,仍然繼續走下了階梯,走向短期內運輸並屠殺四十萬猶太人的「霍斯行動」;根據他的自傳,總共有至少上百萬人在他指揮的行動中被殺害。儘管歷史終究不一定能給出正確的道德評價,但若除去時間的縱深,亦難確定觀眾集體的如坐針氈,究竟是出於道德、正直、良心,又或只是歷史課本或政治主流觀點教會我們的反應。
與其說《夢想集中營》演繹並指向了對「惡的庸常性」的思辨,不如說電影其實呈現、又撥開了視線可能造成的蒙蔽,用聲響和氛圍直抵我們內心的道德直覺。有時候,處在尚未足以回望的當下,或者當道德判斷原則相互矛盾而失準,我們能夠仰賴的,也僅有這樣的直覺,以及將直覺化為「蘋果行動」的勇氣。
全文劇照:車庫娛樂
房慧真的原文:「當雷納,霍斯家的第三代終於來到奧茲維辛,參觀不對外開放的故居。他想起祖母曾說,以前在院子裡採草莓,一定要洗得很乾淨。祖母沒多說,現在他知道了,甜美的草莓上頭,恆常附著一層煙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