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照片不再感傷 2024/3/30

耶瑪夠好的攝影

耶瑪夠好的攝影


昨晚第一次線上共讀《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超乎我的預期,大家專注傾聽彼此,不說教,直指核心,很落地,既交流觀點,也做到情感相互支持,我之前夢想的“不專業團體治療”似乎成真了。

當討論「界線」時,我把這幾天面臨到的困境提出來(參看上篇終於我拒絕了她-1),A直接問我,你到底擔心什麼?你不給支援,孩子會怎樣嗎?她都這麼大了。我愣了一下,真的,雖然我拒絕她,但我怎麼那麼擔心?那麼不舒服?怎麼還把情感的聯繫和界線攪在一起?我可以愛女兒、關懷女兒,但她已經成人,我不必把孩子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不必一直想像她面臨困境的「慘況」來嚇自己,深怕自己沒有出手她就會覆沒。又一次我「選擇」忽略自己當下的感受和需要。我還不習慣「愛自己」,還被那塊「自私」的大石頭擋路~社會對媽媽這角色,還有我因為兒時的遺憾對自己的期待,都如此嚴苛,若拒絕「獻祭」就被指責「自私」……這多不人道啊!我的媽啊~「媽權」非常低落!連我也迫害自己!幸好我的夥伴們都涉過深水,深知其苦,所以不斷互相提醒不要自責,千萬不要。

「看來你女兒掌握了你這個弱點,跟你情感勒索喔」

喔喔,我這三年來不願面對的猜測被當場捕獲,這一棒打來,讓我看到自己的逃避,終於願意醒來,面對嚴峻的「現實」。這裡不分辨誰對誰錯,就是如實地看,而夥伴也努力幫彼此想些務實解方……

聊著聊著,情感流動下,突然有個靈感降臨,我立即跟大夥分享:之前我看女兒和我的照片多感傷哪:兩人頭靠頭喝咖啡,在小火車上比賽扮鬼臉,肩挨肩一起共讀,一起溯溪、散步、打球、小旅行,在花蓮海濱夜遊到天亮,在大礫石上醒來迎接黎明……曾經那麼親密的,現在怎麼了?這劇變我吞不下去啊。。。但經過「燈光美氣氛佳」的共讀支持,以及~更難得的~柔軟的心互相陪伴下,我的心解開冰封,念頭流動、鬆開了,我感恩我和女兒曾那麼為彼此打開、靠近過,在一起留下美好的記憶,轉念間,這些照片收起牙齒,不再「吃人」啦,不再讓我收縮和悲傷,它們都化作有情的芬芳花朵,而我能拈花微笑~

~~~~~~~~~~~~~~~~~~~~~~~~~~~~~~~~~~~~~~
非常謝謝這群我從網路招募來的夥伴,當初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大膽在社群上招貼「徵人啟事」,結果超乎預期,這些奇妙的連結,讓我深深感恩。

這堂課沒人想當教練手記中我寫過:

正當快絕望之時,我找到這本《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作者Jane Adams提到親友聚會時若問到彼此孩子近況,有些人會說謊、刪改細節或只提表現ok的孩子,因爲父母把孩子的失敗和問題當成自己的失敗和問題,這些父母既自責又內疚,藏緊這些"little dirty secrets"。
原來如此,連我們以為家庭關係不甚緊密的美國人都會把這視為不可告人的秘密,那社會性更強的台灣人呢……這打了我一下,也許我並不孤單,只是很多人沒有說出實話?這太令人好奇,於是我游向茫茫大海的這只救生圈,然後做了一次行動


那“一次行動”指的就是這個。社群我是陌生的,但因為多年沒上臉書,也覺得ig不合適,所以試著丟「徵人啟事」到社群試試,結果有些社群認為我來鬧、來廣告,把我踢掉,有些社群有人來撩、來吃豆腐,正當絕望,覺得自己很傻時,Y在婦女療癒的社群回應我,我們當天就約出來見面,從下午聊到晚上,Y成為共讀的第一位成員,後來J和S在薩提爾相關的社群也給我回應,加入了共讀,好朋友TS也幫我打廣告,吸來另外兩位,於是6人小團體組隊完成。

成員分佈苗栗、桃園、新北、台北,要見面不容易。但我堅持第一次必須實體聚會,因為大家互不認識,見個面比較安心,打了點情感基礎,之後線上共讀比較能敞開心胸交流。兩週前我們實體見面了,聊了五六個鐘頭直到餐廳打烊才依依不捨道再見,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時間都不夠用,帶去的書一頁都沒翻開哈,所以這回線上才算正式共讀啟動。恭喜我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