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9 繪本講座觀察(撰文者:林佑運)
說到了繪本,馬上浮現在腦海中的畫面,應該就是有著一幅幅帶著敘事感的圖畫,搭配著詩文或是韻律感的文字,帶領讀者走往想像中的奇幻世界。既溫柔,又毫不避諱地直指事物之間隱含的連結與對照。而吳睿哲在《跳舞就是做很多動作》這本繪本作品中,延續了過往學習時對於「現成物」應用及搭配的方式,製作出了一本別出心裁的概念式繪本。
吳睿哲這次的繪本與一般的繪本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他沿用了過往視覺創作案(2022涴莎舞蹈創作平台)的一隻偶,並設計了一個舞台背景,自己則從圖像製作的身份化為「編舞」的角色,在掃描機上擺動紙偶的肢體,時而做出曾經看過的肢體表演動作,或是在這樣過程之中發現了更多人體無法呈現,但可以在偶身上看到的角度。
這樣看似簡化了繪製圖像的過程,吳睿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與紙偶肢體的玩樂之中,有幸到童里繪本洋行觀賞繪本原偶展覽的朋友,可以看到更多不在繪本中的「幕後動作」編排,而那個一路陪伴創作的紙偶,也就靜靜地呈現於小木屋區域的玻璃罩中,被敘述為「一頁繪本」的那珍貴一頁,卻演變出一千零一頁的可能;而旁邊的木牆上,也可以看到紙偶原初的設計草圖。
除了創作方式的巧思,這本繪本也有著許多讓人覺得眼睛一亮的地方,像是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還有著另外兩個角色的助力:高承胤的曲及外甥陳允揚的書名提供。希望可以找到不用文字說故事的方式,因此想到了譜的元素,並邀請了高承胤依照書的架構來進行曲目的編寫,吳睿哲另外只給了一個要求,希望是可以由直笛演奏的聲音,而有試著跟著曲目哼唱或是吹奏的觀眾,可能會在某些曲譜處卡住,這也是另一個書中安排的小巧思,希望大家可以在閱讀的路上找尋到更多的夥伴。
書名的構想來自於將書完成時,給外甥試閱後的回應,看似有點童顏童語,卻也綜合歸納出世界運行的一種法則。在與外甥生活的過程,吳睿哲觀察到對於不認識的文字使用部首查找字典的方式,從相似的圖形開始觀察尋找,然後找出答案。這些許久以前經歷過的學習,在被內化為自己的基礎技能後,反倒容易忘記了那個曾經不認識文字的自己。
繪本中使用上下翻頁的形式,甫映入讀者眼簾的是紅色的布紙,同時兼具觀賞表演節目時,演出布幕升起的功用,而尚未翻頁時,可以隱隱地看到布幕即將升起的紙偶舞者的足尖點地的腳與舞鞋。 翻頁後,書籍設計成上頁為符號閱讀資訊區,有樂譜及文字;下頁則是紙偶舞者的舞台區域。
依照吳睿哲的說法,紙偶是被安排好動作後再進行掃描,因此當下頁的舞台黑盒子有著不同的紋路時,感覺彷彿可以帶著讀者進入到表演的現場,去想要依照樂曲及編排,在廣大舞台上移動演出各種「動作」的舞者身影,而偶有空中停留或是跨頁呈現的部分,也更吸引去思考這個跨頁所能代表的解釋可能性。
書的結尾,編輯林小杯也跟吳睿哲提了一個點子,讓作品從進場觀看節目的設定,有了更多散場後的延伸,並回到觀演之間觀眾及讀者這一端點的,讓身為觀者的族群,也發現自己的一舉一動,也都是被規劃在這樣的演出之中。
秉持著「Image Maker 」的身份,並對於讀者的閱讀及解讀保持著尊重的距離,不讓對於這樣的思考成為自己創作的包袱;吳睿哲也想邀請不同的觀賞者,回到孩童時期的初心,對於世界充滿好奇與觀察,並且試著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此文章為文化部書店營運補助計畫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