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向群山》談登山的理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登山、地形學、生態學)寫作作家。本書便是試圖從登山史、一部想像的歷史中,談論一座山如何能夠全然「迷住」一個人。提供給未登山者一個對登山的想像,以及提供給登山者反思登山的欲望。


  「為何登山?」問的其實是何謂登山的欲望、登山所渴望的是什麼?是什麼吸引者登山者離開舒適圈,甚至冒著寧可喪命的風險也在所不辭。登山作為一種活動、一種欲望,並非從古就存在。早期只有羅馬的商販與朝聖者不得已才會登山,直至19世紀,隨著大英帝國殖民地的擴張,英國遂產生想消除地球上所有未知空間的欲望。於是,地圖便開始標示了地名與山區。


  在人口集中於都市的今天,登山大多不是為了探索未知的山區,而是為了探索未知的自我、滿足「欠缺」的欲望。台灣擁有268座3千公尺以上高山,開車半小時就能遠離人工化的都市來到大自然。在這遠離的過程中,宛如走到理性之後,如同物理學之後metaphysics的形上學,去探索、找尋某種真實背後的神性。


  一般登山者,追求的是登頂、居高臨下的快感;那彷彿以神的視角俯視的快感。此視角不只讓熟悉的景物變成陌生的景物(如在南港山上觀看台北101),更讓自我在登頂時獲得精神上的制高點,即一半的自我與一半自我的消弭;一半的地景、一半的內景(內省),讓心靈沉浸在一種愉悅的恍惚與想像之中。如同書中所說的追求「崇高」sublime(指在混亂、激烈、巨大災變、宏偉規模和無規律中萌生的愉悅),追求歡暢的恐懼、駭人的愉悅、希望與恐懼交錯的節奏。


  書中另描述了特殊的攀登冰山的經驗,在高海拔的冰山上,因為寒冷(若以每上升100公尺溫度下降0.6度計算,8,848公尺的聖母峰溫度就下降了53度)讓人們對疼痛逐漸無感(比起登山,斷了幾根冷到發黑的手指也無所謂),除了自己的呼吸聲外,聽不見任何聲音。視覺成為唯一的感官知覺。然而,視覺亦會因為空氣產生的透鏡作用(把遠方的景物拉近)而產生扭曲。然而,登頂不過是登山路線的折返點,而非終點。山,亦不只再山頂,而就在我們腳下。


  不管是登郊山或大山,登山都提供了我們不同於人工化的都市所能創造的環境,即一個環環相扣,沒有任何生命是孤獨的環境(我闖入野兔的路徑,正如野兔也闖入了我的路徑)。在都市生活、以人的一生度量一切價值的我們,最常遺忘的便是「時間」。不是指走多久、何時登頂、日出的時間,而是山的時間,即地球的時間。山的高低,背後是透過地殼不斷的變動、碰撞、擠壓所形成。現在征服的山不過是現在的、短期的、持續的一個瞬間,而永無法征服真正的、永恆的、不斷變動的山。故若登山只追求登頂、追求高度,無異是追求一處曾經是地球最低的地方。我們不能忘了,我們現在所凝視的山,不是堅實的陸地,而是移動的陸地。這本巨大的石頭書,在地質上保存了時間的痕跡,讓登山不僅是空間上的向上移動,更是在時間上的往回探究。登頂觀看的彷彿是夜晚的星星,閃爍的是遙遠、遠久的過去。


  在登山逐漸普及化的今天,所追求的不只是精心安排恐懼的冒險,而是讓我們走進大自然,面對未知、面對自我的「欠缺」的欲望(即使是結伴登山,多數時是看著自己的腳步、獨自一人的)。不只是未知前方的道路,更是未知「未知」本身,即想像的所在。「未知」提供了我們巨大的想像能量,無限延展的想像空間。那是在Google Map上永遠看不到的地景,即便Google Map每幾年更新一次,那亦不過是切片的、不連續時間與地景。全程直播也無法體驗那未知,因為鏡頭亦是被設計的、是聚焦的。山就在那裡,不走進山,便不會知道山的意義。山就在那裡,即便無法登頂,撤退亦是登山的一部分,只要命還在,就還有再嘗試的機會。山就在那裡,就在那裡活動著,而那便是登山的理由。

2021/5/1

avatar-img
49會員
581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
  「法語是一座高貴的公園,義大利與是一處巨大的、明亮的、五彩繽紛的森林。但是德語幾乎就像一座原始森林,如此地茂密與神祕,沒有寬敞的通道,卻有千百條小岔路,在公園裡不會迷路,在義大利明亮的森林不會這麼輕易迷路和遭到危險,但是在德語裡,一個人可能在四、五分鐘內迷失在叢林中。正因為迷途如此艱難,
  「德國原無足掛齒,每個單獨的德國人卻意義重大。」─歌德(Goethe, 1749-1832)   本書撰於1939年,卻在過了61年,於作者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過世後隔年的2000年才首度出版,其副標題為「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關於寫字,早在還沒有部落格之前的國中階段,就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這習慣持續到大學後逐漸被部落格、FB取代。而第一次寫詩(還有第一次畫連環漫畫)則是在更早的國小階段,那時甚至還不知道有新詩,所以寫得都是對仗的唐詩。至於第一首新詩,則是在高中時參加文學營,為了交作業硬著頭皮寫的,內容寫了些什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
  「法語是一座高貴的公園,義大利與是一處巨大的、明亮的、五彩繽紛的森林。但是德語幾乎就像一座原始森林,如此地茂密與神祕,沒有寬敞的通道,卻有千百條小岔路,在公園裡不會迷路,在義大利明亮的森林不會這麼輕易迷路和遭到危險,但是在德語裡,一個人可能在四、五分鐘內迷失在叢林中。正因為迷途如此艱難,
  「德國原無足掛齒,每個單獨的德國人卻意義重大。」─歌德(Goethe, 1749-1832)   本書撰於1939年,卻在過了61年,於作者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過世後隔年的2000年才首度出版,其副標題為「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關於寫字,早在還沒有部落格之前的國中階段,就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這習慣持續到大學後逐漸被部落格、FB取代。而第一次寫詩(還有第一次畫連環漫畫)則是在更早的國小階段,那時甚至還不知道有新詩,所以寫得都是對仗的唐詩。至於第一首新詩,則是在高中時參加文學營,為了交作業硬著頭皮寫的,內容寫了些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見山是山,你在山外面; 見河是河,你在河流外面; 看見情緒,你就在情緒外面。 這是不簡單的事,我花了三十好幾年, 甚至在這一年才真正意識與了解到,開始進步了, 且進步到可以真正隔著稍高的距離! 看見自己,聞到自己,與聽見自己。 有恐懼、有焦慮、有害怕、有擔憂 是正常人在生活中會有的常
Thumbnail
爬山,走的是路,但整理的是思路。
Thumbnail
一個人去爬山吧!你會慢慢感受到山有多麼可親。
09/05/2016 北一段 真實的存在 對於愛山的人來說,其實沒有沒登過的山。 山徑旁的風景只是附加的價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登山的過程。 然而登山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用腳真的走過; 一種則是在地圖上神遊過。   應該許多愛山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你拿著地圖,手指追著地圖上的山
06/25/2016 山海中的島與峰—找不到的理由   建宏: 你想去島峰的目的主要是啥?   當歸: 最後那面山壁... 我想要去攀登那片山壁.. 然後..在上面..看聖母峰   建宏: 你是想體驗冰雪攀登?技術訓練?還是對Nepal山區別有衷情? 我說一下我的想法 體
07/28/2014 合歡北都不合歡北了! 搜索追踪, 叢林穿越, 先鋒導航, 紀錄通訊, 組織醫療。   爬山不是只有單純爬山的快樂時,那會是什麼? 我鑽進滿天星空銀河下的帳篷時,心裏滿是問號? 回家問了媽媽和老婆後,我明白了。 我還是單純快樂的登山就好了。   往合
08/29/2011 登山的熱忱消失殆盡,踏上南湖大山步道的第一步,我就知道了。 走在山徑上,怎麼樣也感應不到南湖大山的感覺。 我自己知道原因,出發時的目的和動機就不正確。 沒想到有天我自己會為了這個理由來登山。 在山路上,再也沒有山的感應,也是這個緣故吧。 零晨三點由南湖山屋出發走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愛山愛土地。大學時加入台北大學登山社,與山深深結緣。大學畢業後投入大量時間探索山林,同時認識自己。2017年經歷哈崙山難,生死一線,幸運生還。山難後專注於身心康復成長,2022年底左小腿骨折癒合、2023年底創傷症候痊癒。以登山領隊、嚮導為職業,讓人認識山的美好。每天離夢想更接近一點點,夢想跟著自己
Thumbnail
「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這句傳誦世界的名言,相信台灣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同的,若是孩子以這個不像答案的答案回答父母的質疑,一定會被罵,認為這是狡辯,是藉口。     除了反對孩子登山,我們也禁止他們接近
Thumbnail
見山是山,你在山外面; 見河是河,你在河流外面; 看見情緒,你就在情緒外面。 這是不簡單的事,我花了三十好幾年, 甚至在這一年才真正意識與了解到,開始進步了, 且進步到可以真正隔著稍高的距離! 看見自己,聞到自己,與聽見自己。 有恐懼、有焦慮、有害怕、有擔憂 是正常人在生活中會有的常
Thumbnail
爬山,走的是路,但整理的是思路。
Thumbnail
一個人去爬山吧!你會慢慢感受到山有多麼可親。
09/05/2016 北一段 真實的存在 對於愛山的人來說,其實沒有沒登過的山。 山徑旁的風景只是附加的價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登山的過程。 然而登山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用腳真的走過; 一種則是在地圖上神遊過。   應該許多愛山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你拿著地圖,手指追著地圖上的山
06/25/2016 山海中的島與峰—找不到的理由   建宏: 你想去島峰的目的主要是啥?   當歸: 最後那面山壁... 我想要去攀登那片山壁.. 然後..在上面..看聖母峰   建宏: 你是想體驗冰雪攀登?技術訓練?還是對Nepal山區別有衷情? 我說一下我的想法 體
07/28/2014 合歡北都不合歡北了! 搜索追踪, 叢林穿越, 先鋒導航, 紀錄通訊, 組織醫療。   爬山不是只有單純爬山的快樂時,那會是什麼? 我鑽進滿天星空銀河下的帳篷時,心裏滿是問號? 回家問了媽媽和老婆後,我明白了。 我還是單純快樂的登山就好了。   往合
08/29/2011 登山的熱忱消失殆盡,踏上南湖大山步道的第一步,我就知道了。 走在山徑上,怎麼樣也感應不到南湖大山的感覺。 我自己知道原因,出發時的目的和動機就不正確。 沒想到有天我自己會為了這個理由來登山。 在山路上,再也沒有山的感應,也是這個緣故吧。 零晨三點由南湖山屋出發走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愛山愛土地。大學時加入台北大學登山社,與山深深結緣。大學畢業後投入大量時間探索山林,同時認識自己。2017年經歷哈崙山難,生死一線,幸運生還。山難後專注於身心康復成長,2022年底左小腿骨折癒合、2023年底創傷症候痊癒。以登山領隊、嚮導為職業,讓人認識山的美好。每天離夢想更接近一點點,夢想跟著自己
Thumbnail
「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這句傳誦世界的名言,相信台灣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同的,若是孩子以這個不像答案的答案回答父母的質疑,一定會被罵,認為這是狡辯,是藉口。     除了反對孩子登山,我們也禁止他們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