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9|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在職場上的你,是跟著大家走,還是不小心踩進了三個落差的誤區?

隨著台股上兩萬點和近期的高股息ETF搶購熱潮,有許多原本沒在股票市場活動的人,也紛紛解掉定存甚至是額外借貸,希望趕上隨著市場獲利的車。


股票市場的熱度,其實也跟產業的更迭連動,除了反應市場的預期,也映照出個人職涯經營和選擇的挑戰與機遇。


在無法完全將目標量化的職涯經營中,如同投資一樣,我們往往會看到某些不斷被挑戰與踩坑的誤區,這包括:資訊落差、努力落差與情感落差。


一、資訊落差

像是財經頻道每天定時幫忙解盤的股市名嘴一樣,一般投資大眾其實並沒有自己所投資的股票產業的背景知識、技術專業、人脈與內線消息。於是,大部分股民只靠著第二手的媒體報導、第三手的名嘴解盤資訊與第四手的街坊傳說,就決定買進或賣出哪些股票,無疑是把金錢像是賭盤上的籌碼放入,只等待好運的降臨。


在職場上,我們也往往錯將資訊落差誤以為是努力差異,在尚未理解到問題與事件全貌之前,就埋頭努力,而許多職場上的溝通不良或是不被重用也往往奠基於此。


舉例來說,像是生成式AI興起之後,我們以為人人都可以靠著AI成為博學多聞的能人。但事實上,生成式AI只讓沒有辨識資訊真偽能力的人更偏聽,把AI拼湊出胡說八道當作真理。真正有能力辨識資訊真偽的人,可以利用生成式AI簡化自己步驟化的工作流程、檢核程式碼甚至是校正長篇的文章翻譯,甚至運用生成式AI自動化自己的部分工作。


相較之下,只拿生成式AI產出內容去交差的人,其實就跟一本正經胡說的人差不多,只是做做樣子,也很容易被有鑑別能力的人看破手腳。


二、努力落差


在看到媒體所報導的成功人士故事,我們也很常誤以為成功有可以複製的路徑。然而,基於每個人出身背景、手上擁有資源、努力程度與機運差異,我們往往只看到那些可以被快速辨識的外在條件,無論是學歷、經歷、家世等,卻忘了在被媒體報導之前,那些人所投入的時間和努力,甚至是無人知曉的挫敗歷程。


無論是音樂家、運動員、作家、講師等職業,只要是由技能堆疊的行業,除了天份之外,往往需要很多的刻意練習與時間投入,加上不斷挑戰自我極限,才能養成看似有個人風格的技藝展現。


然而,若是我們只是從旁觀者靜態的角度觀察,往往也會錯失掉有成就的人在動態能力軸線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隨著時間所累積的大幅複利成長。


三、情感落差


職場上紅人跟黑名單的差異,其實多不是取決於掌權者的主觀偏好,而是個人的實用價值進而累積的情感價值。


就像是在高科技產業,研發單位的待遇高於行銷單位,原因是單位貢獻產出跟技能稀有程度的不同,一個是企業產品創新的命脈,一個是企業產品銷售的最後一哩路;一個看向未來,另一個看向產品生命週期的終點。


碰到組織調整時,往往企業會最先精簡的,也是與企業命脈離得較遠,砍了不會傷筋動骨,或是可以有替代解決方案、有更便宜地區人力可以外包的部門。


依照實用價值而累積起來的情感價值,往往像是替個人的職涯築起了一道護城河,在裡面的人有餘裕可以繼續練兵、累積糧草,而外面的人只能繼續找城堡的破口,希望擠進草長馬肥的領地內。


然而,即便不在企業關鍵命脈部門任職的職場人,也或許可以透過跨領域的學習,豐富自己的技能組合。透過多元技能的運用與實踐,我們也有機會成為架起不同專業領域溝通的橋樑,也進一步累積自己在實用價值外的情感價值,也彌補情感落差帶來的不利狀況。


資訊落差、努力落差與情感落差,就像是我們用來校正職場路徑與發展目標的GPS,重點不是搶先一步獲得別人沒有的東西,而是必須先定位自己的起始點與終點為何,再靠著累積技能跟經驗,以及辨明外在環境情勢,一步步往自己的目的地前進,成就屬於自己的職場風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