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神話:《寂靜的緯線》沉浸式書寫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印度當代最受矚目的文壇新星舒班吉史瓦盧普(Shubhangi Swarup),以極致的詩意,宏觀的書寫,描寫四段發生在不同時地的自然群像與歷史更迭。故事初始發生在印度安達曼群島,一對新婚夫妻在島上的小屋度過他們的平凡生活,吉里亞・普拉薩德是科學家,來到群島展開研究,卻愛了上他的妻子錢妲・德維。

  

生而為人,最怕患上暈船症,一旦戀愛腦淪陷,什麼濾鏡都能開。這是自古真理,連最理智的科學家中標,也免不了無藥可救。不同於自己理性的思考模式,錢妲・德維極致感性並富有靈性,她有一雙洞見萬物的眼睛,能看見千百世紀在此處飄盪的幽魂,還有一對能聆聽苦痛的耳朵,當山羊嚎叫時,她也會忍不住跟著悲鳴。

  

為了與妻子同頻,吉里亞・普拉薩德改食素,放棄他最愛的羊肉香料飯,在妻子還未做好行房的準備前,他情願天天看著自己的生殖器勃起又軟去,也不願意冒犯婚姻的神聖;最重要的,他開始不再這麼科學,他的眼睛從錢妲・德維瞳孔映射出的光芒裡,看見萬物的變化,自然不再只是被動的研究對象,他們生機蓬勃,以積極的姿態展現其有力的生命。

  

「科學讓他知道,所有生命的創造都需要雄性和雌性的投入,而這些島嶼也以自身的美誘惑著他。」最初,他只是個探險者,現在,他開始告訴自己,「這裡出現的一切都是有理由的。」

  

吉里亞・普拉薩德用科學的方式勸降自身的理性,解釋自己對妻子無可救藥的淪陷,而帶有情感的視野,堪稱是最能啟發想像的鎖鑰,譬如當他的愛意與島上的靈性交疊時,視線裡看到的便變得如此魔幻:「陽光從枝枒間篩落在錢妲・德維身上,在她肌膚製造出地理分布圖。他可以在她的前臂看到一座山脊,腳上有條河流,喉頭則因為髮絲映現出一道永不止息的瀑布。很快地,太陽就要往更西方移動,將她身上所有河流、山脊、山脈和瀑布淹沒在黑暗中。」

  

萬無有靈,世間有愛,《寂靜的緯線》短短數行,便將天人合一拉升至另一個維度的層次,可惜現代人不再寫情書,否則首章節對普拉薩德這般痴男的描寫,堪稱是隱晦示愛的模範楷模。儘管史瓦盧普認為自己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但我讀到的遠遠不止於此,於她筆下所鋪排開來的,其實是一個浩瀚的宇宙。

 

「島嶼」只是開端,延續並串聯而來的是由時間堆砌出的大地的輪廓,自然的生發像條引線,孕育人們的命運,史瓦盧普繼續帶我們沿著群島,從安達曼到緬甸,從緬甸再到尼泊爾。

  

這條緯線之所以走得如此跨域,用吉里亞・普拉薩德的科學之語來說,是因他發現真正傳承土地精神的,正是像斷層裂縫這般具有毀滅性的狂暴力量,而安達曼群島正是隱沒帶的一部分,因而群島的地質是段衝突史,史瓦盧普真正要說的故事是印度板塊,是這塊大陸所有的歷史。山巒、河川、潟湖、海灘的變動,投射在文明的世界裡,便是政治、戰亂與衝突。

  

當場景挪移到仰光,從學生政治犯柏拉圖的視角裡看出去的世界,是緬甸這塊陸地的撕裂與拉扯,內戰,殖民與腐敗,「在如此巨大的推擠壓力之下,緬甸永遠無法和周遭陸塊合為一體。緬甸只能破碎。」或許是這般地理的因,造就文明的果;又或從柏拉圖獄中唯一的朋友薩帕,回到故鄉尼泊爾為年輕舞女碧柏說故事的每一次自我啟示中,發掘出歲月與時間,映照出大地亙古的存在真諦。

  

末章「雪漠」是四篇故事中最浪漫的高潮,居住在喀喇崑崙山脈的鰥夫亞波,對土地的理解與自己的身體一樣,他在生命結束終前遇到愛侶迦薩拉,真真是遲暮之戀的觸發,讓他從死亡裡又活了一遍,如同他日日操弄著轉經輪:「生命如同輪子不停運轉,又快又慢,又慢又快。」那是充滿了神聖象徵的循環。

  

後記中,史瓦盧普這麼說:「這部作品的靈感謬思是我們低調、謙遜的星球,這座星球所擁有的美好、魔力和意志力超越人類心靈的一切想像。」這段話令我想起了2020年北美雙年展的展覽主軸,不過卻是相反的概念,援引至此,或可改稱為「你我都住在同一星球」。

  

比起人,我想史瓦盧普真正在意的是如何將地球上一切的物種串聯,原文書名Latitudes of Longing,Longing其實有渴望之意,而那究竟是什麼樣的渴望?或許,是那廣袤無垠的想像,渴望藉由文字而有所依憑的愛,「那些故事充滿強烈的渴望,不懂開始也不懂結束――她才了解愛有多遼闊,因為愛是經過許多世生命得來的體悟。」

  

在這塊如神話般的大地上,萬物看見宇宙,宇宙照見生命,山谷、海洋、島嶼、溪流,歷經千萬年存在,看似靜默,卻早已以他們的姿態訴盡千言萬語。

  

讀《寂靜的緯線》是一場漫長的旅程,它優美如詩,想像如畫,每個句子都像一顆種子,輕易地就在筆下長出一個新的寓意。儘管它並不是一本很好進入的書,抒情散文式的描寫既沉浸,亦阻礙,當文字拖曳出一條優柔漫長的魔幻想像,如同太陽與月亮的運行,可以是理性的軌道,也可以是古老神秘的宿命,端看你如何去感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乍看之下,凱洛是典型的I型人,不擅言詞也不喜社交,因而她很快喜歡上這裡,在辦公庶務中找到一份踏實。但同事間極度的漠然與疏離,又令她感覺不太對勁。在一次獲得同事唐娜的幫助後,凱洛陷入自己的腦內小劇場,幻想自己親手做的香蕉麵包會如何拉起兩人的友誼,
巴黎兩字,暗示著觀光的開展,人人換上觀光客的凝視,裝上獵奇的濾鏡,一切都異樣了起來。當巴士停在高速公路上,美國女士們邊驚呼邊下車,抬頭望見,高聳的摩天大廈幾乎與天齊高,人物站在前景,畫面扁平如怪獸片的特攝效果,顯得極不真實,於是觀眾從這裡開始知道,這是一個被搭建起的場景,此刻,我們正式進入了賈克刻意
乍看之下,凱洛是典型的I型人,不擅言詞也不喜社交,因而她很快喜歡上這裡,在辦公庶務中找到一份踏實。但同事間極度的漠然與疏離,又令她感覺不太對勁。在一次獲得同事唐娜的幫助後,凱洛陷入自己的腦內小劇場,幻想自己親手做的香蕉麵包會如何拉起兩人的友誼,
巴黎兩字,暗示著觀光的開展,人人換上觀光客的凝視,裝上獵奇的濾鏡,一切都異樣了起來。當巴士停在高速公路上,美國女士們邊驚呼邊下車,抬頭望見,高聳的摩天大廈幾乎與天齊高,人物站在前景,畫面扁平如怪獸片的特攝效果,顯得極不真實,於是觀眾從這裡開始知道,這是一個被搭建起的場景,此刻,我們正式進入了賈克刻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也許, 這非彼方縹緲之邂逅, 實為緣份之絕非凡響; 在世間渾濁間, 我獨自肩承,猙獰萬象, 皆為此時此刻, 你我相遇, 其光華盛開,如烈日燦爛。 自這一刻起, 我願與你攜手並進, 直至時光的盡頭, 跨過萬水千山, 你的誓言, 如銘刻心扉的烙印, 深入骨
Thumbnail
這首詩描繪了黑白交錯的探索與融合,最終達到情感與理性的平衡與和諧。
不會刻意避開愛情,也不會需要愛情,來去自在,隨緣而處,因為男女之愛變得是可有可無的小品。
Thumbnail
大家好~好久沒有回到這裡跟大家說書了,除了忙了好幾個月的劇場之外,學業的壓力也開始加重,雖然沒有在這裡發表文章,但閱讀從來沒有在我的生命裡淡然,反而持續茁壯、發芽。這次我想分享的,是在板上沒有討論過的議題,「愛情小說」。
創作文人,以詞傳意。愛在何方?不見良媒。若見仙女,唯我筆下。若要得愛,愛在心坎。無需氣餒,筆見真情。 道從心來,文字尋愛。問號有意,逗號有情。嘆號實有,句號虛無。文字連連,綿綿密密。靈感突現,仙女下凡。 正法無情,如來多情。若我無願,何有仙子?眼見西施,以正我心。我心如來,你若正法,授我法緣,成
Thumbnail
斜陽緩緩落下 成雙的影子卻獨留 他一人蹣跚
Thumbnail
上下兩冊77萬字,也涵蓋愛的重量。「愛也可以很黑暗,很殘忍」,愛裡有禁錮、有佔據、有癡心、有奉獻、更有癲狂瘋魔與不堪。 「愛」在《獸靈之詩》字裡行間,像哈利波特的金探子般不斷閃現,是一次次撩撥、追尋的線索,是終局之戰的關鍵。
Thumbnail
《情弓》是驅逐了世間的醜惡,在偌大、廣袤的海上,將情愫與孤絕化作琴音,寄託給神的註定,並將片刻視為永恆的凝定。觀其作品,再看向自身與社會,是在一次次的觀看與反覆理解中,逐漸辨明人的眼神之想望,野性之中有著篤定,悵然之中有著釋然。
Thumbnail
也許, 這非彼方縹緲之邂逅, 實為緣份之絕非凡響; 在世間渾濁間, 我獨自肩承,猙獰萬象, 皆為此時此刻, 你我相遇, 其光華盛開,如烈日燦爛。 自這一刻起, 我願與你攜手並進, 直至時光的盡頭, 跨過萬水千山, 你的誓言, 如銘刻心扉的烙印, 深入骨
Thumbnail
這首詩描繪了黑白交錯的探索與融合,最終達到情感與理性的平衡與和諧。
不會刻意避開愛情,也不會需要愛情,來去自在,隨緣而處,因為男女之愛變得是可有可無的小品。
Thumbnail
大家好~好久沒有回到這裡跟大家說書了,除了忙了好幾個月的劇場之外,學業的壓力也開始加重,雖然沒有在這裡發表文章,但閱讀從來沒有在我的生命裡淡然,反而持續茁壯、發芽。這次我想分享的,是在板上沒有討論過的議題,「愛情小說」。
創作文人,以詞傳意。愛在何方?不見良媒。若見仙女,唯我筆下。若要得愛,愛在心坎。無需氣餒,筆見真情。 道從心來,文字尋愛。問號有意,逗號有情。嘆號實有,句號虛無。文字連連,綿綿密密。靈感突現,仙女下凡。 正法無情,如來多情。若我無願,何有仙子?眼見西施,以正我心。我心如來,你若正法,授我法緣,成
Thumbnail
斜陽緩緩落下 成雙的影子卻獨留 他一人蹣跚
Thumbnail
上下兩冊77萬字,也涵蓋愛的重量。「愛也可以很黑暗,很殘忍」,愛裡有禁錮、有佔據、有癡心、有奉獻、更有癲狂瘋魔與不堪。 「愛」在《獸靈之詩》字裡行間,像哈利波特的金探子般不斷閃現,是一次次撩撥、追尋的線索,是終局之戰的關鍵。
Thumbnail
《情弓》是驅逐了世間的醜惡,在偌大、廣袤的海上,將情愫與孤絕化作琴音,寄託給神的註定,並將片刻視為永恆的凝定。觀其作品,再看向自身與社會,是在一次次的觀看與反覆理解中,逐漸辨明人的眼神之想望,野性之中有著篤定,悵然之中有著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