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8|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美2020選後台灣應盤點兩岸關係:力爭和而不戰格局

美選後台灣應盤點兩岸關係:殊而不斷、敬而不離、和而不戰

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020/11/6 東森雲論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因拜登與川普票差過近,即使稍後出現「當選人」,由於投票程序複雜,落敗一方恐難善罷甘休,選務與司法糾紛有可能延燒到月底甚至12月。選後短期與長期美中關係如何發展,將左右兩岸關係。

 

選情之亂不是中美涉險之窗

 

由於糾紛延續,甚至可能出現社會動盪,美國決策層可能需集中精力於內政。但這並不表示其防務有所鬆懈。近日美日印澳四方參加的「馬拉巴爾(Malabar)軍演」,即從投票日11月3日至6日在中方夥伴孟加拉附近海域舉行,美日加另外又在琉球海域舉行了「利劍21」軍演,且才剛剛落幕,顯示美方仍在強化與盟友在「印太」框架下協作制衡中國。

 

同時,北京近期多批次多種類軍機侵入台西南空域,亦旨在遏制美國可能因選情不明,衍生華府當局在印太冒險事態。極無可能在兩岸法理關係沒有遽變之下,打亂全面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為「十四五」開好篇的大局。再說,於此時設局台海,反而將遭指「乘人之危」,有助於美方選情落後者重整旗鼓、號召「團結」,實屬不智

 

美新政府重組「三不足」:對華政策「脫而不斷」

 

美新政府若能於明春按時就位,由於選務之亂,勢必要花一段時間整隊並收拾民心,可謂社會共識基礎不足。假如拜登小勝差低空當選,民主黨參院仍未過半,眾院雖勉強守住多數卻演出更不如預期,政權「授權」(mandate)必有所不足。即便川普最後脫困獲勝,也將繼續被民主黨眾議院牽制;而拜登當選則要面對共和黨參院的抵制。人事與預算受制,可謂行政迴旋空間不足。這三個棘手問題有待新總統重整人事、理順府會關係來應對。除非北京主動對美衝撞,又或發生如「九一一」之類的突發嚴重事件,在外交、包括對華政策上,恐怕很難立即推出高強度的政策。

 

目前川普的「印太」同盟網絡,原本就是歐巴馬的「再平衡」強化版。如果拜登繼任,除了考慮重拾CPTPP,減少對日韓軍費施壓,更積極參加美國--東協對話,也就是恢復區域「安全」的「經濟」與「外交」雙翼,不會有所退卻,這反而將增加北京的外交壓力。同時,無論是川普或拜登,勢必要重新盤點美國印太政策的完成度與問題,其「印太」各夥伴國也需要時間觀察華府新團隊的屬性並建立聯繫。如此一來,美國的台海政策也應該會「定格」一段時間一同盤點

 

預期這段時間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仍將繼續執行,美國對華科技脫鉤仍將是「有選擇的禁制」,美中關係總體將是「脫而不斷」美國與國際組織的關係,拜登的話會逐漸「重返」,川普也未必完全另起爐灶,是不同程度的「退而不離」。關鍵點將不是華為、孟晚舟與孔子學院,而是大陸留美學生是否面臨中美「社會斷鏈」。美中兩大「對手」(rivals)在美新政府開局與大陸「十四五」開局時,將力求「爭而不戰」

 

臺灣應適時盤點兩岸關係

 

美國選務紛爭期的美中關係若如前述,臺灣朝野應該乘勢盤點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如果是川普脫困連任,是否繼續今年秋天陡升的「臺灣要塞化」策略,如果其團隊重整且美中仍「脫而不斷」,臺灣如何改善「槓桿」處境。如果是拜登上台,臺灣如何揮去選前若干疑雲,務實掌握參加印太「制度化」的經濟與安全網絡的機會。畢竟臺灣海峽不是「楚河漢界」,絕對不會「被過河、難回頭」。

 

倒是北京看兩岸,可能越來越有「戰略藐視,戰術重視」的傾向,目的是藉由更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力量,穩固掌握「主動權」,力圖最終將兩岸關係從「美中台三角」拉出。在這個過程中,失去的「海峽中線」如同傳統的兩岸紅線,將逐漸「區間化」

 

兩岸紅線區間化,力爭和而不戰格局

 

舊的紅線是單一指標:臺灣法理地位改變,這雙方都容易把握與規避。新的「紅線區間」定義權恐將在對岸:從台美關係升級、攻擊性軍售、駐軍建制化到社會脫鉤措施等等,都可能是指標。兩岸若在區間中繼續累積誤解,也將更硬化北京拉掉三角、單邊解決的決心。

 

因此,對應美中「脫而不斷、退而不離、爭而不戰」的短中期態勢,臺灣應檢討是否走向全社會、全部門,最終朝法理「脫鉤」的策略,進而追求兩岸在「後全球化」與「短鏈化」下,精緻有序交流、完善互惠分工的「殊而不斷」,使關係能穩定在「敬而不離、和而不戰」的架構上。這或許是目前兩岸尚能努力的最優解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