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禁錮的對立象徵|談安部公房《沙丘之女》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原著對於人生的質疑、自由之身心靈的追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憧憬,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於21世紀的今日,依然令苦心探尋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所啟發而讚嘆、省思不已。

(一)存在主義盛行的年代

20世紀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在無情摧殘破壞之下,傳統社會及價值為之解體,造成人際關係冷漠、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產生質疑,否定存在,否定一切,也否定自己,成為「沒有根的一代」或是「失落的一代」,此反映在文學或藝術作品上,可以說充滿了恐懼和絕望。其中,存在主義作品正好切合現代人對現實的不滿、精神生活的苦悶,以及未來將何去何從的迷惘、焦慮、不確定感。

存在主義到了60年代,發展形成人本主義,值得注意的是,在消極之中亦蘊含著積極精神,亦即不斷地找尋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以及探索內在情感與外在世界的聯繫。存在主義也深深影響了當代作家,諸如杜斯妥也夫斯基、沙特、卡夫卡、卡繆等,在文學表現方面,採取前衛、抽象、意識流……等實驗性、尖端性手法,造成解讀上的障礙,往往令讀者如墜五里霧中,無法充分掌握作品所欲傳達的思想意涵。日本前衛作家安部公房(あべこうぼう,Kōbō Abe,1924-1993)長篇小說《沙丘之女》於1962年問世,正值存在主義思潮盛行的年代,亦突破傳統小說寫作形式,充滿超現實色彩,刻意架空背景,虛構人物,跟當時其他現代主義作品一樣,試圖探索世人共同的內在,有著意涵晦澀、解讀歧異的特色。

(二)荒謬的時空背景

《沙丘之女》敘說的是一宗超乎常理的失蹤案。失蹤者是學校教師仁木順平,31歲,已婚,其貌不揚,個性內向又固執。他請了假,獨自一人去海邊沙地採集昆蟲,特別是頗具代表性的沙漠昆蟲「日本虎甲」,打算製成標本,也希望能發現新物種,在歷史上留名。當他來到荒涼的海邊漁村,時候過晚,經漁村老翁介紹,借宿於沙崖深坑底的小房子;這裡須依賴繩梯出入。此民宿沒水沒電,已住了一位年約30的女子。仁木原以為只住一晚,隔天就離開。詎料,繩梯被村人收走,仁木從此被困在坑底,與沙丘之女一起生活,由村民送來水和食物。他與女人唯一的工作就是日以繼夜地「剷沙」,讓村人運走,以免房子被無孔不入的沙所壓垮,如果完全不去剷沙,到最後甚至漁村會被沙子所掩埋。仁木被視為維持漁村日常運作的一個齒輪,但他不願留在沙丘坑底,不斷尋求脫困卻一再失敗收場。他邀沙丘之女一起逃離,遭到拒絕,說從來沒有人脫逃成功過。

仁木表面妥協,不再抗拒剷沙的工作,女人以為他已落地生根。後來仁木處心積慮,找到脫逃的機會,偏偏身陷流沙,不得不向村民求救,以致尊嚴盡失,被吊回沙坑。他從此忍辱負重,更加謹慎,假裝融入單調無趣的生活,期使村人失去戒心。其間村人一度同意仁木離開,條件是仁木要和沙丘之女在眾人眼前公然作愛,娛樂村民。仁木認為未嘗不可,就把這個當成慶祝離開的小儀式。但沙丘之女對此一變態要求悍然拒絕,把仁木打倒在地。圍觀的村人感到掃興而紛紛散去之後,仁木反而投入沙丘之女的懷抱,融入女人的體內。

漸漸地,仁木不再指望有脫逃的機會,適應了坑底的生活,不但主動分擔家務,且能自得其樂,設置捕捉烏鴉的陷阱。直到春天來臨,並未捕捉到烏鴉,卻意外在陷阱底下發現水源,不必再因缺水而向村人屈服。這時,懷孕的沙丘之女下身染血,被診斷可能是子宮外孕,被村人用車子送去鎮上住院,而之前垂放下來的繩梯留在原處,仁木終於可以爬上繩梯,離開沙坑了。然此時重獲自由的仁木,卻選擇留在圍困已久的沙丘,繼續日常的生活。至於是否還逃亡,以後再作打算吧!

(三)不斷質疑人生

小說中,身陷沙坑的仁木不斷地質疑人生,乃《沙丘之女》主要的內涵語碼(Connotative Code)。首先是全書最鮮明的意象:「剷沙」,被圍困在沙坑底的仁木,和沙丘之女一起生活,日復一日地剷沙,怎麼都剷不完,仁木自問,難道活著就只為了剷沙?如此實在看不出有何意義?猶如「薛西弗斯的神話」,不停地推著一塊巨石上山,到了山頂,巨石又因為自身的重量滾落下來,像這樣,周而復始,不斷地重複。亦如日本民間的「三途川」傳說,比雙親早亡的子女離開陽世以後,於分隔陰陽兩界的河岸堆疊石塔,為父母祈福,但過程中會不斷遭到鬼怪破壞,以致徒勞無功,什麼都成不了,這無疑是地獄般的懲罰。

又,人的存在,在於追尋創造。瑣碎的日常生活,只是無意義的重複。這種灰色的人生,單是想像著自己以外的人擁有紅的、藍的、綠的等灰色以外的顏色,就足以淪入自我厭惡的境地。仁木在沙坑等待的時間,覺得最為難熬,作者如此形容:「時間和風箱的形狀一樣,以深凹的皺摺反覆疊成了好幾層。每一層都必須循著它的摺痕慢慢走,否則就無法前進了。不但如此,每一層皺摺都代表各式各樣的困惑,並且各自握著武器潛伏在側。要和那些困惑據理爭辯,或是視而不見,抑或出手擊潰之後再繼續前行,需要異於常人的努力。」書中還提到,農村青年不耐辛勞與苦悶,不知生命意義而離家出走,家裏的長輩根本找不出任何一項具體的動機,怎麼也想不懂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後來青年終於回歸家鄉,說自己離家的原因為先前再也忍受不了生活,至於忍受不了什麼,依然說不清楚。此後,青年開始工作,然而找不到人生目標,只能繼續無聊的生活。

其次,小說主人翁仁木的職業是教師,對教育工作也提出質疑。他很懷疑灌輸學生「人生的精神支柱」這種教育方式,即是把不存在的東西讓人以為好像存在,此乃悖德之事。而教師縱使讓學生醒悟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可是經過這番啟發之後,被迫激發出全新的觀點,卻又會感受到不一樣的痛苦。教師憧憬自由,但如石頭般被深埋於河底下,停留原地,一直在激勵別人而不是給自己去尋夢,眼看著學生一年一年地離開,身為教師不免覺得自己像塊破布,身陷孤獨的自虐傾向中,不禁心生嫉妒,痛恨所有自由的行為,不斷告發別人的玩世不羈。

再者,仁木認為人生之中,性是不可或缺的。偏偏性卻帶給他苦悶、不快樂。他以前曾染上淋病,雖然後來檢查的結果都是陰性,依舊疑心自己是否真的已經痊癒,是以行房堅持戴保險套,卻被被妻子譏為「精神上的性病患者」。夫妻之間的性事,相互猜忌,懷疑對方故意敷衍了事。相對於妻子的不和睦,非賢妻良母亦非淫蕩娼妓的沙丘之女則帶給他純粹的性愛,雙方互不耍弄心計,完全出於自願,他和家中的妻子從來不曾體驗過這種感覺。試看作者如此形容性愛,「人類的痙攣重重堆疊之後跨越了數不盡的化石層……恐龍的銳牙與冰河的峭壁紛紛尖叫、狂喜地前進,什麼都無阻擋這具生殖推進器的衝刺……頃刻,扭動身軀絞盡全力,射出魚白的煙火……猛烈迸散的流星群穿過無盡的黑暗……生了鏽的橘色星星……浮沫的合唱……」,此刻他的慾望得到空前的滿足。

安部公房《沙丘之女》就這樣對存在的意義、工作,乃至於性,提出一個又一個質疑與叩問,答案卻宛如飄在風中。

(四)自由與禁錮

至於透過小說人物之崇尚自由,卻又陷入沙坑遭受禁錮,此一自由與禁錮形成的對立,充滿耐人尋味的象徵意義。

沙丘之女甘於放棄自由,忍受著被禁錮的生活,覺得這樣就已經很好了,仁木對此無法理解。沙丘之女和丈夫帶著孩子去過許多地方,走了好久,再也走不動,停在此地,後來遇到風暴,丈夫和讀中學的女兒遭沙子深埋,她從此留在沙坑生活,不想再離開。沙丘之女甘願失去自由,成為村落的一分子,告訴仁木,就算去到外面也沒什麼事好做,沒事要辦卻到處走,未免太累人了。她又向一心想要逃出沙坑的仁木說,坑內和坑外都一樣,至於別人的事,反正和她不相干。矛盾的是,人們追求安定下來,不用再疲於奔忙,其後卻又往往厭倦不必再走動的自由,如同渴望遠足的孩子因迷路而放聲大哭。仁木認為,存在這世間,總該有更像樣的理由。

仁木先前不告訴他人,僅留一封未寄出的信給妻子,說自己一個人離家幾天。來到偏遠的漁村,表面上雖是捕捉昆蟲,實則是想暫時逃避那些擾人且無謂的責任與義務,不願意接受自己存在的理由。但仁木為了追求自由而遭到禁錮,為此痛苦不堪,無疑是荒謬人生的一大諷刺。不過,最後仁木找到水源,也有了自由脫逃的機會,他這時內心充滿成就感,彷彿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反倒不急於離開沙坑。由於擁有自由的自我,心態不同了,禁錮來自於志願,就不算是禁錮了,自由禁錮的對立關係亦隨之打破矣,其所蘊含的象徵意義值得細細去咀嚼品味。

(五)永不放棄希望

關於存在的意義,雖令人迷惘,甚至絕望,但安部公房《沙丘之女》難得帶來希望,指出未來生活的方向,對於人生境界之提升,有其正面積極的作用。

仁木打算捕捉的日本虎甲,是頗具代表性的沙漠昆蟲,即使處於其他昆蟲無法生存的惡劣環境,依然能活得好好的。牠奇特的飛行路徑,正是一種把要捕獵的小動物從窩巢裡引誘出來的圈套,譬如老鼠、蜥蜴之類,會因此被牠帶往沙漠深處而迷失方向,最後飢渴疲勞致死,這時牠就可以啃食動物的屍體了。如今,仁木在坑底設置捕烏鴉的陷阱,自己亦成為捕捉獵物的虎甲了,或像是開在沙漠中的花,以及住在沙漠裡的昆蟲和野獸,善用自身強大的適應力,避逃到競爭圈之外而得以生存下來,

仁木不放棄希望,陰錯陽差,因設置命名為「希望」的捕鳥陷阱,奇蹟般的發現水源,也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此時寒冬已逝,冬眠結束,又是充滿希望的春天,「沙丘之女」懷了孕,雖然子宮外孕,遇到些許麻煩,但終將為原本沒有子女的仁木生下孩子。換言之,不放棄希望,必定有可期待的未來。只是,仁木內心總是矛盾著,心想那種未來的希望,不知是真是假?至於說未來的事,得相信每個人各自的力量,恐怕也只是安慰人的話罷了。

小說的最後,仁木順平已七年以上生死不明,妻子「仁木志乃」正式報案,提出失蹤宣告聲請,家事法院依法判決仁木順平為失蹤人。換言之,仁木來到漁村,無論最後是繼續留在沙坑生活,或是自由離去,他都未再回去原本的家,這可以說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諷刺與抗議。

安部公房《沙丘之女》故事荒謬,曾得1962年讀賣文學獎,1964年改編成電影,充滿虛無色彩,榮獲法國坎城影展評審團獎,深受舉世矚目。原著對於人生的質疑、自由之身心靈的追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憧憬,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於21世紀的今日,依然令苦心探尋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所啟發而讚嘆、省思不已。

avatar-img
85會員
1.3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美麗與哀愁》三位女性的悲劇,除了個性因素,最主要是「因果報應」的必然結果。 (一)不倫的人生悲劇 川端康成(1899-1972)於1968年以《雪國》、《千羽鶴》、《古都》等小說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亞洲作家的第二人,獲獎理由是:「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書名:司徒衛的人格與文風 編者:李瑞騰、歐宗智 出版單位:釀出版(秀威資訊) 初版日期:2024年3月 規格:平裝 / 202頁 定價:290元  購書連結: 一、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3318 二、國家網路書店:https:/
(一)哀感的一大表徵 川端康成(1899-1972,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Kawabata Yasunari)文學向來流露纖細陰柔之美,對於男女私情也能放手去寫,衝撞世俗的樊籬,挑戰社會道德與倫理,敍寫人物的不倫或悖德,比如《千羽鶴》(1952)的茶道世家三谷菊治與太田夫人、《東京人》(1955)的
‧ 關於民粹,狄更斯以法國大革命為時代背景的《雙城記》(雙城即倫敦與巴黎)有極深刻的描述,當被告無罪釋放的決定剛一宣布,在場的男男女女每個都衝上來給了他友善的擁抱,然而被告很清楚,同樣的這一批人倘若捲入了另一股潮流,也會同樣激動地朝他撲來,把他撕成碎片,然後棄屍於街頭。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
近讀郁達夫(1896-1945),其小說〈沉淪〉敘寫留日學生愛情方面的苦悶和愛國問題上的焦慮,將「性壓抑」的苦悶跟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為當代小說難得一見的傑作;又如〈遲桂花〉,超越感傷主義色彩,將小說主角的慾情淨化提升,開拓小說美學新境界。 郁達夫於新文學之成就早有定論,但他的舊體詩詞也寫得頗
#《白色巨塔》作家山崎豐子的另一話題小說《兩個祖國》,敍述的是國家認同的忠誠與背叛,也是上世紀二戰日裔美國人面對兩難的時代悲劇,令讀者掩卷長嘆不已。 (一)兩難的時代悲劇 山崎豐子(1924-2013,やまさき とよこ,Yamasaki Toyoko)是日本戰後十大女作家之一,走社會派寫作路線,
#《美麗與哀愁》三位女性的悲劇,除了個性因素,最主要是「因果報應」的必然結果。 (一)不倫的人生悲劇 川端康成(1899-1972)於1968年以《雪國》、《千羽鶴》、《古都》等小說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亞洲作家的第二人,獲獎理由是:「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書名:司徒衛的人格與文風 編者:李瑞騰、歐宗智 出版單位:釀出版(秀威資訊) 初版日期:2024年3月 規格:平裝 / 202頁 定價:290元  購書連結: 一、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3318 二、國家網路書店:https:/
(一)哀感的一大表徵 川端康成(1899-1972,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Kawabata Yasunari)文學向來流露纖細陰柔之美,對於男女私情也能放手去寫,衝撞世俗的樊籬,挑戰社會道德與倫理,敍寫人物的不倫或悖德,比如《千羽鶴》(1952)的茶道世家三谷菊治與太田夫人、《東京人》(1955)的
‧ 關於民粹,狄更斯以法國大革命為時代背景的《雙城記》(雙城即倫敦與巴黎)有極深刻的描述,當被告無罪釋放的決定剛一宣布,在場的男男女女每個都衝上來給了他友善的擁抱,然而被告很清楚,同樣的這一批人倘若捲入了另一股潮流,也會同樣激動地朝他撲來,把他撕成碎片,然後棄屍於街頭。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
近讀郁達夫(1896-1945),其小說〈沉淪〉敘寫留日學生愛情方面的苦悶和愛國問題上的焦慮,將「性壓抑」的苦悶跟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為當代小說難得一見的傑作;又如〈遲桂花〉,超越感傷主義色彩,將小說主角的慾情淨化提升,開拓小說美學新境界。 郁達夫於新文學之成就早有定論,但他的舊體詩詞也寫得頗
#《白色巨塔》作家山崎豐子的另一話題小說《兩個祖國》,敍述的是國家認同的忠誠與背叛,也是上世紀二戰日裔美國人面對兩難的時代悲劇,令讀者掩卷長嘆不已。 (一)兩難的時代悲劇 山崎豐子(1924-2013,やまさき とよこ,Yamasaki Toyoko)是日本戰後十大女作家之一,走社會派寫作路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現今可以慢慢大方討論起自己的性向的台灣社會中,那樣壓抑與被排擠而漂泊的人生或許是年輕一輩不容易想像的事,但卻是至今還未能被接納的人,繼續的人生!
的確,珍貴的東西在任何時代,都可能遭受磨難;但是,我們又怎麼可能跨越他們實際生存的時代,實際生活的處境,來理解任何一個人、一件事物的生命、悲傷和價值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太缺乏迷惘,太確定了,一步步都是傳統的步驟,上所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買間好房子,一切都是確定的,但這個東西太「農業社會」了。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作者同樣丟出了世俗無法造出的「理想世界」的概念,但留給讀者去決定,這到底是不是個「美好世界」?
Thumbnail
作者從一位身在異鄉的女性經歷切入幕府末期的江戶,比起課本上的日本年代記事,更能理解當代從上至下的運轉邏輯。主角的經歷描繪出日本幕府末期大城市與鄉村地區的生活樣貌,及天皇都與江戶城、藩屬國的文化差異。書中也加入國際情勢的說明,讓讀者得以窺視19世紀東亞的發展,及開啟一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區的始末。
自由的社會是這樣的 很多看不慣的人就在身邊 很多討厭的言行必須妥協 特別是衝擊到年老力衰 能做的就祇是默默離開 靜靜地如同《百年孤寂》中 那幢殘破老宅 慶幸的是還能守著尊嚴 還能帶著微笑 還能珍惜脊骨硬朗 天高地闊 隨遇而安 安的是心 得的是理 也毋須辨明 更不用說清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
Thumbnail
我相信和平,唯此人類才能更加發展,但和平的條件是地位的對等和相互尊重。 幾年前造訪對岸,深刻體會到那種不自由的大環境下,失去言論自由的人民,連帶生活都有著一種厚重的「被壓抑感」。這種感覺,不知道身在台灣的人們能不能體會? 我們發展民主這三十多年來,各種言論如繁花盛放,不用擔心講了什麼話後會有人身安
Thumbnail
在現今可以慢慢大方討論起自己的性向的台灣社會中,那樣壓抑與被排擠而漂泊的人生或許是年輕一輩不容易想像的事,但卻是至今還未能被接納的人,繼續的人生!
的確,珍貴的東西在任何時代,都可能遭受磨難;但是,我們又怎麼可能跨越他們實際生存的時代,實際生活的處境,來理解任何一個人、一件事物的生命、悲傷和價值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際連結的困境、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會的權力鬥爭。文章充滿了關於不平等、懷疑民主的評論,並且提到了生態相關的問題。
Thumbnail
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太缺乏迷惘,太確定了,一步步都是傳統的步驟,上所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買間好房子,一切都是確定的,但這個東西太「農業社會」了。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作者同樣丟出了世俗無法造出的「理想世界」的概念,但留給讀者去決定,這到底是不是個「美好世界」?
Thumbnail
作者從一位身在異鄉的女性經歷切入幕府末期的江戶,比起課本上的日本年代記事,更能理解當代從上至下的運轉邏輯。主角的經歷描繪出日本幕府末期大城市與鄉村地區的生活樣貌,及天皇都與江戶城、藩屬國的文化差異。書中也加入國際情勢的說明,讓讀者得以窺視19世紀東亞的發展,及開啟一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區的始末。
自由的社會是這樣的 很多看不慣的人就在身邊 很多討厭的言行必須妥協 特別是衝擊到年老力衰 能做的就祇是默默離開 靜靜地如同《百年孤寂》中 那幢殘破老宅 慶幸的是還能守著尊嚴 還能帶著微笑 還能珍惜脊骨硬朗 天高地闊 隨遇而安 安的是心 得的是理 也毋須辨明 更不用說清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
Thumbnail
我相信和平,唯此人類才能更加發展,但和平的條件是地位的對等和相互尊重。 幾年前造訪對岸,深刻體會到那種不自由的大環境下,失去言論自由的人民,連帶生活都有著一種厚重的「被壓抑感」。這種感覺,不知道身在台灣的人們能不能體會? 我們發展民主這三十多年來,各種言論如繁花盛放,不用擔心講了什麼話後會有人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